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05973e+09
1707059730 那么,中国独有的丝绸是怎么与罗马帝国联系在一起的呢?据法国的丝路研究专家布努瓦尔夫人讲,最早记录中国丝绸传入西方的是公元前4世纪的拉丁作家,但在这条通道上,中国与欧洲绝少有直接往来。所以,罗马人不知道丝绸是从哪里来的,更不懂它是如何生产的。在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中,“赛里斯人(丝国人)从树叶上采下非常纤细的羊毛。”是波斯人在中间,不让两头见面。这种方式一直保持了几个世纪。
1707059731
1707059732
1707059733
1707059734
1707059735 图6.4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76年绘制的《中亚地图》中,用明显的橘色标示出“丝绸之路”,它也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幅丝绸之路
1707059736
1707059737 古代中国与真正的欧洲国家,绝少直接往来。当时的希腊人和罗马人,也只是听说过“赛里斯”国,而见不到生产丝绸的“赛里斯”人。所以,用物资流动来代指人口流动,或者以物资流动来代替文化流动,都是不客观的。后世命名的“丝绸之路”,在当年,并没有那么多的实际内容,也没发挥那么大的作用。
1707059738
1707059739 西域这个地方,对于“丝绸之路”非常重要,它是一个重要的连结点,只有通了西域,才会打通欧亚商路,如,西安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反映了那个时期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正是因为这一点,“张骞通西域”才会有那么高的历史评价,甚至放到古代西域之交通的开山祖师的神位上,认为张骞是前无古人。
1707059740
1707059741 不过,一直有个流行说法:玉石之路早于丝绸之路。其“理论依据”即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挖掘出“软玉”,专家曾鉴定产自新疆,推论“3200年前,昆仑山的玉石就运送到了安阳”。不过,这个说法近年又受到怀疑。
1707059742
1707059743 2017年春天,“商代王后妇好玉器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此展再次引发关于妇好墓“软玉”来源之争。专家丘志力观点是,妇好墓里的玉石应该叫“透闪石质的玉石”。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等地都有这种玉石产出;在国内,如青海、甘肃、辽宁、四川、江苏、贵州、山东等地也都有这种玉石产出。新疆开采玉石的时间很晚,新疆也很少有遗址出土古老的玉器;而古玉又太珍贵了,也无法切割验证,所以,此前对妇好墓玉料来源的“大胆推测”,并非科学测试的结论,自然不很严谨。想象中的“通西域前传”,或“丝绸之路前传”,都因没有考古实证,无法更好地实证,“玉石之路”,才是欧亚贸易的最初通道,也只能是假设。
1707059744
1707059745 但有一点可以落实,就是张骞之路,或丝绸之路并非一条通道。按专家的说法,至少有三条路通往西域。第一条是南道,沿着昆仑山北麓到达安息(今伊朗),直至印度洋。第二条是北道,顺天山南侧行走,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和波斯湾等地,这是西汉时的通道。汉以后,天山北路又增加了第三条丝路,通往地中海各国,称新北道;原来顺天山南侧行走的那一条老北道,改称为中道了。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丝绸之路”。
1707059746
1707059747 汉朝真的需要一条通往西边的商路来贩运丝绸之路吗?如果汉朝不需要,那是唐朝需要一条通往西边的丝绸之路吗?大家知道,中国一直是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对西域市场和波斯市场,没有大量的实际需要,而即使有商业需要,也不是单一的需要。中央政府是不经商的,也不鼓励其他人经商,商人在中国被中国文化所鄙薄。但民间贸易或走私始终存在,在欧亚商路上,至少有百余种物产被运输、交换、掠夺、朝贡;此中的某些产品如丝绸、香料,其原料的原产地和生产技术也随之移动。不过,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最理想的帝国秩序,就是所有的人民都是农民,所有的农民都固定在故乡的泥土上。这样它就不动,就稳定。而商是动的,从体制而言,中国历朝帝王都不喜欢商人,也不善于经商。
1707059748
1707059749 所以,就算有这么一条丝绸之路存在,也多是人家来进货,很少我们出去贸易。因而,丝绸之路绝非前朝的政府经济目标,它更多的是政治愿景。这个愿景更想看到的是万国来朝,世界通过丝路涌入中国。这一点我们看一看宋代摹本《职贡图》(见图6.5)所描绘的12国(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末国)使臣像,就会领略些许外国人来中国访问的盛况,以及天朝当时接受“朝贡”的中央之国的心态了。
1707059750
1707059751
1707059752
1707059753
1707059754 图6.5 《职贡图》原为南朝梁元帝萧绎(约508——554年)所绘,原图共绘有25国使,反映了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的盛况。但存世的宋摹本上仅余12使臣,及题记述各国风情。此图为宋摹本局部
1707059755
1707059756 《职贡图》原为南朝梁元帝萧绎(约508——554年)所绘,他应是已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帝画家。《艺文类聚·杂文部一》引梁元帝《职贡图序》曰:汉氏以来,南羌旅距,西域凭陵,创金城,开玉关,绝夜郎,讨日逐。睹犀甲则建朱崖,闻葡萄则通大宛,以德怀远,异乎是哉。……晋帝君临,实闻乐贤之象。甘泉写阏氏之形,后宫玩单于之图,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款关蹶角,沿溯荆门,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贡职图云尔。《职贡图》原图共绘有25国使,反映了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但存世的宋摹本仅余12使,并有题记述各国风情。
1707059757
1707059758 元明两朝,更有威尼斯的马可·波罗来到大元,有意大利的利玛窦来到大明。他们的著述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但此间中国则没有作家、僧人或使臣到访过真正的欧洲国家,比如意大利。所以,说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文化,至少在交流主体上,古代中国是处在被动地位的。
1707059759
1707059760 海上探索,丝绸仅是个美丽的开头
1707059761
1707059762 中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我有幸从东端鸭绿江的黄海入海口,考察到了西端北仑河汇入的北部湾,虽然是蜻蜓点水,但还是为我考察古代中国的海上探索积累了一点资料和思索。
1707059763
1707059764 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南北两个海区起步的时间大体相同,但目标却有不同:北方入海,以求仙为先导;南方入海,则是贸易先行。在蓬莱,我所见到的多是先人的求仙遗迹;而在北海的合浦、湛江的徐闻,感受的是古老的开海之风。所以,也很认同广东学者把中国最早的远洋始发港和出口港定在徐闻与合浦。
1707059765
1707059766 秦统一中国后,在建立三十六郡的基础上,又在南中国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三郡。此三郡,濒临南海,海岸线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很早以前,南越先民就已经使用平底小舟,在海上从事渔业生产。在广州,今天仍能看到秦汉的造船工场遗址,能看到古船厂的滑道、枕木,还出土有锛、凿等铁质工具。但我们却看不到专家所说的“可以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所幸的是,手工精巧的先民在汉墓随葬品中,留下了他们的泥塑船模。这些陶船有前、中、后三舱,前舱低矮宽阔,蓬顶为拱形;中舱略高,呈方形;后舱稍狭而高;船尾还有一间矮小的尾楼。据说,这种船吃水深,负载量大,适合深水航行。但我没见到塑有风帆的陶船。
1707059767
1707059768 据《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这个记载,说明至少从汉武帝时,南中国的船队,已开始了跨洋远航,甚至远及印度。
1707059769
1707059770 汉黄门译长“赍黄金杂缯而往”,显示出当时中国海外贸易靠的是黄金和丝绸。汉代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和掌握丝绸纺织技术的国家,丝织品自然成为主要输出商品。不过,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几百年的战乱,使中西国家与中国的陆路丝绸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于是,波斯人转而改走海路,从中国南方进口丝绸原料。此时,波斯人已掌握了丝绸的加工技术,他们从中国大量进口生丝和素锦,进行织染加工,然后转手高价卖给罗马。
1707059771
1707059772 330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不满波斯从丝绸贸易中盘剥,于是,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自己进口丝绸原料,并在现今的叙利亚地区建立起了自己的丝绸加工业,以此对抗波斯的商业封锁。在大英博物馆时至今收藏有一匹原本有0.5米长,后来断成两段的公元3世纪至4世纪的丝绸(见图6.6)。它既是一匹进口的丝绸,同时,它也是可以当做硬通货来使用的丝货币。这是目前所以见到的最早的一匹完整的丝绸,或丝货币。大约在550年,东罗马人成功地将蚕桑卵种移植到君士坦丁堡,使桑蚕养殖业在国内迅速建立起来,随后,丝绸生产技术进入西方其他地区。
1707059773
1707059774
1707059775
1707059776
1707059777 图6.6 大英博物馆至今收藏有一匹原本有0.5米长,后来断成两段的公元3世纪至4世纪的丝绸。它既是一匹进口的丝绸,同时,它也是当做硬通货来使用的丝货币
1707059778
1707059779 此时,不独东罗马、波斯开始自己生产丝绸制品,印度的细棉平纹布,也受到欧州人的追捧。因为这种三尺宽的细纹布可以从一个戒指也中穿过去,罗马人称其为“云雾纱”。这种布在罗马人追求透明服装的时代,是最走俏的东方商品。
[ 上一页 ]  [ :1.707059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