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59227
今天的北京,其都城的历史是从金代开启的。
1707059228
1707059229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结盟攻辽,约定由宋出兵燕京,胜利后幽、云等州归宋,宋则把原来给辽的“岁币”转纳给金。宣和四年(1122年),宋军攻辽兵败,金兵接着攻辽,打下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订协议交归宋朝,宋改辽析津府(今北京丰台区)为燕山府。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同年,南下攻宋,占领了燕山府。第二年,北宋亡,金海陵王将国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至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新都建成,改称中都。金由此建立了一都五京的政权格局。即东京辽阳;西京大同;南京开封;原中京(今辽宁宁城)改为北京;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又将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之都会宁府改为上京,遂成五京一都之格局。按着当年金的势力范围,中都大体居中,统领大金的“天下”。
1707059230
1707059231
虽然,此地曾是唐朝的幽州城,但若作为金的新国都,海陵王还是觉得它人气不旺,于是颁令,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免役十年。至世宗时期,为了便利漕运,又利用金口河引永定河水,开凿东至通州的运粮河。经过半个世纪的运营,中都慢慢成为一个交通便利、市井兴盛的大都会。据196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勘测,中都外郭城的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南皇亭子,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宫城位于全城的中央,平面呈长方形,颇有汉唐风范。
1707059232
1707059233
不过,好景不长,蒙古军队东征灭金,一路烧杀,被烧过的金之中都,被蒙古人视为不祥之城。忽必烈再建大元首都时,虽选择了燕京之地,却没在中都原址上建都,而是在它的东北海子一带重建新城。因北已有上都、中都,新建首都即称为大都。
1707059234
1707059235
元没有选择中原建都,因为1267年兴建元大都时,江南的南宋还没有完全灭亡。所以,这个都城只能游离于传统之外,再创新的传统了。
1707059236
1707059237
依建都的风水说,北京有“背山带海”之形胜。但作为一个都城,北京不仅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而且也不是一个交通通畅的都城。因而,公元1292年,朝廷命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前往大都的船只可由沿海进入河道,以及由大运河最后经通州直达元大都城内码头(即今天北京积水潭)。这个水道的打通保障了都城的生活需要与经济繁荣。
1707059238
1707059239
如果说,元定都大都是时势所限,朱棣一朝将明都城迁到此地,完成了,不过,朱棣迁都不是西安,而是北平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有两个理由是显见的,一是朱棣原是燕王,篡位以后选自己的封地为都,此“龙兴之地”比定都应天府更“名正言顺”,统治起来也得心应手;二是北平府虽不在天下之中,但北方是抗蒙前沿,在此建都能更好地巩固北方。所以,朱棣即位之初就升北平府为北京,称顺天府。
1707059240
1707059241
永乐四年,朱棣下令筹建都城,经过十余年的筹备,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在北京建一座西宫开始,北京紫禁城的兴建也从此算是正式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工程正式告竣。整个北京城的营造从筹备到完工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元旦,朱棣在紫禁城中恢弘庄严的奉天殿接受了群臣的朝贺,宣告天下:大明的都城是北京。
1707059242
1707059243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死在第五次北征的路上。但明朝将都城定在边疆而保卫边疆的传统被清朝承继下来。虽然,大清为北平城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这座都城的大格局已经在明朝定型了: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宫城周边是工工整整的四合院。
1707059244
1707059245
从金代开始,燕京之地,就被选为国都,元、明、清三代都城有些移动,但大体上已定在了这里(见图4.11)。选择此地定都,除了元蒙旧都即在这一带的故土因素外,也是受当时的势力所限。1267年开工兴建大都时,江南的南宋还没有完全灭亡。所以,这个都城只能游离于传统之外,再创新的传统了。元的汗国传统,是将四个皇族血亲分封于西域与中亚,建立相对独立的四大汗国。这一行政方式与历代不同,其地盘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
1707059246
1707059247
朱元璋反元建明,原本想于中原西安定都,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元朝的集庆路,改其为应天府(今南京)。燕王朱棣寻下王位后,也没迁都西安,而是先择了他的龙兴之地,以燕京为都。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1707059248
1707059249
清承明制,也没再迁都,以城市规模而论,天下没有比它再好的都城了。清不仅没有迁都,甚至,对这个都城也没再做大的改造。所不同的是,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大清将子弟兵,在城里摆出了阵形,似乎这个模拟的格局可以守住天下与皇权,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天下的格局,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一切变化似乎从大金选择这里作为都城就开始了。
1707059250
1707059251
1707059252
1707059253
1707059254
图4.11 这幅北京旧城变迁图,描绘出自金朝以来,历朝在这里建都的情形
1707059255
1707059256
向内而生的旧世界,正变为向外扩展的新世界。
1707059257
1707059258
1707059259
1707059260
1707059262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第五章 家即天下,万国来朝
1707059263
1707059264
古代中国的“天下”有多大
1707059265
1707059266
“天”与“下”这两个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凑成“天下”一词,则是西周以后的事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天下”一词,最早文字样本存于《尚书·大禹谟》之中。如,“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此时的“天下”,从词面上看就是“天之下”,即所有土地的意思;若从民以王为“天”的角度看,它又是“天子脚下”王权表达。
1707059267
1707059268
如果说“天下”在春秋战国时,还多是纸上谈兵,但到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时,“天下”已有了真正的“一统”意义。秦统一中国后,不论是从“所有土地”,还从是“王的世界”来讲,其“天下”都偏于内指。此时的中国,北是荒漠,西是流沙,西南是高山,东与南皆是大海;其“天下”观也好,观“天下”也罢,终究跳不出先秦以来形成的“中原视野”。
1707059269
1707059270
秦以后,尊重“传统”的中国,渐渐成为“传统的中国”。祖先说:我们居天下之中;后人就认为:中国是天下的核心。汉代的“天下”,已不仅是指君临所及的王土,大汉已将“天下”观扩展为“华夷”观。华夏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华之外是夷;从中心向四边延伸,越处边缘,就越野蛮荒芜。这种以中国眼光看世界,以中国方式对待世界,成为中国式的天下观和中国式的方法论。
1707059271
1707059272
当然,这种认识也不是没有来由。让我们先看一看秦始皇的“天下”——秦的版图。如果仅从海疆来看,秦的海岸线与今日中国的海岸线差别不大:东至朝鲜半岛,西至越南湾;但我们若观察陆疆就会看到,西部与北部变化巨大。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清代的“海棠叶版图”,就会感到海陆两疆的变化完全不成比率。从陆上变化多、海区变化少的版图现实看,天朝“宁边”的诉求,远远大于扩张的需要。尤其是当我们再以长城作为历史回望的焦点时,就会看出历代君王为“治边”“抚远”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1707059273
1707059274
事实上,秦以后的中国皇帝都失去了以武力获得“天下”的扩张意识(这一点,元朝是一个例外)。相反,儒学传家的中国人,汉以后多以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的思想对待“四夷”。古代中国的“天下”实非侵吞小国的扩张“天下”,尤其是西部与北部,那是汉唐以来的战争与和亲、分治与一统的多重政治变奏中,一步步经略成的边疆的现实。
1707059275
1707059276
两千多年来,中国确实拥有着巨大无比的“天下”,其版图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东方老大。
[
上一页 ]
[ :1.7070592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