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5958e+09
1707059580
1707059581
1707059582
1707059583 图5.13 《万国公报》是美、英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周刊)。原名《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后,增加介绍西学与时事等内容
1707059584
1707059585 从存世文献看,利氏在广东肇庆画的第一幅世界地图曾题名《山海舆地全图》,但后来应中国官员与学人要求绘制的大幅世界地图,则多名之为《坤舆万国全图》。其后,传教士艾儒略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也名之为《万国全图》。显然,“万国”是明朝学人对世界与国际的一种命名,清人只是热烈延用“万国”之说而已。
1707059586
1707059587 为什么清朝人愿意用“万国”来表示世界与国际的概念,陈晔的说法也合乎情理。他说:清人当时正处在反思“什么原因造成被夷人打败”的阶段,很多国人认为“不是我弱,而是敌强”。敌人究竟有多强,他们是“万”,而我方是“一”。以“一”抵“万”,失败理所当然。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国人乐于将国际称为“万国”。
1707059588
1707059589 不过,陈先生说:以“万国”代“华夷”,这一称呼的改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却看低了自己。只有等到“国际”称呼的出现,才意味着中国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国。我以为陈先生的说法,也不尽然。“国际”一词晚于“万国”,但也源于“万国”。据我所知,应该是日本学人率先借汉字“国际”二字来表达世界秩序,而后又转入中国的。“际”强调的是双边或多边关系,“万”强调的是数量等级。“万国”之说,实是汉语丰富性的一种表现。虽然,世界发展到今天也不过200来个国家和地区,但以“万”言之,使字词有了一种可爱的张力。比如,世界十大名表中的“IWC”,香港的译名就是“万国”,远比译为“国际”,更有意味,更有数量级的美感。我们只是别再用“万国来朝”就好。
1707059590
1707059591
1707059592
1707059593
1707059594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1707057703]
1707059595 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第六章 穿越阻隔,海陆通达
1707059596
1707059597 古长城,自然切割与防御之功
1707059598
1707059599 依我走过的长城来看,最不受看的长城,就是八达岭长城,一点古意一点沧桑都没有;近不如金山岭长城的雄、奇、残、险,远不如甘肃长城的古、朴、真、壮;它不像一道界线,更像它现任的角色——中国首席景点。
1707059600
1707059601 在甘肃、宁夏眺望山脊上的土墙,我不知道,与八达岭的相比,它们该不该叫长城。然而,长城最初的样子,就是这一段段独立的土墙而已——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战国——西周破灭后,封国各自为政,天下大乱,诸侯纷纷修筑自己的防御体系。燕国修城、赵国筑墙、秦国也是如此……秦厉公和秦简公先后在黄河和洛水西岸修筑长城,史称“堑洛长城”(“堑”就是掘的意思,“堑洛”就是削掘洛河岸边的山崖以利防守);秦昭王时西线吃紧,于是修建了西起甘肃、东至宁夏的西北长城。
1707059602
1707059603 秦之长城最为经典,具有双重防御意义:东边的有“互防”之功,西边的有“拒胡”之用。秦统一六国后,列国之间的“互防”长城失去了作用,“拒胡”长城的任务则更加突出。于是,秦始皇下令将战国时期的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的连成一线,构筑了统一之后的天朝防御体系,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长城,始有“万里”之称。
1707059604
1707059605 长城是古代国家概念的最直接的建构。
1707059606
1707059607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我断断续续考察过若干段长城。长城之长,给了我雄伟壮阔的感受。但长城之荒,却让我迷惑不解:祖先为什么在这么荒凉的山岭上修筑长城,先民们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展开拉锯战呢?最终是2006年夏天出版的《大科技》杂志,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团。那篇题为《长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神奇的巧合》,让我相信这是长城选址的可信理由。
1707059608
1707059609 地理专家发现:在全国降水分布图上,有一条几乎与长城完全吻合的线,斜穿过中国北部,它就是400毫米等降水线。这条线恰是中国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地区分界线。此线的东南,是适宜农业发展半湿润地区;此线的西北,是游牧生产的半干旱地区;400毫米等降水线在地理上讲,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分界线。从文化上讲,它也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文明形态的分界线。
1707059610
1707059611 两种不同的文化,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上相遇:和平时期贸易往来,战争时期兵戎相见。然而,游牧人来去无定,农耕区却固定难移,彼动我静,注定了农耕人在军事上的被动状态。为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中原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断修筑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1707059612
1707059613 早在宋代,中国的地图上就已把长城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理标记绘入图中。如刻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的石刻地图《华夷图》,是最早绘出长城的地图。城垛口状的长城符号蜿蜒于中国北部边疆,它不仅描绘出华北长城,还描绘了西部居延汉长城。虽然,长城以北的地形没有详绘,但注记了北狄、肃慎、契丹……等北方部族。玉门关以西也没有详绘,但也注记了鄯善、碎叶、于阗等几十个西域国名地名(见图6.1)。长城这道防线,一直到明代还在完善,直到清兵入关,长城才失去了它防线上的意义。清代基本上不再修筑长城,应当说是大清朝的英明之举。
1707059614
1707059615
1707059616
1707059617
1707059618 图6.1 《华夷图》墨线图(局部)原图为石刻地图,刻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是最早绘出长城的地图。城垛口状的长城符号蜿蜒于中国北部边疆,不仅描绘了华北长城,还绘出了西部居延汉长城
1707059619
1707059620 但清代对于海上长城的轻视,最终把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昏天暗地。在历史的重要关头,慈禧不听李鸿章等人的意见,硬是把7000万两银子用于内陆防卫,仅将2000万两银子用于海防。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长城从这一刻起成为了真正的古迹。
1707059621
1707059622 长城挡住了打猎的族群,或者说融合了放牧的族群;但长城挡不住捕鱼的外族,或者说是无法抵御海上强盗。我们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打也好,和也好,终归是一种文明——大陆文明;对于海洋文明,对于海盗文化,对于海所架构的世界格局,我们是在长城退为历史背景之后,才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慢慢反省……
1707059623
1707059624 大运河,两千年的内陆物流传统
1707059625
1707059626 每去扬州,我都会绕瘦西湖一圈,一直当它是道风景。其实,它的前身可不是风景,而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就是运河之母“邗沟”连通的水系之一,也有人说,瘦西湖就是最早的开凿的那一段古邗沟。
1707059627
1707059628 在“2007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召开之际,扬州复建了邗沟大王庙,新庙虽不是建在古庙的原址,但庙后面那条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古邗沟,述说的却是曲曲折折的春秋故事……
1707059629
[ 上一页 ]  [ :1.707059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