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22907e+09
1707022907 不过齐宣王对占领燕国有兴趣,对行仁政则比较没兴趣。你想想,一个“好货、好色、好勇”的君王,要用道德心来约束其内心的欲望,真是不太容易。既然孟子说古代周武王也有吞并敌国的先例,那么齐国当然也可以吞并燕国了。于是乎齐宣王迫不及待地宣布将燕国并入齐国,这么一来,不得了,原本就是东方第一强国的齐国领土突然扩张了一倍,天下诸侯都不由得要毛骨耸然了。
1707022908
1707022909 齐宣王上台后,对外政策开始富于侵略性,这岂不是让周围的国家惊恐另一个秦国在崛起么?在齐的邻国中,最担忧的莫过于赵国。
1707022910
1707022911 此时赵国正是由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统治,可是要论及实力,赵国还比不上齐国。从地缘上说,赵国与齐国、燕国相接壤,如今燕国被齐国所吞并,赵武灵王岂能安心入睡呢?他必须要尽全力阻止齐宣王的阴谋得逞。
1707022912
1707022913 要怎么阻止呢?
1707022914
1707022915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出兵与齐国硬干一场,可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这个人便是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乐毅。
1707022916
1707022917 乐毅对赵武灵王说:“没有联合其他诸侯便去攻打齐国,这样做不明智,只会使齐国更加仇恨赵国罢了。”话是这么说,可是燕国除了与赵、齐接壤之后,与其他诸侯国都没有沾边,要想让魏、韩甚至是楚国加入攻打齐国的行列,恐怕不容易。必须要让这些东方诸侯察觉到危险正步步临近,才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怎么做呢?乐毅提出一个设想:“我们派出使者到齐国,请求用赵国的河东之地,交换燕国的河北之地。齐国必然会同意,因为他们得到河东之地后,势力将大大增强。到时天下诸侯必然对齐国的强大抱以深深的恐惧,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国。这就是依靠天下的力量来击破齐国的最好时机。”
1707022918
1707022919 这个设想令赵武灵王拍手称好。
1707022920
1707022921 当时天下的重心在中原,得到河东之地,将使齐国在中原的话语权大大增加,同时直接对魏国、楚国构成更大的威胁。那么既然河东之地这么重要,为什么赵武灵王要用它来交换燕国的河北之地呢?这就与赵国的战略有关了。自从赵武灵王上台以来,他励精图治,全力向北发展,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中山国,因而赵国的战略是向北发展,以河东之地交换河北之地,对赵武灵王来说并不吃亏。
1707022922
1707022923 既然这个交换协议对双方都有利,那快就水到渠成了。齐国得到了河东之地,把控制下的燕国河北之地换给赵国。如此一来,齐国在中原的地盘突然扩大了,此举着实让魏国、楚国大吃一惊。两国政府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齐国坐大,必须要削弱齐国的势力,不能让燕国成为齐国的后花团。于是合纵运动又一次展开了,这次针对的目标是齐国。
1707022924
1707022925 作为传统强国,楚国在遏制齐国上表现相当积极。为了对抗齐国,楚怀王许诺割六座城池给魏国,换取魏国的加盟。面对六城的诱惑,魏襄王怎么能不心动呢?于是楚国派淖滑为特使,魏国派惠施为特使,先后抵达赵国,会晤赵武灵王,共同商讨对付齐国。
1707022926
1707022927 这一切,其实早在乐毅的谋划之中了。
1707022928
1707022929 楚、赵、魏三国联合,策划进攻齐国、谋求重建燕国,显然谁也不想让齐国坐大。齐宣王有点害怕,便召孟子前来商议此事。齐宣王说道:“现在有许多诸侯国商量着要来攻打齐国,我该怎么样来对付他们呢?”
1707022930
1707022931 孟子回答说:“以前商汤仅仅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就得以一统天下,而大王您拥有方圆千里之地,还会害怕别的国家吗?”
1707022932
1707022933 “您详细说来听听。”齐宣王若有所思。
1707022934
1707022935 “商汤为什么能一统天下呢?”孟子接着说,“因为他征讨残暴的国君,安抚那里的百姓,老百姓盼他到来就象是大旱时盼着雨水。他每到一处,百姓都非常拥护、高兴。再来说说燕国吧,燕国国君虐待子民,大王您出兵征讨,燕国百姓以为您要把他们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自然用竹筐装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迎接齐国军队。可是齐国军队占领燕国后,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掳掠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样做跟暴君有什么差别呢?要知道天下诸侯本来就很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吞并燕国,土地扩大一倍,这是诸侯们绝对无法容忍的,所以他们才会联合起来,兴师动众。”
1707022936
1707022937 “那寡人现在要怎么做呢?”齐宣王又问。
1707022938
1707022939 “现在得赶紧发布命令,释放掳掠来的老人、小孩,停止搬运燕国的宝物,与燕国民众商议另立新君,然后把军队撤出燕国。这样做,大概还来得及制止严重后果的产生吧。”孟子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
1707022940
1707022941 让齐宣王将燕国拱手让出,这不啻为对牛弹琴。他出兵燕国,可不是想着为人民服务,不是要当活雷锋,而是想开疆拓土,虎视天下。不用说,孟子的话让齐宣王当作耳边一阵风罢了,可是面对楚、赵、魏的合纵,他又不得不要做出让步。
1707022942
1707022943 在合纵的三国中,楚国无疑是老大。要瓦解三国合纵,首先得从楚国下手。齐国主动向楚国示好,并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楚国攻打秦国。楚怀王也就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听说齐国愿意与楚国结盟,心里揣摩着只要齐楚联手,就不必畏惧强秦了,于是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立场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反齐急先锋一下子变成齐国的盟友。而齐宣王也没有食言,在伐燕之役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13年),协助楚国攻打秦国,并攻占曲沃城。
1707022944
1707022945 尽管齐宣王成功地把楚国拉入自己的阵营,可是吞并燕国后所引发的一系列敌视行动并未停止。
1707022946
1707022947 首先是燕国人的反抗。原本燕人还当齐国是救世主,当齐军入燕时,他们居然把城门打开来迎接“救世军”,可是残酷的现实却给了燕国人一个教训——“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当齐国士兵以征服者的身份蹂躏燕国土地,烧杀抢掠之后,燕国人奋起反抗,给齐国兵团予沉重打击。
1707022948
1707022949 更大的问题是秦国的强势介入。
1707022950
1707022951 秦国先是离间齐、楚联盟,张仪以割让“商於六百里之地”为诱饵,诱使楚国与齐国分道扬镳,而后又拒不割地,遂使秦、楚交战,楚国大败。在斩断齐国的左膀右臂后,秦惠王以名将樗里疾联合魏国军队进攻齐国,在濮水之役中打败齐军,俘虏齐国将领声子。紧接着,秦军与魏国又联手进攻燕国(此时燕国被齐国所吞并)。
1707022952
1707022953 这时的齐宣王焦头烂额了,既无力平息燕国复国力量的反抗,又频频被秦、魏联军所击败,明智的作法当然是卷铺走人,放弃占领燕国。
1707022954
1707022955 公元前312年,齐国终于被迫从燕国撤军。在占领燕国两年后,齐宣王无奈地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又吐出来。伐燕之役最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此役无功而返,使齐国丧失了一个扩张的良机。这是齐、秦势力消长的一个关键点。秦国在西南吞并巴、蜀,土地面积极大扩张,倘若齐宣王能吞并燕国,那么将使齐国的领土扩张一倍,重新取得与秦国的均势,但事与愿违,燕国只能是烫手的山芋,最后不得不完全放弃了。
1707022956
[ 上一页 ]  [ :1.7070229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