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59181
1707059182
图4.9 咸淳四年(1268年)由潜说友编纂的《咸淳临安志》里留下了一幅《京城图》,我们可以借此看一下700多年前的杭州
1707059183
1707059184
大宋重视海外贸易,对远道而来的外商视为嘉宾,杭州羊坝头、新四三桥均有外国舶商居住地,城东崇新门内荐桥附近多住犹太人、基督教徒之富族;荐桥以西为回族人所居,俗称“八间楼”。外国商人居住地称“蕃坊”,由市舶司会同当地政府共管。杭州市舶司还经常为外商举行盛大“犒宴”,进港接风,离港饯行。宋代杭州舶商馆驿很多,著名的有:浙江亭是一所政府开设在杭州港候船的宾馆;都亭驿是馆专接待外国使人宾馆;怀远驿是南宋最早的国宾馆,绍兴七年(1137年),接待过三佛齐国的贡使;其他,还有北郭驿亭、仁和馆、邮亭驿等……如此热闹的海上商贸往来,西湖的歌台舞榭,能不“繁荣”一时吗?
1707059185
1707059186
杭州城的繁荣兴于大宋,但在西方的国际知名度,则得益于元代,这是因为元代,威尼斯商人和探险家马可·波罗游历过此城,并在他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以最多的笔墨记叙了“行在”,即杭州。所以,在欧洲许多版本的关于东方的描绘中,都有行在的图画了。这些图画将这座城市画为一个西洋城市的样子。
1707059187
1707059188
蒙元政权在陆上禁止汉人经营西域商路,但马背上诞生的蒙元政权不熟海路,所以,允许汉人参与海上贸易,也允许阿拉伯人为蒙元打理海上贸易。因此,杭州和泉州在阿拉伯世界很有影响,并由此将中国海上贸易的信息传递到了欧洲。所以,这两个大港成为当时许多世界地图上一定要标注出来的两个重要的中国港口城市。
1707059189
1707059190
南京,从“六朝古都”到大明南都
1707059191
1707059192
其实把历史不长的大明国都南京,放在“五大古都”中,也很勉强。
1707059193
1707059194
南京被称为古都,并不完全因为它是大一统的明朝的第一个国都,而是因为它有个很唬人的名头叫“六朝古都”,不过,很多人弄不清南京的“六朝古都”是个什么概念。多数人的脑里,王朝就是一统天下的王朝,如汉唐之类;对偏安一隅的小王朝,往往忽略不计,而南京的“六朝”恰好就是那些被忽略不计的“小王朝”。
1707059195
1707059196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南京这个地方叫金陵,秦统一中国后,将此邑改为秣陵。“天下三分”时,东吴改秣陵为建业,并在此建都。于是,有了“六朝古都”的“第一都”。三国归晋之后,建业又被分为秣陵、建邺两县,并在此地增设一县为江宁,南京的“宁”字别名,即由此而来。313年,这里又改名为建康。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春在建康称帝,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于是,又有“六朝古都”的“第二都”建康。东晋偏安江南103年而终结。此后,历史进入了改朝换代最为频繁的时代,史家称这混乱的一段为南北朝,偏安于长江以南的宋、齐、梁、陈四个小朝代,在此后的169年的时间里,不论谁当朝,均以建康作为国都,于是,有了“第三至第六都”。这就是由“小王朝”构成的“六朝”和短命的“古都”,全加起来也就300多年的历史。
1707059197
1707059198
现在能见到的古都的最早城图是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出版的《景定建康志》中曾刻有的《府城之图》,它描绘了南宋建康府,即今天南京城的一部分,原宋本已佚,现为清嘉庆重刻本。但现在的南京城已找不到“六朝古都”遗迹了,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六朝”之后的另一个王朝——明朝的遗迹,而真正使南京成为一统天下的国都,恰恰是大明王朝。
1707059199
1707059200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领反元义军攻克元集庆路,遂将这里改为应天府。这里要多说一句,宋代也有个应天府(今商丘),取的都是《周易》中“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意。此时,朱元璋不仅没有称帝,甚至还没称王,仅被拥为吴国公。应天府也仅仅是一个反元的基地,而非一国之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歼灭陈友谅60万大军,次年在应天府即吴王位。随后,又用几年时间,打败张士诚,攻克平江(苏州);并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此后,才有条件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上攻元。
1707059201
1707059202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此后,朱元璋又展开了长达22年的统一天下的战争:洪武元年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随后四面出击,先平定福建、两广,继而发兵征漠北;接着遣军入川,灭夏国,取云南,平辽东;一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才统一了全国。这之后,朱元璋仅过了八年太平日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卒,终年71岁。
1707059203
1707059204
轻松承继一统江山的是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但这个文弱皇帝仅坐了五年天下,就被叔父朱棣夺权,连应天这个国都也被废弃。朱棣改北京为国都。明英宗时,为了表示对祖上的功业的敬重,才于正统六年(1441年)改应天府为南京,设有与中央一致的政府机构,它也称南都或留都。
1707059205
1707059206
南京作为古代都城,有比较成规模的古城墙。西安的城墙,号称是隋唐的,主体还是明代的,南京古城墙更是以明代为主了。我到过南京多次,每一次都少不了看看那留在现代新城里的古代城墙、城门。当然,仅有城墙印证不了它当年的繁华,和开封人以《清明上河图》为骄傲一样,南京近年来,也有了讲解其繁荣史的历史画卷。
1707059207
1707059208
1707059209
1707059210
1707059211
图4.10 《南都繁会图》(局部),通过店铺前高悬的“西北两口皮货”“万源号通商银铺”“东西两洋货物具全”等店招,可以看出南京不仅是全国的商业中心,还是国外商品的销售中心
1707059212
1707059213
此画全名为《明人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简称《南都繁会图》(见图4.10),卷首署“常熟翁氏旧藏”,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历史博物馆从翁氏后裔那里征集。卷尾署“实父仇英制”,经专家研究,从绘画技法看,并非明四家之仇英所绘,但可确定是明代宫廷作品。画卷绢本设色,卷长355厘米、宽44厘米。该图属国家一级文物,画面多处损伤,模糊不清,一直藏之高阁。2004年,南京秦淮河建设指挥部,为开发秦淮河文化资源,两赴北京,请国家博物馆技术部的大力支持,才得已见到南都“繁会”的真容。
1707059214
1707059215
现在我就依据画面解读一下大明南都。此画的最左边,师假借了仇英大名,所以,此画应作于仇英成名后,大约在明中期。画中央有一个元宵灯会才有的“彩山”,此物兴于永乐年间,那么其表现的应是明初至明中期的南京。画中描绘地是秦淮河两岸,画由郊区农村田舍始,在明故宫前结束。画上方表现了明城门外最繁华的临水街区长干里,河面宽阔,有大船行走,画中央描绘了“南市街”和“北市街”,这两个“市街”均于南北走向(即今天的雨花路、东西干长巷),是当年城中的繁华之地。此画主要表现的是都市的繁荣与市井百态。画中有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百多商行,应有尽有;画中的侍卫、戏子、纤夫、邮差、渔夫等,约有1000多个职业身份不同的人物……它也因此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之盛誉。
1707059216
1707059217
南京是商业广告的先祖,是传统广告“龙灯”的发源地。此画中共绘有109家商店及招幌匾牌,这一图景形象而具体的展示南京的商贸特点。
1707059218
1707059219
通过店铺前高悬的“西北两口皮货”(两口,即冀西北的张家口与密云东北的古北口)“立记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京式靴鞋店”“川广云贵德森字号”“南北果品”“万源号通商银铺”“东西两洋货物具全”等店招,可以看出,大明南京已是各地百货云集的全国商业中心。
1707059220
1707059221
同时,“东西两洋货物具全”招幌匾牌,告诉人们,这里还是国外商品的销售中心。“东洋货”指的当然是日本货,似乎为了印证“此言不虚”,这个店的旁边,还展现了一个“走海倭子进宝”的民间文艺表演。商业活动与文艺活动是此画卷的两个重要内容,画中有固定的戏台,也有踩高跷等行进演出。在“东西两洋货物具全”店铺旁边,一出名为“走海倭子进宝”的表演这在进行中,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两头狮子,随后,是举着三块“走海倭子”牌子的人物表演,几位艺人正在表演日本商人来中国进贡宝物的场景,其中,最为突出的进宝倭子举着一大枝日本海峡盛产的红珊瑚……这些内容表明,虽然,明廷有严格的海禁,但中日海上贸易仍然存在。大明南都,真是大繁荣。
1707059222
1707059223
北京,八百年不老的国都
1707059224
1707059225
新中国成立前夜,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不过,北京这个名字并非是这时才有,北京之名古已有之,它是古代的东、西、南、北“四京”制产生的名字,随着王朝的都心不同,北京的位置也游移不定。
1707059226
1707059227
今天的北京,其都城的历史是从金代开启的。
1707059228
1707059229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结盟攻辽,约定由宋出兵燕京,胜利后幽、云等州归宋,宋则把原来给辽的“岁币”转纳给金。宣和四年(1122年),宋军攻辽兵败,金兵接着攻辽,打下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订协议交归宋朝,宋改辽析津府(今北京丰台区)为燕山府。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同年,南下攻宋,占领了燕山府。第二年,北宋亡,金海陵王将国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至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新都建成,改称中都。金由此建立了一都五京的政权格局。即东京辽阳;西京大同;南京开封;原中京(今辽宁宁城)改为北京;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又将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之都会宁府改为上京,遂成五京一都之格局。按着当年金的势力范围,中都大体居中,统领大金的“天下”。
1707059230
[
上一页 ]
[ :1.7070591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