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67957
汉语作为一种非形态语言,实词的虚化和副词的形成有其自身的方式和特点,虚化的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加之各个词的功能语法化和语义抽象化的起始时间先后不一,直至现代汉语,虚词内部,尤其是与副词有关的各小类,各小类中的各个副词之间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叉现象和过渡现象,这些都召唤我们更为深入地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
1707067958
1707067959
[1]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54年,页8。
1707067960
1707067961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经韵楼藏版影印本,1981年,页49。
1707067962
1707067963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经韵楼藏版影印本,1981年,页386。
1707067964
1707067965
[4] (清)刘淇:《助字辨略》,中华书局,1954年,页260。
1707067966
1707067967
[5]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54年,页9。
1707067968
1707067969
[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经韵楼藏版影印本,1981年,页465。
1707067970
1707067971
[7]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75。
1707067972
1707067973
[8] (清)刘淇:《助字辨略》,中华书局,1954年,页155。
1707067974
1707067975
[9]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54年,页59。
1707067976
1707067977
[10]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经韵楼藏版影印本,页717。
1707067978
1707067979
[11]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页132。
1707067980
1707067981
[12]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135。
1707067982
1707067983
[1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经韵楼藏版影印本,1981年,页179。
1707067984
1707067985
[14]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页134。
1707067986
1707067987
[15]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页293。
1707067988
1707067989
[16]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页137。
1707067990
1707067991
[17] 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页127。
1707067992
1707067993
[18]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77。
1707067994
1707067995
[19]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164。
1707067996
1707067997
[20] 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页316。
1707067998
1707067999
[21]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244。
1707068000
1707068001
[22]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页95。
1707068002
1707068003
[23] 徐朝华:《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页6。
1707068004
1707068005
[24] 周秉钧:《白话尚书》,岳麓书社,1990年,页202。
1707068006
[
上一页 ]
[ :1.7070679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