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095913
1707095914
还有:
1707095915
1707095916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
1707095917
1707095918
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
1707095919
1707095920
郭熙还指出,山在外观和特征上的变化,依据观看的距离而有所不同:
1707095921
1707095922
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
1707095923
1707095924
它们还根据季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境:“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1707095925
1707095926
你会注意到,郭熙的论文是对“风景即心境”这种观念的纯粹而简单的解释,在西方,这种观念要到相当晚近才出现。
1707095927
1707095928
在这个主题上,这位宋代大师着重强调的是山的光与影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尤其是雾气介入的重要:“山日到处明,日不到处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山烟霭到意隐,烟霭不到处见,山因烟霭之常态也……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1707095929
1707095930
我们从中国历史学家那里得知,郭熙本人遵循这些格言,“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141]日本所藏的一些归在他的名下的画作,至少让我们对他的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一幅冬景:“雪堆岩罅,冰锁江河,渡船正载着发抖的旅人过河。”春景:“浪拍孤舟,山隐烟霭。”一幅秋天的晨景,这是他最喜爱的题材:“雨过天清,大雁排成长行飞过天空,仿佛是去会晤远山。”开封时期另一位伟大的画家米芾(1051—1107)留下了许多类似的山水画作。他在表现“中国褶皱”的典型特征上无人能及,这在他的画作中看上去就像是现代地理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像:“树木繁茂的山峦上的碎波,刺破雾霭的圆顶山。”
1707095931
1707095932
很多的宋代诗歌都是名画的文学版本。比如诗人欧阳修(1007—1073)也是生活在开封时期,是保守派领袖之一,他在自己的那首《远山》中写道:
1707095933
1707095934
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1707095935
1707095936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1707095937
1707095938
或者比如这幅江景:
1707095939
1707095940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1707095941
1707095942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1707095943
1707095944
或者这首渔夫的主题:
1707095945
1707095946
风牵钓线袅长竿,短笠轻蓑细草间。
1707095947
1707095948
春雨蒙蒙看不见,水烟埋却面前山。
1707095949
1707095950
欧阳修还留下了同样敏锐的音乐印象,这一回是散文的形式,写的是关于秋声的主题[142]:
1707095951
1707095952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1707095953
1707095954
另一位伟大的宋代诗人苏轼(通常被称为苏东坡,1037—1101,他也是开封时期的保守派领袖之一),留下了许多堪与唐代大师们相媲美的作品。《前赤壁赋》(赤壁位于湖北省的长江岸边)是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1707095955
1707095956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客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07095957
1707095958
这些,就是宋朝的皇帝们在把北方诸省拱手送给入侵者的时候带到华南去的遗产。
1707095959
1707095960
这次迁移并没有危及这笔遗产。杭州的新都城(从1132年到1276年,这里一直是宋朝的首善之区)很快抹去了人们对开封的记忆,成了一座甚至更好的艺术财富之都。当高宗皇帝(1127—1162年在位)迁都杭州的时候,他把那些在他父亲的开封宫廷里赢得了名声的艺术家召集到了一起,很快就能够重开画院了。像徽宗从前所做的那样,他也亲自颁赐金腰带给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让他们在宫里留宿。他喜欢以自己特有的书法写古诗,然后让艺术家们配上画。他的孙子宁宗皇帝(1195—1224年在位)也成了一位伟大的绘画爱好者,不仅颁赐金腰带给官方的儒家学派的大师们,而且也颁赐给独立学派(亦即佛教)的艺术家们。这一时期的文献表明,高宗和宁宗一直很关注由皇家画院的成员们主持的宫殿亭阁的装饰,整个杭州城里到处都建有这样的亭台楼阁。
1707095961
1707095962
杭州城本身也适合于这种装饰。它坐落的位置绝佳,很容易迷住像宋朝几位末代皇帝这样的与生俱来的艺术家。它的东面挨着钱塘江流入杭州湾的入海口,被钱塘江潮所冲刷,西面被西湖所环绕,它像威尼斯一样,也是一座水城。马可·波罗因为杭州城让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而深深地爱上了它,他惊叹于数不清的小船、石桥,以及美不胜收的西湖,湖中绿树成荫的小岛和杨柳依依的湖岸,掩映着亭台楼阁、宝塔宫殿。在地平线上,像背景一样,是布满深壑、峰峦奇特的群山,掩映着许多佛寺,因为画家和诗人而流芳千古——因为杭州地区的所有风景很久以前就被老一辈宋代大师们表现过。
[
上一页 ]
[ :1.7070959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