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58219e+09
1707058219 “河图洛书”由神而授,圣人依此办事——这个说法出自《易》,但又没有详解,圣人是依图办事,还是依文办事?“河图洛书”到底是“图”,还是“书”?从先秦到唐代,没有人见过“河图洛书”是什么模样。时至今日,就是开了无数河洛文化研讨会的河南,也拿不出这方面的考古实证。所以,大家仍沿着《易》布下的迷魂阵,一路瞎猜。
1707058220
1707058221 今天被大众所熟悉的八卦图,源于宋代。宋初,华山道士陈抟(音:团)将河图洛书演绎成两幅图。这两幅图从北宋传到南宋,从华山道观传入鸿儒书房。最后,经朱熹之手刊于《周易本义》中,遂成儒道共用的“河图洛书”的母本。“河图洛书”就这样弃“书”从“图”了(见图1.17)。
1707058222
1707058223
1707058224
1707058225
1707058226 图1.17 “河图洛书”的复原图
1707058227
1707058228 说起来,一个道士演绎的图,竟成了大儒认可的经典,颇为荒谬。但若从考古发现而论,还是有背景可查的。从周原遗址出土的卜骨上看,周时已有用“-”和“—”表示的卦象。而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就与洛书完全相符(见图1.18)。此占盘至迟为西汉时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九宫八风》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过圆心划四条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与洛书布局完全符合。“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与《易纬·乾凿度》相合。有人据此认为,“太乙九宫占盘”的出现,说明“洛书”至迟于西汉时期已经形成,而北宋道士陈抟演绎的“图”,也应该是有所本的。
1707058229
1707058230
1707058231
1707058232
1707058233 图1.18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就与洛书完全相符
1707058234
1707058235 不过,“图”虽确立了,但对那些非黑即白的小圆点排列组合的破解,一千年来从没有统一过:上古星图、阴阳五行图、东西南北方位图、阴阳数字图……还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总之,天伦地理,尽在图中。
1707058236
1707058237 近来读了西南师范大学编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书编得很好,但所收30多篇历史地理文献中,独独没有《易》的身影。《易》虽然巫气重重,毕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核心地理观。《易》对天地方位做了第一次大整合,也为后代布下了一个解读天地方位的千古迷宫。
1707058238
1707058239 河伯献图与大禹铸鼎的地图梦
1707058240
1707058241 古代中国的地图,始于何时?
1707058242
1707058243 很久很久以前,大禹奉王命去治理水患,有位老伯在河边捡起一片青石送给了大禹;聪明的大禹发现,那片青石原来是一幅治水用的地图;大禹依图治河,终于取得成功——这就是《庄子》《楚辞》等古代文献中都记载过的“河伯献图”的故事。
1707058244
1707058245 大禹和地图的故事,《左传》中也记录:“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这段话是说:在夏朝极盛时期,远方的人把地貌、地物以及禽兽画成图,而九州的长官把这些图画和一些金属当作礼品献给夏禹,禹收下“九牧之金”铸成鼎,并把远方人画的画铸在鼎上,以便百姓从这些图画中辨别各种事物——这是“禹铸九鼎”的故事。
1707058246
1707058247 至少在夏朝,中国就已有了青铜器。商周时把需要保存的重要文字铸于青铜器上,已是寻常之事;若将地图铸于青铜器上,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拿这些源于战国的文字描述当史实,就会得出中国至少有4000多年绘制地图历史的结论。不过,这些传说都没得到考古实证。中国出土了许多型制不同的九鼎,至今没有见到铸有山川形势的铜鼎。
1707058248
1707058249 除了夏禹的传说提到地图之外,关于西周的一些文献也提到了地图。
1707058250
1707058251 比如,西周厉王时的散氏盘铭文,即记载了西周散与矢两国土地纠纷的事:矢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协议订约。矢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地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下,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券约。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
1707058252
1707058253 再如,《尚书·洛诰》记载:西周周公旦辅政时,按照周武王的遗愿,决定营建东都洛邑,由召公到武王选定的地区,测量地形,作建都规划,新都洛邑建成后,称为成周。其中就提到了为选建洛阳城址而特意绘制的地图。
1707058254
1707058255 我们至少可以相信,商周时已有了很好的地图。但至今考古实践中,仍看不到商周的地图实物。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青铜地图是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地图(见图1.19),它几乎就是青铜地图中的“孤本”。
1707058256
1707058257
1707058258
1707058259
1707058260 图1.19 目前发现最古老青铜地图是20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板地图,它几乎就是青铜地图中的“孤本”
1707058261
1707058262 这幅战国青铜地图,实际上是中山王的陵园规划图,图纵48厘米,横94厘米,铜图版上镶嵌着金银丝线条。图中详细整齐地排列了五个享堂的方位,图面规整,线条匀称,并注有相应文字说明。专家将其命名为《兆域图》,“兆”为古代墓与祭坛之称。此图现藏于河北考古研究所。
1707058263
1707058264 不过,《兆域图》毕竟表现的不是一个地域的方位图景。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中国最早的地图。传说早期的《孙子兵法》竹简上曾附地图卷,但至今没有找到考古实证。不过,依我在湖北九连墩出土文物展览中见过的绘有花纹的竹简卷子推断,当时应有在竹简上绘制地图的可能。
1707058265
1707058266 除了竹简,木版也是一种古人刻画地图的材料。《论语·乡党》中有“负版”之说,但是不是背着木版地图,专家说法不一。幸运的是在1986年天水放马滩秦墓发掘中,人们见到了战国木版地图,此为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木版地图。
1707058267
1707058268 这组战国末期的秦国县区地图,以黑线绘制在纵18厘米、横26厘米、厚1厘米的三块松木版的两面上,共有七幅。根据同时出土的竹简纪年和随葬品的特征推断,专家认为这些地图应为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的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版地图(见图1.20)。
[ 上一页 ]  [ :1.7070582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