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6090
1707026091
第三,秦军死了多少人?
1707026092
1707026093
我们在看战国史料时,发现秦国史料有一个特点,总是吹嘘自己的战绩,可是对自身的损失讳莫如深。这给人看了后,觉得秦国人都是天兵天将似的,打起仗来,杀人就是砍瓜切菜那么简单。可是长平之战,秦国损失多少人呢?白起的一句话泄漏天机:“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1707026094
1707026095
如果以秦军五十万人来计,那么损失过半则至少是二十五万。这并不光是围困赵括时的损失,而是三年长平之战的整体损失。正是因为《史记》含糊不清的记录,让后世对秦军伤亡人数也颇感困惑。如果赵括在被包围后,只损失五万人,那么作为包围方的秦军死亡人数不应当超过此数。那么白起说的“死者过半”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赵括突围过程中,绝不仅仅战死五万人,我猜想可能战死者可能多达二十万人。如果这个猜测成立,按秦、赵死亡比例为一比二来计,秦军战死数量十万人。即便是这个数目,也还没能达到白起说的“死者过半”。因此,我再翻资料,认为秦军另一个重大伤亡,应该是攻克西壁垒时造成的。
1707026096
1707026097
在长平三年战事里,西壁垒之战的规模仅次于最后的决战。西壁垒防线不仅坚固,而且当时的赵军统帅是经验丰富的廉颇,在之前两年里未失守。像这种攻坚战,对防御的一方是比较有利的,而进攻的一方显然比较不利。秦军不可能在没有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攻克该防线,偿若不是代价高昂,范雎也不一定要实施反间计。好面子的秦国人向来忌讳谈论伤亡人数,整个战国史,秦国打的战役不下数百,而能真实纪录伤亡的,几乎是没有的。
1707026098
1707026099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赵国经此重创后,从一流强国沦落为二流国家,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向前迈了一大步。
1707026100
1707026101
这也是白起生平最大的一次胜战,奠定其战国第一名将不可撼动的地位。长平失守后,上党不复是赵国土地。秦国吞并上党后,白起兵分两路,一路以王龁为将,攻略武安、皮牢;另一路以司马梗为将,攻略太原郡。白起的意图是趁赵国大败之机,一鼓作气攻下邯郸,把赵国从地图上抹去。
1707026102
1707026103
此时的赵国举国陷入恐慌之中,而韩国忧心忡忡,倘若赵国一亡,接下来便是韩国了。长平之战,令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人,约是整个国家兵力的四分之三。换言之,此时赵国的兵力仅剩下十万多,根本不可能顶住白起的进攻。显然,羸弱的赵国已经无法经受住秦国致命的一击了。怎么办呢?只能通过非军事手段。
1707026104
1707026105
赵王与韩王都想到了一个人,著名的纵横大师苏代。此时苏代恐怕已经八十岁了,但是为了赵、韩两国,他不辞辛苦前往秦国,游说范雎。苏代见了范雎后,献上奇珍异宝,然后说:“武安君白起杀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吗?”范雎回答说:“是的。”苏代又问说:“那么武安君接下来就要攻打邯郸吗?”范雎答道:“那当然了。”
1707026106
1707026107
苏代捋捋胡子说:“赵国一灭亡,秦国就雄霸天下了,到时武安君肯定位列三公。武安君战功赫赫,前后为秦国攻取的城池七十多座,南定鄢、郢、汉中,北破赵括之军,即便是历史上的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的功业也不能超过他呢。只要他灭了赵国,必定成为三公,您甘心地位在他之下吗?再说了,当初韩国割上党给秦国,可是上党军民却归附赵国,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人都不愿被秦国统治。就算灭了赵国,赵国北方地区恐怕要归附燕国,东部恐怕要归附齐国,南部则归附魏韩两国,秦国恐怕也捞不到好处。您不如趁赵国战败之机,让赵王割让土地,这岂不成了您的功劳吗?可不能让武安君捞到便宜啊。”
1707026108
1707026109
这一番话,范雎听得进去。
1707026110
1707026111
为什么呢?
1707026112
1707026113
长平之战的胜利,有一半要归功于范雎,他用外交手段破坏魏、楚等国与赵国的合纵,又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撤换廉颇改用赵括为将,这些可是长平之战胜利的前提。可是仗一打完,谁还想得起幕后策划的范雎呢?风头不都让白起给占了吗?苏代挑拔范雎与白起,还有另一个原因。白起能在秦国军界崛起,与魏冉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从派系上说,他可以算得上是魏冉的亲信。魏冉与范雎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因此范雎对白起是有很强的提防心,这一点被聪明的苏代看穿了。
1707026114
1707026115
范雎便对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损失颇大,需要休整,不如同意赵、韩两国割地休兵。”秦昭王同意了,下令白起停止进军。赵国无力再战,当然同意谈和,割六座城池给秦国,韩国也割垣雍给秦国。秦昭王心满意足,可是白起却不甘心,特别是后来得知范雎有意拆他的台,他与范雎的关系恶化了。
1707026116
1707026117
不过,秦军退兵只是暂时的,很快他们就会卷土重来了。
1707026118
1707026119
1707026120
1707026121
1707026123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五 邯郸之围
1707026124
1707026125
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
1707026126
1707026127
秦军得到充分的休整,又补充新的士兵,这时秦昭王又打起赵国的主意。长平之战,赵国的主力已经被歼灭,肯定无法阻挡秦军的进攻。正当秦昭王陷入沉思时,有人来报:武安君白起病了,还病得不轻。既然如此,正好前去探访慰问一下,也好向武安君询问攻赵方略。想到这里,秦昭王便打点车马,奔往白起家中。
1707026128
1707026129
出于秦昭王意料的是,白起旗帜鲜明地反对攻赵。
1707026130
1707026131
“不可以进攻赵国。”白起卧在床上说道。
1707026132
1707026133
秦昭王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呢?我记得去年与赵国决战时,国库空虚,百姓饥饿,可是将军您却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以消灭赵国。如今寡人实行休生养息的政策,积蓄粮食,提高军队的待遇,三军将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可是您却说不能伐赵,这是为何呢?”
1707026134
1707026135
武安君白起从病榻上勉强坐起,回答道:“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百姓欢喜,赵国民众畏惧。秦国士兵凡有死伤的,都得到国家的补偿,其他将士则好酒好肉,消耗国家不少钱财。赵国士兵战死沙场得不到收殓,伤者得不到治疗,却可以同心戮力,为国分忧,农民也加紧耕地以生财。如今大王可用于攻打邯郸的军队,比以前多了一倍,但是赵国守备力量至少提高了十倍。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君臣同忧共惧,白天早早上朝,晚上很迟才退朝,勤于政事。同时,他们的外交很积极,大批使臣携厚礼出使各国,与燕国结亲,与齐、楚连好,处心积虑,把防患秦国进攻作为国家头等大事。如今,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这个时候,不可以伐赵。”
1707026136
1707026137
这些话,秦昭王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已经决定了,军队已整装待发。”从白起家中出来后,秦昭王任命五大夫王陵为主帅,负责指挥伐赵之战。
1707026138
1707026139
倘若是别的国家,损失了四十五万的军队后,早就灰心丧气了。但赵国不愧是个伟大的国家,在大灾难之后,赵国军民不仅没有意志消沉,反而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奋发图强,举国上下,同心戮力,抗击秦军。
[
上一页 ]
[ :1.707026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