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2433
1707022434
前面说过,在马陵之战后,魏国已经从第一流的军事强国跌落为二流国家,而齐国与秦国超越魏国成为第一流的军事强国。对这种结局心有不甘的魏国又企图以“合纵”的手段成为东方诸侯的盟主,以寻回失落的辉煌。然而修鱼之战与观泽之战的惨败,使这个梦想飘散于风中。魏国人不得不吞咽下苦涩的果实。
1707022435
1707022436
曾经颇有抱负的魏襄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信心几乎崩溃。
1707022437
1707022438
当魏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时,闲居多年的张仪终于等到了机会。这位纵横大师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又要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来翻江倒海了。他在魏襄王面前游说道:
1707022439
1707022440
“魏国方圆不超过一千里,士卒不超过三十万。更糟糕的是,国内地势平坦,四周又被强国所包围,没有名山大川作为天险。南有楚国,西有韩国,北有赵国,东有齐国(偏偏不提秦国),不得不驻守不下十万人的重兵以守卫边境。魏国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本来就是天然的战场,只要有风吹草动,周围列强便会张牙舞爪扑上来,把魏国撕扯得遍体鳞伤,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之地。
1707022441
1707022442
现在合纵理论流行天下。为什么诸侯要合纵呢?是为了安定社稷、尊崇君主、富国强兵、显扬声名。鼓吹合纵的人以天下为一体,诸侯约为兄弟,并且刑白马歃血为盟。可是您想想,就算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也还会为钱财而相互争夺,更何况是想靠欺诈虚假的手段来推行苏秦留下的合纵政策呢?这种作法的不合理,是一目了然的。
1707022443
1707022444
我为大王着想,认为魏国要在这样艰难环境下生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投靠秦国。魏国企图以合纵手段来阻止秦国进攻,这是徒劳无益的,请听我的分析。秦国只要出兵攻打河外,长驱直入,就可以切断魏国与赵国的联系,魏国无法北上而赵国无法南下,两国军事联合的计划就会破产,到时魏国想要避免危险,那是不可能的。倘若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害怕而投靠秦国,到时秦、韩两国一起出兵,魏国的灭亡指日可待。这就是我为大王忧虑的事。
1707022445
1707022446
要是大王投靠秦国,那么周围的诸侯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外来的灾祸,大王可以高枕无忧了。您知道,秦国最想打击的国家,莫过于楚国,因为楚国土地辽阔,而且富裕。表面上看,楚国拥有庞大的军队,貌似强大,实际上他们的军队作战能力低,打仗时没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在战场上遭遇强敌时容易败北。如果出动魏国的精锐部队南下攻打楚国,必定可以击溃他们的军事力量。到时魏国与秦国一同瓜分楚国,拿楚国当作见面礼来事奉秦国,这就叫转移祸害从而使国家获得安定,对魏国是百益而无一害啊。
1707022447
1707022448
大王您要是不听我的意见,等到秦国出动精兵猛将攻略魏国时,您再想要事奉秦国,也来不及了。请您注意身边那些鼓吹合纵的谋士,他们只会装得慷慨激昂的样子,实际上没几个可以值得信赖,他们游走诸侯,只不过是为了加官进爵罢了。他们所言所论,并不是为了国家着想,只是迎合取悦国君罢了。请大王仔细考虑我的话,我今天对您知无不言,说了这些话后,在魏国是呆不下去了,请您准许我拖着这付老骨架离开魏国吧。”
1707022449
1707022450
比起魏惠王,魏襄王性格中更少了一份韧性。孟子曾经评论他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是说魏襄王远远看过去,没有君主的样子,走近了,也没有给人一种敬畏感。确实,比起魏惠王,魏襄王显得很软弱,在失败面前,他很快就对现实妥协了。作为合纵运动的发起国之一,魏国打起退堂鼓,率先退出合纵同盟。
1707022451
1707022452
这位软弱君王请张仪出马,作为魏国向秦国妥协的中间人。于是张仪离开了魏国,前往秦国,在秦惠王与魏襄王之间穿针引线。
1707022453
1707022454
前文曾经说过,当年张仪离开秦国,其实是秦惠王安插在魏国的一名间谍。潜伏多年后,他终于不辱使命,成功地破坏了魏国与其他国家的合纵运动。大功告成了,也应该要回去向秦惠王请功了。其实在张仪离开秦国的这几年里,秦惠王并没有把他忘记,还时不时派人送点东西给他。如今张仪回来了,秦惠王喜出望外,因为他回来得正是时候。东方的合纵运动尽管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但仍然遏制住秦国扩张的步伐,特别是在公孙衍的活动下,义渠王反叛,给秦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张仪一出手,便令合纵同盟出现了分裂,他就像一颗埋着的地雷,杀伤力是巨大的。
1707022455
1707022456
魏襄王投怀送抱,秦惠王不战而令魏国屈服,张仪的功劳可谓大矣。他凭一张嘴取得的成果,与樗里疾斩首八万相比,也不见丝毫逊色。为了表彰张仪的巨大贡献,同时也表示对他的信任,秦惠王第二度任命他为秦国宰相。
1707022457
1707022458
神气活现的张仪又回来了,这次,他又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呢?
1707022459
1707022460
1707022461
1707022462
1707022464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五 雷霆出击:秦灭巴蜀之役
1707022465
1707022466
在张仪看来,控制了魏国,东方合纵运动就瘫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东方六大强国中,齐国最为强大,对合纵运动不屑一顾,因而合纵运动的参与国主要是魏、赵、韩、燕、楚五国。在这五个国家里,魏国地处中央,北面有赵国与燕国,南面有韩国与楚国,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只要魏国投靠秦国,北面的赵国、燕国与南面的韩国、楚国就会被切断联系,合纵运动自然就形同虚设了。
1707022467
1707022468
那么,接下来,秦国要把打击目标放在哪个方向呢?
1707022469
1707022470
张仪认为首先要进攻韩国。一来韩国在前一年的修鱼战役中惨败,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二来魏国已投靠秦国,韩国已不能指望得到魏国的协助; 三是韩国与周王室相邻,打败韩国后,可直捣周王室,挟天子而令诸侯,掌握政治上的话语权。
1707022471
1707022472
正当张仪精心设计攻韩方案时,不料此时发生了一件事。
1707022473
1707022474
这一年(公元前316年),秦国西南的两个国家爆发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叫巴国,一个叫蜀国。我先来把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说一下。
1707022475
1707022476
巴国与蜀国位于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巴国首都是巴,位于重庆嘉陵江的北岸,在春秋时代时,是西南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军队以强悍勇猛而著称。关于巴国在春秋时代所参与的战事,请参阅笔者拙著《春秋无义战》中楚国部分史事。巴国在历史上与楚国关系比较紧密,在战国时代曾经与楚国联姻,战国七雄先后称王之后,巴国君主也自立为王,称为巴王。但是巴国称王时,其国力已经衰微,邻国蜀国成为西南实力最强的蛮族国家。
1707022477
1707022478
与巴国相比,蜀国称王的时间要早得多,大约是在东周初期。第一任王是蚕丛王,之后是柏灌王、鱼凫王。后来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蜀国的早期历史资料很少,在鱼凫王之后,还出过一位名君,他原名叫杜宇,自立为帝,又称为“望帝”。望帝十分重视农业与水利,使得蜀国这个天府之国的地利开始被挖掘出来,他的农业政策也影响到邻国巴国。望帝死时(民间传说他隐居西山成仙了),正值二月,漫山的杜鹃啼叫,人们便认为是望帝化为杜鹃,提醒大家到播种的农时了。后来李商隐的名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即是出自此典故。
1707022479
1707022480
古代蜀国的文明已达一定规模,后来在三星堆出土的一系列蜀国青铜器、金器、玉石等证明了这点。特别是青铜器造型夸张、离奇,富有想象力,器形巨大,结构复杂,闻名天下。对当时中原国家来说,蜀国属于蛮夷之国,但在蛮夷中算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蜀国定都在成都,在西南蛮夷中称雄一方,被称为“戎狄之长”。
1707022481
1707022482
秦惠王上台后,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变得强大,这位新君主对蜀国虎视眈眈。可是考虑到从秦国到蜀国的道路十分难行,才迟迟未对蜀国用兵。可是秦国人一向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攻打蜀国的关键是要有一条打通崇山峻岭的道路。要怎么来修筑这条路呢?谋士云集的秦国总是能想出奇招妙策。
[
上一页 ]
[ :1.7070224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