1707005933
即“郎骑将军”实为“郎中骑将”,“侯第”为四十五,“比”魏其庄侯周定(《汉书》作周止),周定恰是“以郎中入汉”,后任“郎中骑将”。他在前期经历上与樊哙相同,甚至比樊哙还显赫,“入汉”即封“周信侯”,并率郎中骑兵在东城破项羽,其“侯第”即为四十四。
1707005934
1707005935
与他“比”,可见,单宁的前期经历与樊哙完全一致,后期的发展却远远不如樊哙,只能跟随灌婴的“郎中骑兵”,以中级军吏的身份追杀项羽,还没赶上最后诛杀项羽,功劳还要比周定次一等。
1707005936
1707005937
正如上一章中的考证,“郎中骑将”和等同的“郎骑将军”根本不是“将军”,而是骑兵中级军官,但因为其属于汉王刘邦的“直属队”,在封侯酬功时,享有绝对的优先权。
1707005938
1707005939
如果引入上文中“大功臣”“开国功臣”和“客”“属吏”“家吏”的概念界线,再来看上述“将军”,就会发现一系列有趣的事实,在讨伐项羽前册封的“将军”总计26人。
1707005940
1707005941
其中有“诸侯王”2人:
1707005942
1707005943
“入汉”1人:卢绾(亲友、客);
1707005944
1707005945
“三秦”1人:刘贾(亲族)。
1707005946
1707005947
“大功臣”14人:
1707005948
1707005949
“入关”2人:郦商(将军)、陈豨(特将);
1707005950
1707005951
“入汉”2人:曹参(中涓)、周勃(中涓);
1707005952
1707005953
“三秦”2人:樊哙(舍人)、孔藂(执盾);
1707005954
1707005955
“出关”8人:灌婴(中涓)、陈贺(舍人)、武儒(谒者)、董渫(舍人)、丁复(赵将或越将)、郭蒙(户卫)、王吸(中涓)、薛欧(舍人)。
1707005956
1707005957
“开国功臣”4人。“入汉”1人:奚涓(舍人);“出关”3人:韩信(连敖)、沛嘉(舍人)、尹恢(谒者)。
1707005958
1707005959
“非开国功臣”6人。“入关”1人:周成(将军);“入汉”1人:陈胥(卒);“出关”4人:高邑(客)、孙赤(中涓)、陈仓(中涓)、周聚(卒)。
1707005960
1707005961
显而易见的是,汉军的“将军”绝大多数出自“沛公”的“家吏”和“属吏”,“客”只有卢绾、高邑两位。而这两个人,一个是以太尉的身份常从左右,另一个是随淮阴侯韩信攻诸侯,与“前元年”跟随芒侯昭起家的孔藂、陈贺类似,都属于“客”划入了“特将”麾下,郭蒙、丁复的情况也类似,只不过他们确认的是跟随周吕侯吕泽。
1707005962
1707005963
至于淮阴侯韩信和刘贾,自不必说。
1707005964
1707005965
解释完“特例”,再看,除了“入关”前的3位“将军”,其余18位将军全都是“中涓”“舍人”“谒者”“卒”出身,这是偶然现象吗?
1707005966
1707005967
当然不是,这恰恰是帝王封侯以赏的本质,双方从来不是合作关系,而是“主人”和“工具”的关系,这一点,在天下大定,广封功臣时,刘邦已经宣之于口:
1707005968
1707005969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1707005970
1707005971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101]
1707005972
1707005973
“功人、功狗论”人们已经耳熟能详,毋庸赘述,这里要强调几处文句:
1707005974
1707005975
群臣皆莫敢言;
1707005976
1707005977
及奏位次,皆曰……
1707005978
1707005979
上已桡功臣;
1707005980
1707005981
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1707005982
[
上一页 ]
[ :1.7070059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