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10253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的第一位宗正,是在高后二年受任的,上邳侯刘郢客,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楚元王刘交的次子,七年后,他当上了楚王。
1707010254
1707010255
之后接任的宗正名叫刘逸,不知其出身爵位,任官二十年后,楚元王刘交三子平陆侯刘礼接任,四年后也当上了楚王。
1707010256
1707010257
紧接着就是汉景帝朝,正是在七国之乱那一年,任命吴王刘濞的亲侄子德侯刘通任宗正,三年后死在任上。
1707010258
1707010259
再之后,宗正名为刘弃,不知其世系,任职长达二十六年。
1707010260
1707010261
自此之后,一直到西汉末年,宗正一职,基本上在楚元王刘交的后人家族间流转。
1707010262
1707010263
可见,唯有汉景帝时代完全绕开了“宗室长者”楚王、吴王,哪怕是最天马行空的汉武帝时代,也不能和他父亲的决绝相提并论。
1707010264
1707010265
归根结底,这不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而是代系刘氏集团,终于逼反、剿灭了所有旁系刘氏诸王,重新建构以皇室为核心的“刘氏共同体”的过程。
1707010266
1707010267
汉文帝以外藩继统,本身已经意味着汉高祖刘邦规划的,汉惠帝、吕后勉力维持的汉初分级封建的平衡体制,已经名存实亡。再经过七国之乱的鲜血洗刷,这个体制最后的一点儿残砖烂瓦,也被一扫而空,而且,还是用最血腥的方式,汉景帝平叛诏书中写道:
1707010268
1707010269
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86]
1707010270
1707010271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功臣表”中轻描淡写的记录:
1707010272
1707010273
魏其侯周定之子:汉景帝前三年,侯闲反,国除。
1707010274
1707010275
下相庄侯冷耳之子:汉景帝三年三月,侯慎反,国除。
1707010276
1707010277
高陵圉侯王周之孙:汉景帝三年,(侯行)反,国除。
1707010278
1707010279
纪信匡侯陈仓之孙:汉景帝三年,阳反,国除。
1707010280
1707010281
台定侯戴野之子:汉景帝三年,侯才反,国除。
1707010282
1707010283
辟阳幽侯审食其之子:汉景帝三年,平坐反,国除。
1707010284
1707010285
昌圉侯卢卿之子:汉景帝三年,侯通反,国除。
1707010286
1707010287
什么?你说都是“自己人”?
1707010288
1707010289
没错,可惜现在不是了。
1707010290
1707010291
1707010292
1707010293
1707010295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结语
1707010296
1707010297
对西汉初年政治史的解释,有统一、分裂为主线的,有功臣列侯集团为主线的,也有黄老思想到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各个面相,均有触及。
1707010298
1707010299
只是,论述的基础,往往仍是一系列“固定”的关键词脉络,比如“军功阶层”“休养生息”“诛除诸吕”“无为而治”“七国之乱”“文景之治”“武帝开边”,等等,并在一个个关键词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1707010300
1707010301
问题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变动,在具体事实的探究上远远谈不上细致入微,比如“功臣表”信息的使用,以及对不同群体立场和变动的解析。
1707010302
[
上一页 ]
[ :1.7070102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