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27386
1707027387
显然,韩非对姚贾的攻击是没有力度的。他的攻击有两点:第一点,姚贾把秦国的钱财拿去送给诸侯了;第二点,姚贾出身不好,有劣迹污点。针对这两个攻击,姚贾轻松化解,首先,这钱是用在公事上,而不是落在个人腰包里,确实取得了拆散东方合纵的目的;其次,韩非攻击姚贾的个人品行,姚贾则强调,作为君主,应该任用实干的人,而不是那些名声虽好却毫无办事能力的人,这矛头隐隐对准了韩非。
1707027388
1707027389
作为一个思维缜密之人,韩非为什么会在理由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发起攻击呢?我们不要忘了,韩非有一篇代表作《说难》,就是写游说君主的困难。在《说难》中可以看出韩非的观点,他认为游说君主,关键是要揣摩君主的心思。以我的推测,韩非之所以轻率地攻击姚贾,是想诱使秦王嬴政调查他是否存在贪污行为。在韩非看来,姚贾有过小偷小摸的盗窃史,千斤黄金在他手中,不可能一点经济问题都没有。可出乎意料的是,姚贾的本事比韩非预料的还要大,他一番慷慨陈辞,把自己与姜太公、管仲、百里奚这些历史伟人相提并论了,他精彩的反驳打消了秦王的怀疑。
1707027390
1707027391
韩非这次轻率的挑战,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707027392
1707027393
首先是他失去了秦王的信任。在此之前,秦王还是很器重韩非的才华,可是姚贾事件后,秦王必须反思,韩非到底想干什么呢?这并不难猜测。韩非不想看着秦国强大到无敌,说白了,他终究不为秦国所用。不能成为秦国的朋友,总有一天会成为秦国的敌人。从这时起,秦王嬴政对韩非已是由信任转为提防了。
1707027394
1707027395
其次,他得罪了姚贾,附带还拖进一个人,他的同学李斯。得罪姚贾并不难理解,可是怎么也得罪了李斯呢?从韩非攻击姚贾的言辞中,可以看出他对一个人的“出身”看得很重。作为韩国公子,他出身名门,自小养尊处优,对下等人不免有轻视之心。李斯的出身比起姚贾,并没有强多少,也是从草根一路奋斗过来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是在韩非这样的公子哥看来,象“看门人的儿子”,出身低贱者,是不适合在朝廷当官的。可以说,韩非的这种偏见,无疑令李斯极为反感,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两人虽然都是荀子门下的高徒,但似乎交情一直就很冷淡。
1707027396
1707027397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称李斯是嫉妒韩非的才华,对他怀恨在心。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没错,李斯曾经“自以为不如非”,但这仅仅是指在学问上不如韩非。学问与才能还是有不同的,就政治才能来说,李斯肯定要超过韩非一大截。韩非身为韩国公子,条件比李斯要优越得多,可是他在韩国有什么政绩可言?相反,李斯是一步一个脚印才身居高位,当上秦国廷尉,而且以《谏逐客书》一举改变秦国的政策,在政治上十分有作为,他有什么理由要嫉妒韩非呢?韩非在秦国,只是一个被软禁的人质,根本无法动摇李斯的地位。
1707027398
1707027399
韩非得罪了秦国三个大人物,他的悲惨下场已是隐约可见了。
1707027400
1707027401
善于察言观色的姚贾、李斯已经看出来,秦王嬴政对韩非的态度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反咬一口。
1707027402
1707027403
两人一同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大王想要吞并天下诸侯,韩非打心眼里,只是考虑韩国的利益,终究不可能为秦国效力,这也是人之常情。大王既然没法用他,时间长了,也是要放他回国,这难免是留下祸患。依我等的看法,最好是把他绳之以法,杀了他以绝后患。”
1707027404
1707027405
绳之以法,总要有个罪名。依《战国策》的记载,韩非之死,与攻击姚贾有关,因此罪名可能就是“诽谤罪”、“离间秦国君臣”之类的。
1707027406
1707027407
秦王嬴政细细琢磨一番,回想一下韩非入秦以来的言行。从最初怂恿秦国攻赵,到攻击姚贾,韩非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方设法保全韩国。看来姚贾、李斯等人说的没错,这个韩国公子,终究不会为秦国做任何事的。于是秦王下令,将韩非逮捕入狱。可是要怎么处置他呢?秦王也犹豫不决,毕竟他还是十分欣赏韩非的文章与才华,舍不得杀他。就这样,韩非被囚禁了,他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
1707027408
1707027409
可是李斯并不想让韩非活命。你不是一直看不起我们这些出身卑微的人吗?现在怎么样,你这个公子哥不也身陷囹圄、自身难保么?李斯见秦王犹豫不决,深怕夜长梦多,索性派人把毒药送进监狱里,勒令韩非吞毒自杀。韩非不想这样死去,他强烈要求见秦王,或者给秦王写一封信,为自己的冤情辩白。
1707027410
1707027411
有人把韩非的请求告诉了李斯,李斯是廷尉,掌管刑狱之事,韩非之生死,自然捏在他的手心。李斯听完后面无表情,只是从牙缝中挤出了两个字:“不行!”这两个字,一下子让韩非跌落到寒冷的冰窖之中,他知道自己的同学李斯已经是下定决心要置他于死地了,他用颤抖的手打开毒药,抓起来一把塞进口中……
1707027412
1707027413
与此同时,秦王嬴政正焦虑地在房中踱来踱去,他又一眼瞥见韩非写的文章,那种惜才之心又油然而生。这些文章,气势排山倒海,自从有文字以来,还从没有人能写出如此有气势的文字,思想深邃、见解精僻。这种人才,五百年也未必能再出一个,杀了他,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了?他猛然一悟,赶紧派人前去监狱,传王令赦免韩非。可是去的人回来后禀报,韩非已经畏罪自杀、服毒自尽了。
1707027414
1707027415
我们必须说,韩非虽然死了,可是他对秦王嬴政的影响不容低估。自秦孝公以来,秦国的政治一直打上强烈的商鞅烙印,尊崇法学思想。商鞅主义让秦国一直保持国家强大,可是君主的地位并不是那么牢不可破。譬如统治秦国半个多世纪的秦昭王,在位的多数时间里,大权是落入宣太后、魏冉之手;就说秦王嬴政本人吧,他上台后几年,吕不韦专权、嫪毐乱政、成蟜叛逃,这些事件都说明一国之君,地位并非固若金汤。问题出在哪呢?直到他读了韩非的书后,一切才豁然开朗。
1707027416
1707027417
韩非在深入研究法家思想后,得出一个结论,前世法学大师商鞅与申不害都有偏失。商鞅注重“法”,却忽视了“术”;申不害注重“术”,却忽视了“法”。用史例来说明,商鞅主义的践行者,代表人物是秦孝公,推行法制,可是在权术上却比较弱,故而反对势力一直就很强大,孝公刚死,商鞅就被杀了。申不害主义的践行者,代表人物是韩昭侯,他把权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可以称为战国时代最出色的权术家,可是却没能让韩国走向强大。
1707027418
1707027419
在分析前人的利弊后,韩非认为应该把商鞅的“法”与申不害的“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家强大的同时,君主的地位不受动摇。君主应该要把自己内心隐藏起来,让别人看不透摸不清,神神秘秘,以达到震慑群臣的目的。这种见解,无疑令秦王嬴政如获至宝。这位后来的秦始皇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之一,可以说是深得韩非的启发。
1707027420
1707027421
总的来说,韩非是个悲剧人物。他一心想为韩国的强大而尽心尽力,可是生不逢时,最后竟然死于非命。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战国末期法学巨子,对后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非之死,意味着韩国企图以外交途径保全国家的梦想破灭,在他死后三年,韩国灭亡。
1707027422
1707027423
1707027424
1707027425
1707027427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三章 秦灭六国
1707027428
1707027430
一 李牧之死与韩赵灭亡
1707027431
1707027432
显然,李牧已经成为抗秦的一面旗帜。公元前233年,李牧在宜安之战中大败秦军,秦军总司令桓齮落荒而逃。这仅仅只是运气么?至少秦王嬴政是这么认为的。从这场战役来看,秦军确有轻敌之处,绕过邯郸城,孤军深入,以致于被李牧抓住机会痛揍一顿。可是很快李牧就证明,他打败秦军,绝非仅仅是运气。
1707027433
1707027434
经过一年的准备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我们在这里要注意到一个细节。邺城在公元前236年曾被桓齮、杨端和的秦军攻陷;狼孟则是在公元前247年被蒙骜占领。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两城何时被赵国收复的,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座城就是李牧在上一年的宜安会战后,乘胜追击秦军时收复的。
1707027435
[
上一页 ]
[ :1.7070273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