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0603e+09
1707006030
1707006031 张武的地位如何无从确知,但他在代国任郎中令,应也是高帝时代的“次等功臣”,而宋昌很明显是高帝功臣,且有食邑。他们的看法略有不同,张武等人说的是,这些汉朝大臣都是大将出身,不是什么好人,野心也都不小,只是被刘邦、吕后压制,现在实在不可相信。
1707006032
1707006033 宋昌相当于力排众议,直接提出了三条刘氏帝位无可动摇的理由,并提到:
1707006034
1707006035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107]
1707006036
1707006037 哪怕大臣们想要反叛,百姓不愿被他们驱使,难道他们的党羽可以专权吗?
1707006038
1707006039 也就是说,宋昌也考虑了“汉大臣”叛乱篡位的可能性,作为“军功集团”一分子的他,为什么和张武有类似的看法呢?
1707006040
1707006041 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707006042
1707006043 始,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108]
1707006044
1707006045 齐王刘肥作为高帝子可以自行任命二千石官,相国、丞相由汉廷派遣,代王刘恒自然也有这个权力,所以,他聚集的是左右、郎中令、中尉议论继位,可知,中尉宋昌、郎中令张武实则是作为他的亲信角色讨论问题。
1707006046
1707006047 而他们的意见,自然也是“次等功臣”们对于“汉大臣”的普遍看法,他们明显不认为自己与长安执政的“顶级功臣”们同在一个集团内,根本不存在这个身份认同。
1707006048
1707006049 在明晰了以上认识之后,再来看“天下大定”之前各个阶段的诸位“将军”,就会发现很多隐藏的信息。
1707006050
1707006051 第一阶段(入汉前):郦商、陈豨、纪通,另包括他国厩将:王陵(魏将)、皇䜣(魏将)、武蒲(魏将)、张良(韩将)、韩王信(韩将)、雍齿(赵将)、梅鋗(番君将)、陈武(楚将);
1707006052
1707006053 第二阶段(入汉后):曹参、周勃、韩信、卢绾、陈胥;
1707006054
1707006055 第三阶段(还定三秦):樊哙、刘贾、(孔藂)、奚涓,或包括吕泽;
1707006056
1707006057 第四阶段(平诸侯):陈武、陈贺(即费将军)、王吸、薛欧、丁复、郭蒙、灌婴、武儒、董渫、沛嘉、尹恢、高邑、孙赤、陈仓、周聚。
1707006058
1707006059 显而易见,第一阶段的沛公所部,自己的“将军”并不多,但他们的“行进路线”基本不与刘邦本人重合,且从起已为“将”。说明他们是独立拉起队伍,且多为独立活动。
1707006060
1707006061 此阶段大批他国将领的存在,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刘邦的十万之众在鸿门宴后快速瓦解,只剩下数万“诸侯慕从者”,其余的三万卒还要项羽来“发”。
1707006062
1707006063 第二阶段,即进入汉中后,刘邦本队在将分统于各家“客”“将军”与“军吏”的“诸侯慕从者”纳入管辖之后,进行了整编,由刘邦统率“诸将”的组织形式,发展成为多路“将军”统兵的新编制。
1707006064
1707006065 第三阶段,分路略定“三秦王”地盘的征战需求大幅增加,刘邦集团亲族、近臣被提拔起来担任方面之任,如刘贾、吕泽为亲族,樊哙为妻族,与奚涓均为“从起沛”的舍人,除拜将时间未知的孔藂外,其余四人都是类似身份。
1707006066
1707006067 第四阶段,整个楚汉战争开辟了多个战场,且开始设置“大将”统领几个“将军”的战略指挥格局,这时,陈武为回归之将,孔藂、陈贺为配属韩信的分路将领;丁复、郭蒙则为归属于吕泽的分路将领,且“拜将”较晚。
1707006068
1707006069 其余者,有一“客”、二“谒者”、三“舍人”、四“中涓”和一“卒”。其中这一“卒”是因战功提升为将,其余均直接为“将军”,明显也是刘邦本人的近臣为主。
1707006070
1707006071 再加上:
1707006072
1707006073 以御史大夫守荥阳的周苛;
1707006074
1707006075 “以内史击诸侯”的长修平侯杜恬;
1707006076
1707006077 “以中尉击籍”的柏至靖侯许温(《汉书》作柏至靖侯许盎);
1707006078
1707006079 “以中尉破项籍”的高苑制侯丙倩(《汉书》作高宛制侯丙猜);
[ 上一页 ]  [ :1.707006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