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59100
1707059101
开封坐落在黄河冲积扇平原的顶端,像一把铲子可以轻松地把这一地区的粮食收入自己的粮袋。
1707059102
1707059103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克段于鄢”,平息了叔段的内乱,走上了扩张之路。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郑庄公先后两次派兵强割周王室温地(今河南温县)、成周(今河南洛阳东)的庄稼以示威。今天的开封城,即是当年郑庄公修筑储粮仓的一座城邑,取名为“启封”,有“启拓封疆”之义。后来,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启封”改名为“开封”。
1707059104
1707059105
开封的“七朝都会”的都城史,是从战国时的魏国开始的。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自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城之西北一域),从此魏亦称梁。由梁开始,五代之梁、晋、汉、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均建都于此。灭宋之金也以此为都。
1707059106
1707059107
开封虽有“七朝都会”之美称。但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的所谓朝廷,都是正史里加了“后”字的短命小朝廷,其首都也不是统辖中国之首都(后唐都洛阳)。但开封府却是在这几个朝代的修建中一步步完善,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大都市。
1707059108
1707059109
开封真正称得上国都,是在宋王朝。一切恰如大众所熟知的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后晋称开封为东京)所描绘的那样: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开封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1707059110
1707059111
这座都城的衰败是从金兵入侵开始的。金兵灭宋,破开封城,在带走徽钦二帝之时,也差不多把整个都城刮光了。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迁都汴梁(开封),称其为南京。至1130年,金兵放弃它时,这座都城早已不像个都城了。
1707059112
1707059113
不过,金时开封再破败,也还算是一座都城。但是到了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开封时,明巡抚高名衡决堤灌起义军。但李自成发觉得早,移营高地。洪水反而灌入开封,几米厚的黄河泥沙把整个城市基本埋没了。清初重建开封时,等于在老城上又盖了一座新城。于是,民间留下了“开封城,城摞城”的传说。
1707059114
1707059115
这个传说一直到1981年才被破解。在开封明清时代的宫殿式建筑龙亭旁,有两个湖一个叫杨家湖一个叫潘家湖,在这一年的潘家湖底清淤过程中,人们在湖底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那么,周王府的下面,还有金、宋、五代的开封城吗?经过20多年的挖掘,人们不仅在清城下面挖出了明城,而后又在明城下挖出了宋城。
1707059116
1707059117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北宋的东京城(开封)是一个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由内向外依次筑有皇城、内城、外城,并各有护城壕沟的都城(见图4.7)。它不仅城高池深,而且墙外有墙,城中套城。外城遗址全部淤埋于地下2~8米的深处。考古勘探还证实,位于“城摞城”最底部的唐代的汴州城。汴州城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也是如今开封城墙历史的开始。这次重筑后的汴州城,实际上已奠定了直到今天的开封城墙的基。
1707059118
1707059119
走在今天的繁华的中山路上,就是走在开封旧城的中轴线上,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
1707059120
1707059121
1707059122
1707059123
1707059124
图4.7 《东京旧城之图》刻于南宋,原本已佚,现为元重刻本。此图着重描绘了东京城的城门与宫殿的位置形状,城内交通道路,水渠桥梁的设置情况
1707059125
1707059126
开封,随着考古的脚步,未来还会开启更多的秘密。
1707059127
1707059128
长安,汉唐风范千古存
1707059129
1707059130
与长安关系最密切的,有两个人,都写进了历史。
1707059131
1707059132
一个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户家里,成年后考试做了泗水的一个小保长“亭长”。据传,在秦都咸阳服徭役时,见到秦始皇出游,曾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后来,在一次押解犯人的途中,由于气候因素延误行程。刘邦知道延误行程的结果会是被处死刑,决定谋反抗变,于是发动了斩白蛇的“起义”,所押的犯人就成了他早期的兵力核心。再后来,天下皆反秦朝廷,刘邦又跟着楚军反秦,这才阴差阳错地进了关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灭了项羽,天下归了刘姓。高祖刘邦盘算着该给大汉定个都城了,高祖文化不高,原打算学着先人在洛阳或者咸阳定都。
1707059133
1707059134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人物——齐人娄敬。娄敬向刘邦进言:洛阳乃周朝败落之地,咸阳是秦朝灭亡之地,皆不适定都。刘邦与张良一合计,于是改在咸阳之南的一块平原兴建新都城。为去亡国的晦气,新都被定名为“长安”(娄敬因此被赐皇姓,升为汉朝重要谋臣)。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长安由此成为了古代最“现代化”的国际贸易大都市。
1707059135
1707059136
这就是西安城的正史。
1707059137
1707059138
长安为都城是选对了地方,它背依秦岭,面向秦川,有泾、渭、灞、沣、涝等水流经此地,形成号称“八百里秦川”宝地。但汉之长安,是不是今天的西安呢?说是,也不全是。高祖兴建长安城时,没留下地图,后人只能靠考古发掘来确定汉长安的位置。好在,清朝人找到了一块宋刻石碑《长安图》,此图为宋元丰三年(1080年)知永兴(今西安)军吕大防主持隋长安城实测,校正长安故图刻制的。原碑图立于其衙署之内,经金元战乱,清代发现时,仅余残石十五块。但人们根据,图上可见太极宫等建筑位置和吕大防的题记,可知北方一角是“汉都城”所在,残图中还有临渭亭、咸宜宫、汉长乐宫等建筑的位置。通过与遗址印证,可以确定此图是现存最早的最为精确的长安城地图(见图4.8)。
1707059139
1707059140
“汉都城”位于今天的西安城的西北角,与今天的西安城区部分重叠。真正与今天的西安古城重叠在一起的是隋一统天下后在此地建的大兴城。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到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历时72年,终于完成了长安城的城墙建设。全城面积约为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其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当年称得上世界级的特大城市。
1707059141
1707059142
没有道理的是,所有表述西安建城史的文字,都不把汉建长安作为西安的城建开始。
1707059143
1707059144
胆子小点的,选择咸阳作为西安城的前世。战国纷争时,老家在甘肃之东的秦国,随着军势扩张,政治中心也不断东进,平阳、泾阳、栎阳,孝公十三年(前349年),秦定都咸阳。一统天下后的秦,好景不长。项羽入关,屠城焚宫,咸阳尽毁。加上后来渭水北滚,秦之咸阳城,早已消失在河水的冲蚀之中,与长安城扯不上什么关系了。
1707059145
1707059146
1707059147
1707059148
1707059149
图4.8 此残碑拓片是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年)长安城的布局图,原图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由张佑绘制、吕大防撰题记,并于同年刻石。原碑高2米,宽1.5米
[
上一页 ]
[ :1.70705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