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07610
1707007611
见《史记·陈涉世家》:
1707007612
1707007613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
1707007614
1707007615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1707007616
1707007617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59]
1707007618
1707007619
在“蕲县”境内诈称“项燕”,攻大泽乡后,“收”而攻“蕲”。按照秦制,大泽乡应驻扎有亭校长和亭卒,“亭部”存有“五兵”,作为区域性的小堡垒,900名“斩木为兵”的戍卒,也没有经过战斗,直接“收”了,说明很轻松就投降了。
1707007620
1707007621
“蕲下”的“下”,注释说是,“兵临而即降也”,此时陈胜、吴广的兵马仅仅获得了一个“亭部”的“五兵”,还只是乌合之众,结果,对手又“降”了。
1707007622
1707007623
这里会不会有什么玄机呢?
1707007624
1707007625
“蕲县狱掾”曹咎当然没有理由跟随项梁宗族避仇,肯定还在县中,他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史无明载,当他再次于史书中出现,已经是楚汉之争守成皋,职务是西楚的“大司马”,位高权重。我们只能猜测,他很可能早在陈胜时代,就参加了“首义”,并为“陈王”贡献了“第一桶金”。
1707007626
1707007627
要知道,刘邦仅仅以沛县一城之地,“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一乡到一县,不是简单的人力数字的叠加,还有“县仓”中的粮食,“少内”的钱币、物资,“库”中足够武装数千人的兵器,如果说之前他们是“乱民”,此时就已经变成“叛军”了。
1707007628
1707007629
自此之后,“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些人并不需要陈胜出兵攻打他们所在的郡县,只需要将“守、令、丞”引出治所,当地的“豪杰少年”就会斩杀长吏、聚众为兵。
1707007630
1707007631
不过非常吊诡的是,这种情景只是出现在“楚地”和“齐地”。更为广大的“魏地”“赵地”“燕地”“秦地”和“韩地”,都像“静坐”一样在等待“新主”的到来,大权仍旧掌握在秦吏手中,只有“起义军”保障了他们的安全和爵禄,他们才会投效新朝。
1707007632
1707007633
毫无疑问,刘敬所说的“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60]绝非虚言,但绝非因为他们是什么“既得利益”的“旧贵族”,而恰恰应该是“人口比例”的因素使然。
1707007634
1707007635
楚国长期施行的类似“西周”的军事移民政策,让淮北、淮南、江南的城邑据点,拥有更大比例的并不富裕的“有氏家族”,齐国的情况也类似。所谓的“宗强”,本质上就是人多,而非“大量占有土地”的“豪富”,这也让他们躲过了秦始皇以财富标准画线的强制移民。[61]
1707007636
1707007637
因此,反秦的“齐”“楚”豪杰中应该充斥着像刘邦、项梁家族这样仍需致力稼穑、治产兴业的“士”。尽管他们拥有远远超过自身经济条件的知识、见识和武勇,在秦帝国的治下,最好的上升通道,也不过就是成为“亭校长”“令史”,乃至于“郡卒史”,为一群在秦国犯法坐免或因能力有限才被派遣到“新地”任职的“新地吏”服务。
1707007638
1707007639
这种境遇当然不能令他们满意,所以,在有记载的反秦秦吏中,有蕲县令史曹咎,沛县令史萧何、曹参、夏侯婴,东阳令史陈婴,泗水郡卒史周昌、周苛,上谷郡卒史韩广。他们都是本地的实权派,也是最熟悉秦制、秦吏的群体,他们对秦帝国的失望与他们在“有氏者”圈子中的“人脉关系”发生了化学反应,当然会引发基层统治的“雪崩”。
1707007640
1707007641
当然,他们不是为了“复辟”旧时代,只是为了“找工作”罢了。
1707007642
1707007643
1707007644
1707007645
1707007647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结语
1707007648
1707007649
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诸多的口径,其中最有群众基础的,恐怕就是“六国旧贵族”为了复辟而发动反叛。
1707007650
1707007651
尽管在诸多的通说解析里,有说“暴政”下“情有可原”的,也有说“秦始皇太仁慈、宽容”却“好人没好报”的,立场各异,但这些所谓的解释,追根究底,仍是告诉你——“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就像我们年幼时缠着父母问电视里的人物是谁时得到的“答案”。
1707007652
1707007653
如果这就是“答案”,那么,马齿渐长的人生积累,恐怕就剩下胡须了。一个成年人,更需要知道的是,他是谁,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在当时什么环境下做出了他的什么选择,这书才算读出了三分滋味。
1707007654
1707007655
具体到这个问题上,“六国旧贵族复辟摧毁大秦”这个事实本身就不存在,或者说毫无意义。
1707007656
1707007657
秦始皇是一个政治老手,他很清楚“复辟六国”的危险性,所以,将“有意愿”的六国王室近支一一镇压,而将“有能力”复辟的六国豪富,迁徙到了咸阳、巴蜀等秦政权的可信区域,以监视与利用。
1707007658
1707007659
简言之,就是以“关东六国”的王座为圆心,向外画出“既得利益者”的圆圈,先是王室小家庭,王本人、后妃、王子、公主;再是近支宗亲,比如封君魏咎,就被废为“家人”;再是贵戚、重爵,比如马服君赵奢的后人等,迁入了咸阳;最后是都邑商贾,比如卓氏,在邯郸以冶铁致富,赵灭被迁至蜀中。
[
上一页 ]
[ :1.707007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