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10275e+09
1707010275 下相庄侯冷耳之子:汉景帝三年三月,侯慎反,国除。
1707010276
1707010277 高陵圉侯王周之孙:汉景帝三年,(侯行)反,国除。
1707010278
1707010279 纪信匡侯陈仓之孙:汉景帝三年,阳反,国除。
1707010280
1707010281 台定侯戴野之子:汉景帝三年,侯才反,国除。
1707010282
1707010283 辟阳幽侯审食其之子:汉景帝三年,平坐反,国除。
1707010284
1707010285 昌圉侯卢卿之子:汉景帝三年,侯通反,国除。
1707010286
1707010287 什么?你说都是“自己人”?
1707010288
1707010289 没错,可惜现在不是了。
1707010290
1707010291
1707010292
1707010293
1707010294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1706999523]
1707010295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结语
1707010296
1707010297 对西汉初年政治史的解释,有统一、分裂为主线的,有功臣列侯集团为主线的,也有黄老思想到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各个面相,均有触及。
1707010298
1707010299 只是,论述的基础,往往仍是一系列“固定”的关键词脉络,比如“军功阶层”“休养生息”“诛除诸吕”“无为而治”“七国之乱”“文景之治”“武帝开边”,等等,并在一个个关键词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1707010300
1707010301 问题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变动,在具体事实的探究上远远谈不上细致入微,比如“功臣表”信息的使用,以及对不同群体立场和变动的解析。
1707010302
1707010303 一旦我们将观察的尺度缩小,就会发现,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时代根本不存在一以贯之的主线。在本章之中,就展示了高帝、高后的将相重臣,由沛县楚人萧、曹独揽朝政,到魏人陈平、周勃、灌婴,乃至于隐身于魏人张苍之后的王陵与诸吕亲族共同控制中枢的变化进程。
1707010304
1707010305 也正因为汉文帝尊重了高后所确立的“新组织路线”,“诛除诸吕”的影响,才更多地体现在“代系”入主后对整个“同姓封建”体系的影响,即中枢稳定,而地方动荡。
1707010306
1707010307 问题在于,中枢的表面稳定,其实是以萧、曹时代遗留下的“相权”主导官僚组织传统的逐步废弃和被皇帝近臣架空为代价的。待到汉武帝时代,丞相“备位”,乃至于昭宣时代的“内朝”崛起、三公九卿体制的形成,其变化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绛灌”为相。
1707010308
1707010309 正因为如此,在文景时代,所谓的“功臣列侯”代表已经并不足以左右皇权。作为一个“阶层”“群体”,他们的泯然众人,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这个变化进程,往往为论史者所忽略。
1707010310
1707010311 换句话说,到了“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及宠臣晁错,以近乎儿戏的方式挑起了这场规模巨大的兵祸,又手忙脚乱地“轻松镇压”,其实已经完成了对汉高祖所确立的所有政治秩序的“入土为安”,曾经令仓促入主的“代系帝王”戒惧不已的一切力量,都不足以与自己手中的力量对抗。
1707010312
1707010313 凭什么呢?
1707010314
1707010315 答案就在下一章——“钱”。
1707010316
1707010317 [1]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下》。
1707010318
1707010319 [2]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1707010320
1707010321 [3]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1707010322
1707010323 [4]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1707010324
[ 上一页 ]  [ :1.7070102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