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15165
征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消灭韩国,就可乘机夺取二周,抢夺政治制高点。
1707015166
1707015167
张仪的铁嘴是何等厉害,司马错并没被他吓倒,寸步不让:
1707015168
1707015169
“不是这样的。王者的事业,必须有三个坚实的基础:第一,要使国家富裕,必须要扩大国土面积;第二,要使军队强大,必须使百姓富有;第三,要称王就得广施恩惠。这三点做到了,王者的事业就具备条件了。
1707015170
1707015171
“现在秦国土地还不够大,百姓还不够富有,当务之急是要先解决这两件事。蜀国是西部偏远的国家,又是戎狄之长,国内面临危机,秦国如果能乘势发动进攻,就如同狼对羊群发动突袭一样,必定手到擒来。夺取蜀国的土地以扩大秦国的地盘,夺取蜀国的财富来充实秦国百姓的腰包,改善军队的装备。蜀国实力不强,我们不必付出重大伤亡,就可以令他们举国投降。救援巴国,师出有名,灭掉蜀国,天下人也不会说我们残暴;捞足了好处,天下人也不会说我们贪婪;真是一举多得、名利双收。
1707015172
1707015173
“倘若攻打韩国、挟持天子,背上不义的恶名,未必能得到多少实际好处。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听我的分析:周在名义上是天下诸侯共尊的王室,韩国与齐国是盟友。如果周王室面临丧失九鼎的危险,韩国面临丢失国土的困境,必会困兽犹斗,向齐国、赵国借兵,谋求与楚国、魏国和解。楚国一直觊觎周室的九鼎,若是周天子情急之下把九鼎送给楚国,楚国必定会一马当先出兵相救;魏国一直想得到韩国的三川之地,韩国迫于无奈之下,将三川之地拱手相送,魏国势必会与韩国联手对付秦国。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攻打韩国的战略,不如攻打蜀国来得圆满。”
1707015174
1707015175
司马错的看法是,秦国攻打韩国,必定会引来其他诸侯的围攻,未必能收到预料的战果。攻打蜀国,师出有名,中原诸侯也不会为一个蛮夷之邦而出手相救,可坐收全功。
1707015176
1707015177
对比两套方案,征韩显然急功近利,伐蜀则志在长远。
1707015178
1707015179
秦惠王拍板决定:伐蜀!
1707015180
1707015181
指挥伐蜀之役的秦国将领,包括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
1707015182
1707015183
秦惠王支持司马错,是因为他早有伐蜀之打算。他以坑蒙拐骗的方法,诱使蜀王开凿通道,便是为伐蜀做准备。若论军事力量,蜀国当然不是秦国的对手,伐蜀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克服地形的障碍。
1707015184
1707015185
秦军入蜀所行的通道便是石牛道,又称为金牛道,就是蜀王开凿的道路。这条通路是蜀与秦的交通要道,大约是从今天陕西勉县向西南行,越过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趋剑门关,一路上有许多险隘之处。道路虽已开通,却只是简陋的路,行几辆马车没问题,一支大部队要穿行就有许多困难了。且不说是战国,就是在一千年后的诗人李白眼中,蜀道仍是“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1707015186
1707015187
只要蜀王在沿途要隘险关布下重兵,凭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秦军想顺利挺进就不是容易的事了。蜀王只想着灭巴国,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张仪与司马错已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崇山峻岭了。
1707015188
1707015189
蜀王麻痹大意,因为历史上从未有一支大军能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只是历史总是不断被创造出来,旧例总会被打破。
1707015190
1707015191
当秦军入蜀的消息被证实后,蜀王面如土灰。他赶紧把军队从巴国调回,屯兵于葭萌,抗拒秦师。
1707015192
1707015193
司马错发动强攻。秦军武器精锐,训练有素,个个都是如狼似虎的斗士,蜀军士兵还没上阵就心胆俱裂了。这一战,蜀军大败。狼狈而逃的蜀王运气着实欠佳,逃到武阳,被秦军骑兵逮个正着,几刀捅过去,便倒在血泊之中。
1707015194
1707015195
蜀国太傅、宰相、太子等人率残兵败将退守逢乡。眼看不是秦军对手,连国王都死于非命,他们还能怎么办呢?这几人凑在一起商量,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向张仪、司马错投降。
1707015196
1707015197
号称“戎狄之长”的蜀国就这样灭亡了。
1707015198
1707015199
灭蜀之战是打着救援巴国的名义,蜀国灭了,巴国又如何呢?
1707015200
1707015201
俗话说,唇亡则齿寒。巴国与蜀国本是唇齿相依的两国,秦国灭了蜀,又怎么会独存一个巴国呢?
1707015202
1707015203
据《华阳国志》记载,吞并巴国是张仪的主意。打动张仪的,是巴王与苴侯的财富。我们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古代巴蜀的富有,黄金面具就是其中一例。可以想象张仪那贪婪的眼光,既然干掉了蜀国,何不把巴国一同吞并呢?于是秦军继续深入,以雷霆万钧之势攻破巴国。
1707015204
1707015205
巴王灰头土脸地成了俘虏,秦国并没杀他,给他封了个“君长”的虚衔。
1707015206
1707015207
在春秋时代,秦国是一个非常讲信用的国家,或者说风俗很淳朴。秦穆公曾以德报怨,在晋国粮荒时施予援手,曾力助晋文公上台;到了春秋末期,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复国,打败吴国的入侵;这些都堪称有信用、有道义。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朴实便荡然无存,东方的法家、纵横家把生机与活力带到秦国的同时,也把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带到秦国。商鞅计擒公子卬,张仪毁约灭巴国,宣告秦国“无节操”时代的到来。
1707015208
1707015209
秦国把蜀国收入囊中,置蜀郡。秦惠王封公子通为“蜀侯”,陈庄担任蜀相,张若担任蜀郡守。巴国也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即巴郡。后来秦国政府又从巴郡、蜀郡各划出一块土地,置汉中郡。
1707015210
1707015211
由于有义渠叛乱的前车之鉴,秦惠王认为蜀国虽然投降,但作为西南地区“戎狄之长”,蛮族的势力仍然不可低估,反叛随时可能发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大量向蜀地移民。于是,一场大规模的迁移开始了,秦政府动员上万个家庭移居到蜀地。这个移民政策改变了蜀地的面貌,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始在蜀地扎根。随着大量人口的涌进,蜀地的耕地得到更多的开发,“天府之国”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这里成为秦国的粮库,也是秦国能进取中原的强有力的后方保障。
1707015212
1707015213
巴、蜀这块土地毕竟受制于交通,秦国中央政府对其掌控力度比较有限,故而只要稍有风吹草动,难免会发生叛乱。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秦国政府所任命的几任蜀侯的命运。
1707015214
[
上一页 ]
[ :1.7070151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