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3063
对张仪来说,这也是最后一次施展其生平绝学的机会,因为他已垂垂老矣。要与东方五国连横,这无疑是艰巨的任务,因为秦国的狼子野心,东方诸国无人不知,狼要跟羊做朋友,其意图也太明显了。
1707023064
1707023065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张仪的本领,当楚怀王欲用黔中地换张仪时,天下人都认为他难逃此劫,可这位莫测高深的大师居然像魔法师一样,让楚怀王糊里糊涂就把他给释放了。可以说,张仪已经两度戏弄了楚怀王,那能不能第三度得手呢?
1707023066
1707023067
显然,张仪是有信心的。
1707023068
1707023069
因此楚国也成为张仪连横诸侯的第一站。
1707023070
1707023071
在张仪眼中,楚怀王就是一个可以随意玩弄的大傻冒罢了,不过他不会把这种轻蔑表现出来,聪明的他可不会傻到去挑战一位君王的自尊底线。要讨好楚怀王很简单,必须给他戴上一顶高帽,于是张仪一上来张口便道:“天下强国,非秦即楚。”这种话,不管是不是真实,反正楚怀王肯定爱听。
1707023072
1707023073
有了个好的开头,下文就容易展开了,张仪侃侃而谈说:
1707023074
1707023075
“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一半,兵力足以抵挡四个国家,背靠天险,又有黄河为天堑,四面都是要塞,牢不可破。秦国的虎贲战士有一百多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积粟如山。如果想用合纵的手段来抗衡秦国,无异于驱赶羊群攻击猛虎,下场可想而知。如今大王不与猛虎交往,却与群羊交往,这个策略无疑是不明智的。大王倘若不与秦国亲善,那么秦国挟持韩国与魏国进攻楚国,秦国攻打楚国的西部,韩、魏攻打楚国的北部,那么楚国就危险了。
1707023076
1707023077
现在有一小撮人鼓吹合纵,集合一群弱小的国家去攻打最强大的国家,这真的是使国家陷于危亡的做法。明明兵力不如对方,就不要轻易挑衅;明明粮食比不上敌方,就不要想打持久战。这都是简单的道理,可是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却只会胡说八道,只挑着有利的一面说,却不说不利的一面,一旦最后把国家陷入祸害中,就后悔莫及了。我这些话,请大王仔细考虑。
1707023078
1707023079
我来给大王分析一下吧。秦国现在已经据有巴蜀,粮食充足,若是沿着长江而下,只要十天的时间就可以打到楚国的扞关。同时,秦国的地面部队从武关出发,向南进攻,楚国北部的土地就会被切断。只需三个月的时间,楚国就要陷入到危险之中,就算其他诸侯国想救援,恐怕也得等半年以后吧。等待弱国的救援,却忽视强秦的祸害,这使我不得不替大王您忧虑。
1707023080
1707023081
如今秦国与楚国土地相接壤,本来就应该成为亲近的国家。大王如果听臣的意见,与秦国互换太子为人质,使秦、楚两国长久成为兄弟般的国家,世代互不侵犯,那才是高明的计策呀。”
1707023082
1707023083
这就是张仪的高明之处,在击中楚王软肋的同时,又不忘给他戴上高帽,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楚怀王下不了台。
1707023084
1707023085
楚怀王有自己的算盘。当初他轻率地要求用黔中地来交换张仪,可是张仪真的来了后,又不敢处死,仇没报成,又要损失土地,那这笔买卖铁定要赔本的。楚怀王的真实想法是,只要他答应了张仪连横的要求,就可以挽回土地上的损失,这样做划算得很哩。尽管楚国大夫屈原极力反对向秦国妥协,但反对无效,楚怀王我行我素,同意了张仪的要求。
1707023086
1707023087
魏国与楚国都与秦国交好,那么夹在秦、魏、楚之间的韩国就容易搞定了。张仪信心十足地前往韩国,游说韩襄王说:
1707023088
1707023089
“韩国的地理位置特别不好,而且国土多为山区,所种植的粮食,不是豆子就是麦子,倘若有一年粮食失收,百姓连糟糠都吃不饱呢。韩国的土地方圆不超过九百里,士兵不超三十万,这个数量还包括后勤人员呢。倘若扣除边疆要塞堡垒的戍军,可用于机动作战者,不会超过二十万人。相比之下,秦国有武装部队百万之众,战车千乘,战马万匹。与东方的军队相比,秦国士兵更加勇敢,他们打仗时可以脱去甲衣,赤膊上阵,在战场上左手提着敌人的脑袋,右手还可以抓获俘虏。秦国士兵个个像孟贲这样的勇士,而东方士兵则像胆小鬼一样。秦军的压迫力,就如同大力士与婴儿交手一样,这跟把千钧重物压在一粒鸟蛋是毫无分别,用这样勇猛的军队去攻打不顺从的弱小国家,一定没有幸存的。
1707023090
1707023091
可是大王您却没有正确估计形势,听信了那些“合纵”论者的鬼话,他们甜言蜜语,振振有词地说:‘听我计策,便可称霸天下。’这真是误国误君的言论。
1707023092
1707023093
大王您如果不服事秦国,秦国很快将出兵宜阳,进而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韩国就危险了。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帮助秦国。其实秦国最想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能够帮助秦国削弱楚国的,只有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韩国的地形与地理位置决定的。投靠秦国、攻打楚国,可以把韩国的风险转嫁到楚国身上,同是又让秦国高兴,对大王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707023094
1707023095
从这些游说辞中,可以看到秦国的阴谋诡计。秦国搞连横,并不是为了求寻天下罢战休兵,实现和平,而只是耍手段,破坏东方合纵计划,让各国陷入孤立之中,到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动进攻。如果说面对楚怀王时,张仪还有些许的客气,那么面对韩襄王时,他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胁。在秦国面前,韩国真的只是一头待宰的羔羊罢了。
1707023096
1707023097
在张仪的恫吓下,韩国人夹起尾巴,答应了张仪提出来的“连横”要求。
1707023098
1707023099
在成功地说服楚国、韩国加入到“连横”阵营后,秦惠王封张仪为武信君,赏赐给他五座城邑。在《史记》的“张仪列传”称,张仪紧接着又出访齐国、赵国、燕国,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迫使这三个国家分别与秦国连横,这样,东方六国的合纵被完全破坏。
1707023100
1707023101
不过,《史记》中的纪录相当不可靠。
1707023102
1707023103
张仪的故事与苏秦的故事一样,都被后人所窜改甚至伪造,而且伪造得十分不高明。比如张仪游说齐宣王所说的话,完全禁不起事实的推敲。譬如张仪提及鲁国灭亡,实际上鲁国是在公元前249年被楚国所灭,那是张仪死了六十年后的事了;再比如说,张仪提到的秦赵渑池之会,那是在公元前279年,也是他死后三十年的事了。张仪对赵武灵王的游说,也是虚构的,说辞中提到秦灭两周,实际上秦灭西周是公元前256年的事,灭东周是公元前249年,都是张仪死后半个世纪后的事了,他怎么能未卜先知呢?类似的错误也出现在了张仪对燕昭王的游说辞中。
1707023104
1707023105
因此,《史记》中所述张仪以一张利嘴说服东方五国君主事秦,这是不对的。他在楚国与韩国取得成功,在齐国、赵国、燕国则很可能是失败了。后世的纵横家为了彰显这位祖师爷的本领,不惜伪造作假,但造假水平太低了,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1707023106
1707023107
事实上,此时的齐国、赵国、燕国都由杰出的君主统治,分别是齐宣王、赵武灵王、燕昭王,这三人都是战国时代的名君,不可能象楚怀王那样,被张仪几句话就震慑了。另外还有一个事实,齐国与燕国基本上没有与秦国发生大规模战争,赵国虽有小挫,并无大败。从情理上说,他们对秦国的畏惧程度,是不如魏、韩、楚三国的。特别是齐国,此时正是齐国最强的年代,无论是内政还是对外扩张,都可圈可点,齐国人凭什么要害怕秦国呢?
1707023108
1707023109
其实《史记》中有一段文字暗示张仪出使三国的使命是未获成功的。据《张仪列传》,张仪出使齐、赵、燕三国后,返回秦国的途中,秦惠王病逝。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登基。秦武王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两人矛盾很大。如今武王掌权,平常与张仪不和的大臣便乘机攻击他们的政敌。司马迁写说:“诸侯闻张仪有郤武王,皆畔衡,复合纵。”就是说东方诸国听到张仪与秦武王不合,就纷纷叛离了“连横”阵营,又扯起“合纵”的大旗。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张仪出使这几个国家,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成果。
1707023110
1707023111
毫无疑问,秦惠王之死,让三晋及楚国喘了一口大气。这位秦国扩张史上重要君王在其二十七年的统治生涯中,发出灼人的光芒。他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他杀了商鞅的同时,又原封不动地继承其变法遗产。从这一点就可以窥视他的政治手腕——既讨得守旧派的欢心,又不失去革新派的支持。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引进人才,让魏国人张仪执掌大权不能不说有些风险,可是他对张仪的信任,如同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
1707023112
[
上一页 ]
[ :1.7070230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