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5924e+09
1707059240
1707059241 永乐四年,朱棣下令筹建都城,经过十余年的筹备,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在北京建一座西宫开始,北京紫禁城的兴建也从此算是正式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工程正式告竣。整个北京城的营造从筹备到完工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元旦,朱棣在紫禁城中恢弘庄严的奉天殿接受了群臣的朝贺,宣告天下:大明的都城是北京。
1707059242
1707059243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死在第五次北征的路上。但明朝将都城定在边疆而保卫边疆的传统被清朝承继下来。虽然,大清为北平城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这座都城的大格局已经在明朝定型了: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宫城周边是工工整整的四合院。
1707059244
1707059245 从金代开始,燕京之地,就被选为国都,元、明、清三代都城有些移动,但大体上已定在了这里(见图4.11)。选择此地定都,除了元蒙旧都即在这一带的故土因素外,也是受当时的势力所限。1267年开工兴建大都时,江南的南宋还没有完全灭亡。所以,这个都城只能游离于传统之外,再创新的传统了。元的汗国传统,是将四个皇族血亲分封于西域与中亚,建立相对独立的四大汗国。这一行政方式与历代不同,其地盘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
1707059246
1707059247 朱元璋反元建明,原本想于中原西安定都,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元朝的集庆路,改其为应天府(今南京)。燕王朱棣寻下王位后,也没迁都西安,而是先择了他的龙兴之地,以燕京为都。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1707059248
1707059249 清承明制,也没再迁都,以城市规模而论,天下没有比它再好的都城了。清不仅没有迁都,甚至,对这个都城也没再做大的改造。所不同的是,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大清将子弟兵,在城里摆出了阵形,似乎这个模拟的格局可以守住天下与皇权,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天下的格局,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一切变化似乎从大金选择这里作为都城就开始了。
1707059250
1707059251
1707059252
1707059253
1707059254 图4.11 这幅北京旧城变迁图,描绘出自金朝以来,历朝在这里建都的情形
1707059255
1707059256 向内而生的旧世界,正变为向外扩展的新世界。
1707059257
1707059258
1707059259
1707059260
1707059261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1707057702]
1707059262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第五章 家即天下,万国来朝
1707059263
1707059264 古代中国的“天下”有多大
1707059265
1707059266 “天”与“下”这两个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凑成“天下”一词,则是西周以后的事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天下”一词,最早文字样本存于《尚书·大禹谟》之中。如,“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此时的“天下”,从词面上看就是“天之下”,即所有土地的意思;若从民以王为“天”的角度看,它又是“天子脚下”王权表达。
1707059267
1707059268 如果说“天下”在春秋战国时,还多是纸上谈兵,但到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时,“天下”已有了真正的“一统”意义。秦统一中国后,不论是从“所有土地”,还从是“王的世界”来讲,其“天下”都偏于内指。此时的中国,北是荒漠,西是流沙,西南是高山,东与南皆是大海;其“天下”观也好,观“天下”也罢,终究跳不出先秦以来形成的“中原视野”。
1707059269
1707059270 秦以后,尊重“传统”的中国,渐渐成为“传统的中国”。祖先说:我们居天下之中;后人就认为:中国是天下的核心。汉代的“天下”,已不仅是指君临所及的王土,大汉已将“天下”观扩展为“华夷”观。华夏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华之外是夷;从中心向四边延伸,越处边缘,就越野蛮荒芜。这种以中国眼光看世界,以中国方式对待世界,成为中国式的天下观和中国式的方法论。
1707059271
1707059272 当然,这种认识也不是没有来由。让我们先看一看秦始皇的“天下”——秦的版图。如果仅从海疆来看,秦的海岸线与今日中国的海岸线差别不大:东至朝鲜半岛,西至越南湾;但我们若观察陆疆就会看到,西部与北部变化巨大。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清代的“海棠叶版图”,就会感到海陆两疆的变化完全不成比率。从陆上变化多、海区变化少的版图现实看,天朝“宁边”的诉求,远远大于扩张的需要。尤其是当我们再以长城作为历史回望的焦点时,就会看出历代君王为“治边”“抚远”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1707059273
1707059274 事实上,秦以后的中国皇帝都失去了以武力获得“天下”的扩张意识(这一点,元朝是一个例外)。相反,儒学传家的中国人,汉以后多以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的思想对待“四夷”。古代中国的“天下”实非侵吞小国的扩张“天下”,尤其是西部与北部,那是汉唐以来的战争与和亲、分治与一统的多重政治变奏中,一步步经略成的边疆的现实。
1707059275
1707059276 两千多年来,中国确实拥有着巨大无比的“天下”,其版图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东方老大。
1707059277
1707059278 处于“居天下之中”的中土王朝,对边缘政权或周边国家都不存在“食货”之需求,即使是人口最多的清朝,也就4亿人,中国也基本是自给自足。滋长“天下一家”和“四海归一”思想的不仅是中国之内因,外因也起着重要作用。
1707059279
1707059280 长期以来,边缘小国就对天朝的商贸、文化与政治有着依赖性。唐宋以来,日本、朝鲜一直是以中国的文化典籍为正宗。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取经的故事就不用说了,宋时高丽使团每次来华,也都要带回大批书籍。史载,淳化二年(991年)高丽使者从中国带回《大藏经》《九经》《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等多部书籍。而宋理宗时(1225——1264年),即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商业迅速发展,但铜钱跟不上流通,日本市场干脆使用大宋的铜钱作为流通货币。中国不仅在文化经济上影响周边小国,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要以宗主国的名义摆平这些小国的内部斗争和外来侵扰,而小国领袖也都以到中国领到执政大印或诏书为王权正宗。
1707059281
170705928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有了一种超越地理意义的人文构想:在“天下”这个最大化的空间单位里,中国是核心,所有的次级空间,都如“五服”“九畿”一样围绕着它。在这个“天下”里,所有的“外”,都是“内”。如这幅朝鲜人绘于17世纪的《天下图》(见图5.1),它可能源自中国明朝的地图,中国被描绘成一块巨大的中央大陆,外圈是内海,再外一圈是岛屿或环状大陆,再外一圈是外海。虽然,地图名之为“天下图”,但中国仍是天下中心、文明中心,从中心向四边延伸,就是野蛮荒芜的“马蹄国”“长臂国”。对尚未认知的地方,皆为八荒海外,则是圣人存而不论的。
1707059283
1707059284
1707059285
1707059286
1707059287 图5.1 这幅《天下图》,可能源自中国明朝的地图,虽然,地图名之为“天下图”,但中国仍是天下中心
1707059288
1707059289 在这样的“天下”观影响下,古代中国形成了中土王朝的最为简单的外交关系:“华夷”和“朝贡”。这种观念一直维系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之后,我们很少再用“天下”这个词了,末世王朝在一个接一个的失败中发现,这个世界已非“一姓天下”了。连“天下”这个词,也被后来的“世界”与“国际”这些词一点点取代了。
[ 上一页 ]  [ :1.707059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