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0892e+09
1707108920
1707108921 《宋史·艺文志》   二一四七部     四三一○九卷
1707108922
1707108923 《通志·艺文略》   二三○一部     三七六一三卷
1707108924
1707108925                       (图谱在外)
1707108926
1707108927 《文献通考·经籍考》 一○三六部     二四○九六卷
1707108928
1707108929 《明史·艺文志》   一三一六部     三○○五一卷
1707108930
1707108931                    (限于明代人著作)
1707108932
1707108933 《清·四库书目》   二一七四部     三七○四九卷
1707108934
1707108935                       (存目合计)
1707108936
1707108937 右所著录者代代散佚。例如《隋志》之万三千余卷,今存者不过十之一二;《明志》之三万余卷,采入四库者亦不过十之一二;而现存之四库未收书及四库编定后续出之书,尚无虑数万卷。要而言之,自左丘司马迁以后,史部书曾箸竹帛者,最少亦应在十万卷以外。其质之良否如何,暂且勿问;至于其量之丰富,实足令吾侪挢舌矣。此二千年来史学经过之大凡也。
1707108938
1707108939 【1】殷周史官人名见于古书者,如夏太史终古,殷内史向挚,见《吕览·先识》。周史佚,见《周书·世俘》,《左僖十五》,《周语上》。史扃,见《文选注》引《六韬》。太史辛甲,见《左襄四》、《晋语》、《韩非》、《说林》。太史周任,见《论语》、《左隐六》。左史戎夫,见《周书·史记》。史角,见《吕览·当染》。史伯见《郑语》。内史过,见《左庄三十二,周语上》。内史叔兴,见《左僖十六,二十八》、《周语上》。内史叔服,见《左文元》。太史儋,见《史记·老子传》。史大,见《庄子·则阳》。右吾杂举所记忆者如此,尚未备也。
1707108940
1707108941 【2】右所举史官诸名,大半皆应当时公卿之顾问,而古书述其语者。皆有御史,见《史记·廉兰传》。薛有传史,见《史记·孟尝传》。其人名可考者,如号有史嚚,见《晋语二》。晋有史赵、董狐,见《左襄三十》。楚有倚相,见《左昭十二》。有史皇,见《左定四》。赵有史墨,见《左昭二十九》。右亦杂举所记,恐尚有遗漏。
1707108942
1707108943 【3】卫宏《汉仪注》云:“汉法,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其言信否,虽未敢断;然古制恐是如此,盖史官为保管文籍一重要机关也。
1707108944
1707108945 【4】埃及及米梭必达迷亚诸国古史迹,多由后人从各种遗物及杂记录中推寻而得,并非有正式一史书也。
1707108946
1707108947 【5】《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六国表》云:“秦焚书,诸侯史记尤甚。”可知当时各国之史,受祸最烈。故汉与后诗书百家语多存,而诸史则无一也。
1707108948
1707108949 【6】《竹书纪年》来历,今所传者非原书,盖出宋以后人杂鞣窜补。清朱右曾别辑《汲冢纪年存真》二卷今人王国维因之,更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一卷,稍复本来面目。然所辑仅得四百二十八条,以较《晋书束晰传》所云十三篇,《隋书经籍志》所云十二卷,知其所散佚者多矣。
1707108950
1707108951 【7】看今人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
1707108952
1707108953 【8】据汉人所传说,谓古《书》有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纂之为百篇,遭秦而亡焉。汉兴,由伏生传出二十八篇,共三十三卷,即所谓《今文尚书》也;其后孔安国所传,复多十六篇,即所谓《古文尚书也》。《古文尚书》,出而复佚焉。此事为二千年学界一大公案。是否百篇外尚有书?孔子所删定是否确为百篇?孔安国之《古文尚书》为真为伪?皆属未决之问题。惟有一事则已决定者,今四库所收之《尚书》五十八卷,其中有二十五卷为东晋人所伪造,并非孔安国原本,此则经清儒阎若璩惠栋辈所考证,久成定谳者也。今将真本二十八篇篇目列举如下,其在此目以外诸篇,万不容误认为史料而征引之也。
1707108954
1707108955 《尧典》第一(今本舜典乃割原本尧典下半而成),《皋陶谟》第二(今本益稷乃割原本皋陶谟下半而成),《禹贡》第三,《甘誓》第四,《汤誓》第五,《盘庚》第六,《高宗彤日》第七,《西伯戡黎》第八,《微子》第九,《牧誓》第十,《洪范》第十一,《金滕》第十二,《大诰》第十三,《康诰》第十四,《酒诰》第十五,《梓材》第十六,《召诰》第十七,《洛诰》第十八,《多士》第十九,《毋逸》第二十,《君奭》第二十一,《多方》第二十二,《立政》第二十三,《顾命》第二十四,(今本康王之诰乃割原本顾命下半而成),《费誓》第二十五,《吕刑》第二十六,《文侯之命》第二十七,《秦誓》第二十八。
1707108956
1707108957 【9】《汉书·艺文志》载《周书》七十一篇,原注云:“周史记;”颜师古注云:“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今四库所收有《逸周书》,七十一篇之目具在,文则佚其十篇,现存者为六十一篇,反多于唐时颜氏所见本矣。以吾度之,今最少应有十一篇为伪造者。其馀诸篇,亦多窜乱;但某篇为真某篇为伪,未能确指,俟他日当为考证。然此书中一大部分为古代极有价值之史料,则可断言也。
1707108958
1707108959 【10】《汉书·艺文志》著录《世本》十五篇。原注云:“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汉书·司马迁传》、《后汉书·班彪传》皆言“司马迁删据《世本》等书作《史记》。”今据《世本》篇目以校迁书,可以知其渊源所自矣。原书宋郑樵、王应麟尚及见,其佚当在宋元之交。清钱大昭、孙冯翼、洪饴孙、秦嘉谟、茆泮林、张澍各有辑本,茆张二家较精审。
1707108960
1707108961
1707108962
1707108963
1707108964 中国历史研究法 [:1707108740]
1707108965 中国历史研究法 第三章 史之改造
1707108966
1707108967 吾生平有屡受窘者一事,每遇青年学子叩吾以治国史宜读何书,辄沈吟久之而卒不能对。试思吾舍《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三通》等书外,更何术以应此问?然在今日百学待治之世界,而读此浩瀚古籍,是否为青年男女日力之所许姑且勿论,尤当问费此莫大之日力,其所得者究能几?吾侪欲知吾祖宗所作事业,是否求之于此而已足?岂惟仅此不足,恐虽遍读《隋唐志》、《明史》……等所著录之十数万卷,犹之不足也。夫旧史既不可得遍读,即遍读之亦不能养吾欲而给吾求,则惟有相率于不读而已。信如是也,吾恐不及十年而中国史学将完全被驱出于学问圈外。夫使一国国民而可以无需国史的智识,夫复何言。而不然者,则史之改造,真目前至急迫之一问题矣。
1707108968
1707108969 吾前尝言著书须问将以供何等人之读,今请申言此义:古代之史,是否以供人读,盖属疑问。观孔子欲得诸国史,求之甚艰,而魏史乃瘗诸汲冢中,虽不敢谓其必禁传读,要之其目的在珍袭于秘府,而不在广布于公众,殆可断言。后世每朝之史,必易代而始布,故吾侪在今日,尚无《清史》可读,此尤旧史半带秘密性之一证也。私家之史,自是为供读而作,然其心目中之读者,各各不同,“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盖以供当时贵族中为人臣子者之读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其主目的以供帝王之读。其副目的以供大小臣僚之读,则吾既言之矣。司马迁《史记》,自言“藏诸名山,传与其人”,盖将以供后世少数学者之读也。自馀诸史目的略同,大率其读者皆求诸禄仕之家与好古绩学专门之士。夫著作家必针对读者以求获其所希望之效果,故缘读者不同,而书之精神及其内容组织亦随而不同,理固然也。读者在禄仕之家,则其书宜为专制帝王养成忠顺之臣民;读者在绩学专门之士,则其书不妨浩瀚杂博奥衍,以待彼之徐整理而自索解。而在此两种读者中,其对于人生日用饮食之常识的史迹,殊非其所渴需;而一般民众自发自进的事业,或反为其所厌忌。质而言之,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此类之史,在前代或为其所甚需要。非此无以保社会之结合均衡,而吾族或早已溃灭。虽然,此种需要,在今日早已过去,而保存之则惟增其毒。在今日惟个性圆满发达之民,自进而为种族上,地域上,职业上之团结互助,夫然后可以生存于世界而求有所贡献。而历史其物,即以养成人类此种性习为职志。今之史家,常常念吾书之读者与彼迁记光鉴之读者绝不同伦,而矢忠覃精以善为之地焉,其庶可以告无罪于天下也。
[ 上一页 ]  [ :1.707108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