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10080
1707010081
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73]
1707010082
1707010083
二比十的土地对比,这还是捡不那么悬殊的东西说,如果是比人口,吴楚两国一直地广人稀,在地图上看着大,实力却远不如齐、赵。
1707010084
1707010085
以吴国为例,吴王刘濞受封后,收纳流亡、铸钱煮盐,积蓄实力四十多年。等到反叛时,征发封地下至十四岁(其少子年龄)、上至六十二岁(他的年龄),也就是所有能拿得动刀枪的男子全部拉出去,也才二十余万人。
1707010086
1707010087
而汉郡人口在两千万以上,采取相同的动员比例,能拉出五百万大军,说是泰山压顶也不为过。
1707010088
1707010089
所以,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意愿来看,七国之乱都是一场希望渺茫的叛乱,那么问题来了:
1707010090
1707010091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又为什么是他们?
1707010092
1707010093
先来报一下当时的诸侯国名:
1707010094
1707010095
齐、楚、赵、吴、燕、代、梁、淮南、长沙、淮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庐江﹑衡山、河间﹑广川﹑临江﹑汝南。
1707010096
1707010097
接下来,给它们分分类:
1707010098
1707010099
高帝旧封:楚、吴、淮南(与庐江、衡山均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齐(与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均为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孙)、赵(赵幽王刘友之子)
1707010100
1707010101
文帝诸子:代、梁
1707010102
1707010103
景帝诸子:河间﹑广川﹑临江﹑汝南、淮阳、长沙
1707010104
1707010105
宗室远支:燕
1707010106
1707010107
再看“七国之乱”,就能知道,所谓“平定七王”终结了“分封”“分裂”完全不符合事实,七比二十二,干掉了这三分之一,剩下还有三分之二的诸侯国。汉武帝朝淮南王的密谋叛乱也表明,“七国之乱”的失败并没有终结诸侯王们叛乱的野心和能力。
1707010108
1707010109
这次战争,真正的意义在于,终于将吕后死后,诛除诸吕、代王入继导致的一系列政治派系斗争,画上了句号。
1707010110
1707010111
因为参战的“七国”归根结底是这一系列派系斗争的“复仇者联盟”:
1707010112
1707010113
(1)吴王刘濞、楚王刘戊;
1707010114
1707010115
(2)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
1707010116
1707010117
(3)赵王刘遂。
1707010118
1707010119
在“诛除诸吕”的大戏中,齐哀王刘襄与身在长安的两个弟弟东牟侯、朱虚侯连成一气,发动齐、楚兵,对当时的吕氏执政集团发起了挑战。结果,革命果实被功勋列侯集团和代王刘恒窃取了。而他的举动,也被定性为“无诏兴兵”。
1707010120
1707010121
紧接着,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巧合。
1707010122
1707010123
楚元王刘交薨于汉文帝元年三月;同年,齐哀王刘襄薨;汉文帝三年四月,城阳王刘章(朱虚侯)薨;五月,济北王刘兴居(东牟侯)反叛,被俘自杀。
1707010124
1707010125
至此,齐、楚反长安集团的主要人物全部死亡。
1707010126
1707010127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四个人里有两位的名字,后来出现在“七国之乱”的谋划者之中,一位是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宗室的长者:
1707010128
1707010129
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74]
[
上一页 ]
[ :1.707010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