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15992
1707015993
关键时刻,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楚顷襄王的父亲楚怀王被秦害死,国恨家仇,只要他有点血性,就绝不会屈服于仇敌的淫威之下。只是楚顷襄王的软弱与父亲如出一辙,他竟然向仇人低头。在利诱与威逼下,楚国与秦国联姻,楚顷襄王迎娶秦女为夫人。此举表明楚国又一次臣服于秦国。
1707015994
1707015995
楚国的绥靖政策,令秦国可以心无旁骛地攻略魏国与韩国。
1707015996
1707015997
魏、韩精锐在伊阙之战中损失殆尽,已经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
1707015998
1707015999
战神白起再建奇功,渡过黄河,攻取安邑以西至乾河一带的韩国土地。一年之内,他从左更(军功爵第十二级)升为大良造(军功爵第十六级),连升四级。
1707016000
1707016001
公元前291年,秦国兵分两路,大举进攻魏国。
1707016002
1707016003
一路由伐蜀英雄司马错统率,攻破轵城;另一路由后起之秀白起指挥,略取垣城。两路人马得手后,转攻韩国,司马错攻占邓城,白起夺取宛城。攻城略地,魏、韩两国不要说还手,连招架之力也没有。
1707016004
1707016005
对魏、韩两国来说,苦难无尽头。
1707016006
1707016007
公元前290年,秦国铁血宰相魏冉亲自出马,讨伐魏国。魏昭王精神崩溃,如何抵挡?一打就败,一败就尸横遍野,几乎每家都要办丧事,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他索性举旗投降了。投降代价惊人,魏国割让河东四百里之地献秦。
1707016008
1707016009
扬扬得意的魏冉胃口大得惊人,得到魏国四百里地还不足,他又率兵杀入韩国。可怜的韩釐王只得步魏昭王后尘,割让武遂等二百里地献秦。孟尝君伐秦时魏、韩收复的土地,全部都还给秦国了,甚至更多。
1707016010
1707016011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是宋代文豪苏洵对魏、韩割地事秦的评价。
1707016012
1707016013
以土地能换和平吗?
1707016014
1707016015
肉包子打狗,能填饱狗的肚子吗?
1707016016
1707016017
公元前289年,秦国又来了!
1707016018
1707016019
还是白起,还是司马错。秦军如秋风扫落叶,横扫魏国。羸弱的魏国毫无反击能力,连失六十一城!
1707016020
1707016021
伊阙之战推倒第一块骨牌后,引发多米诺效应,短短几年时间里,魏韩两国一溃千里,丧地无数。这两个从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已从猛虎变成小绵羊,哀号着任由秦国宰割。
1707016022
1707016023
秦王的野心与秦国的疆域一同膨胀。
1707016024
1707016025
他不满足于“王”的尊号,因为王太多了,不值钱。秦国雄视天下,笑傲江湖,应该给自己换一个更尊贵的称号。
1707016026
1707016027
新的尊号叫什么呢?一帮刀笔吏咬文嚼字,详斟细酌,最后挑出一个字——“帝”。
1707016028
1707016029
古代的字典《字汇》对此的释义是:“帝,上帝,天之神也。”先秦文献中,有“天帝”“上帝”这样的字眼,意指主宰天地万物的最高天神。上古的历史传说,有“五帝”的说法,指的是黄帝、炎帝等五位德高望重的君王。
1707016030
1707016031
称帝才能凸显秦王在诸侯中高人一等的地位。秦昭王想称帝,却心有顾虑,因为秦国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便是齐国。齐国绝不会容忍秦国的傲慢与自大,势必会号召诸侯群起而攻之。最好的办法,是把齐国拉下水,秦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岂不是皆大欢喜?
1707016032
1707016033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在宜阳正式称“西帝”,同时他派人前往齐国,给齐湣王送上一顶“东帝”的大帽子。
1707016034
1707016035
齐湣王心动了。
1707016036
1707016037
谋士苏代问道:“两帝并立,诸侯们会尊秦呢,还是尊齐?”
1707016038
1707016039
秦国比齐国更有侵略性,齐湣王诚实地答道:“肯定是尊秦。”
1707016040
1707016041
苏代又问:“放弃帝号,诸侯们愿意跟齐国交好呢,还是秦国?”
[
上一页 ]
[ :1.7070159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