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58771e+09
1707058771 五岳作为一种明确王朝地域正统性的地德,被历朝历代所接受。但王朝轮转,忽北忽南,五岳位置也有一些改变。汉武帝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诏定衡山为南岳;元、明、清定都北京,几次调整北岳,由恒山之阳,改为恒山之阴。清朝还“诏封长白山神秩祀如五岳”,将其发祥地长白山升格为“岳”,也借此岳,宣示王土。
1707058772
1707058773 岳,就这样从群山中“脱颖而出”,且待遇不断提高: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文人雅士在这里赋诗作画……所以,明朝人登临五岳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并非是指五岳之美;而那后半句“黄山归来不看岳”,才是赞美的实话,若以美而论,黄山不仅是中国第一,还有资格PK地球上任何一座名山。
1707058774
1707058775 近年时有关于五岳联手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之议(泰山已于1987年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如果,五岳能扩展“申遗”成功,自然是五岳史上的一件大事。但与烟火气太重的五岳相比,我更喜欢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评出的“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南迦巴瓦峰、贡嘎山、珠穆朗玛峰、梅里雪山、黄山、稻城三神山、乔戈里峰、冈仁波齐峰、泰山、峨眉山)的天然与纯粹。
1707058776
1707058777
1707058778
1707058779
1707058780 图3.3 《太华山图》即华山图,原载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编绘的《长安志图》历史地图集。此图用中国山水画的绘制方法,描绘了华山的山川与名胜
1707058781
1707058782 由“岳镇方位,当准皇都”的地德,到原始神奇的美德,我们的山文化仍在进退之间。
1707058783
1707058784 “威加海内兮”的中原视野
1707058785
1707058786 虽然,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两大水系都与大海相通。但我们对海的文字表述,还是比西亚的两河和北非的尼罗河晚了两千多年。所以,我们只能追溯3000年前,祖先用古文字描绘海的历史和对海的认识。
1707058787
1707058788 从甲骨卜辞的记载看,中原人在写下了“河”字的同时,就写下了“海”字。《说文》对“海”字的解释是:“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但“海”不是一个形声字,而是一个由“水”和“每”构成的会意字。“水”的意思明确,不用解释。值得分析的是“每”的意思。“每”是从“母”字而来的,“母”又是从“女”字而来的,只是比“女”多了象征着乳房的两个“点”,所以,“每”与生育是有关联的。上古时,“每”是用来指称氏族社会中年龄最大,生儿育女最多的女性。古人取“众水之母”的意思,创造了这个“海”字,可谓形意兼备。
1707058789
1707058790 中原人离海较近,算是有缘见过海的,所以,对水域的文字表达比较准确。即包围陆地的广大水域称之为海,被陆地所包围的广大水域称之为湖。但在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没有见过海的人们,则把内陆巨大的水域称为“海子”。当然,许多地方还把地势较高的湖泊,称为“天池”,比如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
1707058791
1707058792 客观条件决定了主观视野,地理环境影响着我们的海洋观。
1707058793
1707058794 以海岸线而论,中国从古至今都是面朝大海的海洋大国,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却与西方的海洋大国完全不同。这之中,中西地理环境上的不同,使认知世界的看法相去甚远。地中海诸国,有很多是陆地相连,又隔海相望的,有的则是片水之隔,近若一家的。海洋对于地中海诸国是连接多于阻隔,利益近在咫尺。而中国人面对的海洋阔大无边,临近的岛屿与国家比地中海少。因而,古代中国将海看作是陆地的对立面,阻隔多于连接,猜想多于联络。
1707058795
1707058796 孔子恓惶一生,周游列国,一路推广他的治国理想,但没人理会他那一套。相传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的路上,走到今天的江苏东海县一带,登山望海,不禁面海长叹:“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圣人也是将海看作是诀绝之地。
1707058797
1707058798 纵观先秦三大地理经典——《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关于海的描述,实在少得可怜。写海写得最多的是《山海经》。不过和它写了四百多个山,多半不可考一样,《海经》里的海也多荒诞不经。海,处于一种妖魔化的叙事之中。
1707058799
1707058800 在古代帝王那里,对海的认知,基本上来自方士的解说。秦始皇对于海的探索,依赖于徐福这样不靠谱的术士胡说,希望在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50岁时,死于南巡路上。而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衣锦还乡,为沛县父老高歌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时刘邦心中的版图,也是以海为界,划分内外的(见图3.4)。
1707058801
1707058802 海在西方世界是“希望的田野”,在古代中国是“到此为止”的边界。
1707058803
1707058804 古代中国对海洋的认知与利用,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再由开放到封闭的迷茫过程。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甚至,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大海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707058805
1707058806
1707058807
1707058808
1707058809 图3.4 汉高祖刘邦像,出自明代天然所撰《历代古人像赞》
1707058810
1707058811 “忽闻海上有仙山”的探海情结
1707058812
1707058813 我们到日本旅行时,常会碰到一些中国人。我说的当然不是现在全球都能碰到的中国游客,而是古代中国的游客。比如东渡的鉴真和尚,比如海上求仙的方士徐福……
1707058814
1707058815 历史是很容易宽恕故人的,包括骗子。当年的齐国方士徐福,就是一个拿了秦国投资逃往海外的“诈骗犯”。而今,在中国和日本都被看作是文化名人,两国难辨真假的徐福遗迹有几十处。
1707058816
1707058817 最早关注徐福的是司马迁,其“事迹”混杂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公元前219年,一统了天下的秦始皇,开始梦想长生不老。在他东巡时,有齐人徐市(徐福)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见图3.5)。望带领童男童女,前去求仙。于是,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仙。
1707058818
1707058819 仙人是徐福瞎编的,但“三山”之说,还是有据可查的。知道有“三山”“五山”的说法,最早见于甲骨文卜辞。但商的势力未及海边,“三山”“五山”自然也不会是指海上的神山。神山之说,兴于战国之燕齐。两国都是面朝大海的“海洋国家”,方士相信海上有神山,也是地缘使然。“五山”之说:“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我们可以据此猜想,徐福为说服秦始皇“投资”找仙山,而引证了前人的“学说”。或许是嫌其哆嗦,删繁就简变为“三神山”。
1707058820
[ 上一页 ]  [ :1.7070587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