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0644e+09
1707006440 而刘邦是“拜”张良为“厩将”。按理说,这么郑重其事,是不是确立了君臣主从的关系?张良开始“辅佐”刘邦了?
1707006441
1707006442 当然不是。
1707006443
1707006444 还是身份问题作祟,一个“县公”,本身都够不上“将军”的地位,他能任命将军吗?所以,这里的“厩将”绝不是个官称,只能是“平等”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张良才有“遂从之”的必要。否则,接受任命已经确立主从关系了,怎么又“从”了一次?
1707006445
1707006446 在这之后的“从”才是真的“从”,但注意,“不去见景驹”,恰恰说明,“厩将”在身份上不是刘邦的下属。也就是说,此处的“从”是“跟从”,而非“主从”。
1707006447
1707006448 也正因为如此,跟随刘邦见项梁的张良才直接越过刘邦给项梁献计立韩王,而他本人直接就跳转到了“韩国”的“申徒”职务,也就是《汉书》中的“司徒”,相当于韩国的相国,而刘邦这时候的职务呢?
1707006449
1707006450 还是“沛公”。
1707006451
1707006452 也就是说,张良是韩国的相国,刘邦还只是楚国的县公,跳个槽就让刘邦只能仰视了。
1707006453
1707006454 所以,张良的选择,见《史记·留侯世家》:
1707006455
1707006456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128]
1707006457
1707006458 诸侯人归国后,韩相张良送刘邦至褒中,自行回归韩国。
1707006459
1707006460 反观陈豨,虽然是刘邦部下的将领,却苦于记载太少,难以知晓他的行止。
1707006461
1707006462 不过,靳歙与陈豨都“起自宛朐”,前期战功记载也很有限,俩人很可能是一拨人。
1707006463
1707006464 更吊诡的是,在“功臣表”中提及靳歙“至霸上”“入汉,以骑都尉定三秦”,但在《史记·傅靳蒯成列传》中却无“入汉”字样:
1707006465
1707006466 至霸上。沛公立为汉王,赐歙爵建武侯,迁为骑都尉。从定三秦。别西击章平军于陇西,破之,定陇西六县。[129]
1707006467
1707006468 相当于“至霸上”之后,直接跳跃到“从定三秦”,而他统率的又是骑兵部队,陈豨后来又担任“游击将军”,那么,很可能在诸侯罢兵之后,陈豨与靳歙所部一路向西,诈作自陇西郡的武都、阴平入汉中,担当西线“还定三秦”的内应。
1707006469
1707006470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都昌庄侯朱轸“降翟王”“虏章邯”,也没有“至霸上”“入汉”“还定三秦”的记录,很可能是刘邦埋在“翟王”身边,也就是上郡高奴的内应。
1707006471
1707006472 不仅如此,阿陵顷侯郭亭也是没有上述记载,却“自塞疏入汉”或“自塞路入汉”。过往的解说是,郭亭是断后之军,负责“烧绝栈道”,其实也可以解为“塞国”之路,即经咸阳以东的“丹灞道”,也称“武关道”入汉中。
1707006473
1707006474 说得直白点儿,汉军绝不是猬集一处,全自“蚀中”入汉中,因为对于汉中、巴蜀的新封地而言,所有的通行线路都有了解的必要,更要探查出击的路线,所以,汉军“至霸上”的主力经“子午道”南下,而关东驻扎的守兵陆续入关,则只能经南阳郡西溯汉水至旬关,再西进南郑。
1707006475
1707006476 郭亭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可能是跟随自“武关道”增援关中的汉军一齐行进,未至霸上时,诸侯兵已经散去,只能经灞水、丹水出武关,越至汉水,西行入汉中,这一路行进的地盘,已经属于“塞国”,故称“塞路”。
1707006477
1707006478 当然,以上只是合理的猜测,但可以确认的是,刘邦大军在入汉中前,曾经有复杂的部署,一部分人趁着关中三秦王新立,秩序未定,四散于其国境内潜伏,还有西进南下、东进南下,分路进兵探索道路以待时机,而非一窝蜂地南下。
1707006479
1707006480 也就意味着,刘邦先入关中,吕泽部居后,待到项羽令诸侯各就国时,王陵、张良、陈武等附庸势力四散,留守关东的吕泽所部,只能放弃上述五处地盘中的大部,除了以吕公、太公封邑名义保留的丰、沛,砀郡、颍川郡、南阳郡的汉军自然都要陆续“入汉”。
1707006481
1707006482 这个进程的存在,有“功臣表”中诸多列侯“侯功”中的“入汉”字样作为印证,相对于总数寡少的“至霸上”而言,“入汉”者有数倍之多,但是,大部“入汉”同时,部分将领也被留在了驻扎地,成为“内应”。
1707006483
1707006484 而这也是《史记》《汉书》书写中一系列谜题的关键所在,如“咸阳宫”“鸿门宴”等汉王朝重大历史事件记载中,吕泽、吕释之兄弟缺席的根本原因。
1707006485
1707006486 很多人臆测,由于“诛除诸吕”,使得《史记》中没有“吕氏兄弟”的事迹,他们被大规模“抹除”了。这个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从细节来看,“吕氏兄弟”的故事几乎没有,但是,吕氏家族却拥有一篇《吕太后本纪》,如果说“抹除”,这一篇恐怕比吕氏兄弟的“事迹”更应该被“抹除”。
1707006487
1707006488 现实是,《史记》和《汉书》的“功臣列侯表”并未避讳“吕氏兄弟”,侧面说明在司马迁和班固修撰史书的时代,相关的“档案记录”并没有被人为消灭。
1707006489
[ 上一页 ]  [ :1.707006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