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09699e+09
1707109699 最古的文物史,要算《史记》的八书。《史记》于本纪列传之外,另作《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书。后来班固作《汉书》,改称为志,不以人为主,而以某制度或某事物为主。凡所叙述,皆当代的文物典章。自太史公创此例后,后代历史,除小者外,如二十四史,皆同此例。而杜佑所作《通典》,纯以制度为主,上起三代,下至隋唐,一一加以考核。马端临仿其体裁作《文献通考》,范围更大,蕴义更博。《通典》所述,限于一代朝制;《通考》所述,则于朝制之外,兼及社会状况。此种著作,中国从前颇为发达,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物的历史。《通典》、《通考》可谓各种制度的总史,不是各种制度的专史。在杜佑马端临那个时候,有《通典》、《通考》一类著作,便已满足了。此刻学问分科,日趋精密,我们却要分别部居,一门一门的作去。一个人要作经济史,同时又要作学术史,目录学,一定作不出有价值的著述来。要作经济史,顶好就专门研究经济。要作学术史,顶好就专门研究学术。要治目录学,顶好就研究《艺文志》、《经籍志》等。不惟分大类而已,还要分小类。即如研究经济史,可以看历代食货志。食货中包含财政及经济两大部分,财政经济又各有若干的细目。我们不妨各摘其一项,分担研究,愈分得细愈好。既分担这一项,便须上下千古,贯彻融通。例如专研究食货中的财政的,在财政中又专研究租税,在租税中又专研究关税;那末中国外国及关于关税的资料都要把他搜集起来,看关税如何起源,如何变迁,如何发展,关税不平等的原因事实影响如何,乃至现在的关税会议如何召集,如何进行,关税自主的要求如何运动,一一记载,解释明白。这种的工作,比泛泛然作《通典》、《通考》要切实得多,有意思得多,有价值得多。因为整部的文物,很笼统,很含混,无从下手,亦不容易研究明白。所以我主张一部分一部分的研究;先分一个大纲,如经济文艺学术民族宗教……等,一二十条;再于每条之下,分为若干类,如经济之分为财政租税,文艺之分为文学美术,学术之分为经史,民族之分为原始迁徙同化,宗教之分为道佛等。择其最热悉,最相近者,一令时候作一类,或者一个人作一类。久而久之,集少成多,全部文物不难完全畅晓了。
1707109700
1707109701 丁 地方的专史
1707109702
1707109703 地方的专史就是方志的变相。最古的方志要算《华阳国志》了。以后方志愈演愈多,省有省志,县有县志。近代大史家章实斋把方志看得极重;他的著作,研究正史的与研究方志的各得其半。方志,从前人不认为史;自经章氏提倡后,地位才逐渐增高。治中国史,分地研究,极为重要。因为版图太大,各地的发展,前后相差悬殊。前人作史,专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只有几个分裂时代以各国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但中心地亦不过几个;三国有三个,十六国有十六个,究未能平均分配。研究中国史,实际上不应如此。普通所谓某个时代到某个程度,乃指都会言之;全国十之七八全不是那样一回事。我们试看分述研究的必要。比如一向称为本部十八省的云南,在三国以前,与中国完全无关;自诸葛渡泸以后,这才发生交涉。然而云南向来的发展,仍不与全部历史的发展相同。唐时的南诏,宋时的大理,都是半独立的国家。清初吴三桂据云南,亦取半独立的态度。三藩之乱既平,设置巡抚,始与本部关系较密。然民国十五年来,云南直接受中央辖制者不过二三年,其余诸年仍然各自为政。自古及今,云南自身如何发展;中原发达的时候,云南又受何等影响,有何种变化,这都是应当划分出来,单独研究的事情。又如广东,是次偏的省份,其文化的发达,亦不与中原同。自明以前:广东的人物及事实,不能影响到中原的历史,亦于中原的历史上没有相当的地位。再如安南、朝鲜,现在不属中国,然与中国历史关系很深。安南作中国郡县较广东为早,在黎氏莫氏独立尚未终了时,欧人东来,遂被割去。若云南当南诏、大理或吴三桂独立未终时,外人适来,恐亦将被割去啊。所以我们对于安南、朝鲜这一类地方,也应当特别研究,不能因为现在已经失掉而置之不理。上面所说的,还是边远省份。说近一点,如中原几省,最初居住的是什么人?河南、山东如何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后经匈奴、东胡民族的蹂躏,又起了多大变化?这些都是应当特别研究的事情。如欲彻底的了解全国,非一地一地分开来研究不可。普通说中国如何如何,不过政治中心的状况,不是全国一致的状况。所以有作分地的专史之必要。广博点分,可以分为几大区,每区之中,看他发达的次第;精细点分,可以分省分县分都市,每县每市,看他进展的情形。破下工夫,仔细研究,各人把乡土的历史风俗事故人情考察明白。用力甚小,而成效极大。
1707109704
1707109705 戊 断代的专史
1707109706
1707109707 在整部历史中,可以划分为若干时代,如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时代中,可以又划分为若干部分,如人的、事的、文物的、地方的。含着若干部分,成为一个时代;含着若干时代,成为一部总史。总史横集前述四种材料,纵集上下几千年的时间。因为总史不易研究,才分为若干时代,时代的专史就是从前所谓断代为史,起自班固,后世因之,少所更改。不过旧时的断代,以一姓兴亡作标准,殊不合宜。历史含继续性,本不可分。为研究便利起见,挑出几样重大的变迁,作为根据勉强分期,尚还可以。若不根据重大变迁,而根据一姓兴亡,那便毫无意义了。皇帝尽管常换,而社会变迁什微,虽属几代,仍当合为一个时期。皇帝尽管不换,而社会变迁极烈,虽属一代,仍当分为几个时期。比如南北朝,总共不过百六十七年,而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代,北朝有北魏、北齐、北周三代。若以一姓兴亡分,应当分为四个或三个时期了。然此百六十七年间,社会上实无多大变化。所以我们仍当作为一个时期研究。其次述五代,五代不过五十二年,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若以一姓兴亡分,应当分为五个时期;然此五十二年间,社会上亦没有多大变化,所以我们应当作为一个时期研究。上面是说皇帝换姓而社会不变的。虽然是分,应当合拢来研究。又有皇帝姓氏不换而社会变迁剧烈的,虽然是合,应当分开来研究。比如有清一代,道咸而后,思想学术政治外交经济生活,无一不变。不特是清代历史的大变迁,并且是全部历史的大变迁。我们尽可以把道咸以前,划分为一个时期。道咸以后,另划为一个时期。不必拘于成例,以一姓兴亡作为标准,笼统含糊下去。果尔,一定有许多不便利的地方。历史是不可分的,分期是勉强的。一方面不当太呆板,以一姓兴亡作根据,像从前一样;换一方面,又不当太笼统,粗枝大叶的,分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比较妥当一点的,还是划春秋为一个时期,战国为一个时期,两汉为一个时期(或分或合均可),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个时期,隋、唐为一个时期,宋、辽、金、元、明为一个时期,清分为两个时期。这种分法,全以社会变迁作标准。在一个时期当中,可以看出思想学术政治经济改换的大势,比较容易下手,材料亦易搜集。不管时期的长短,横的方面,各种事实要把它弄清楚。时代的专史,为全通史的模型。专史做得好,通史就做得好,此种专史,亦可分每人担任一项,分别做去。
1707109708
1707109709 以上讲五种专史的概说,以下就要讲五种专史如何作法。按照现在这个次序,一种一种地讲去。同学中有兴趣的,或者有志作史家的,于五种之中,认定一项,自己搜集,自己研究,自己著述,试试看。果能聚得三五十个同志,埋头用功,只须十年功夫,可以把一部顶好的中国全史作出来。人数多,固然好;若不然,能得一半的同志,甚至于十个同志,亦可以把整部历史完全作出。我担任这门功课,就有这种野心。但是能否成功,那就看大家的努力如何了。
1707109710
1707109711 中国历史研究法 [:1707108749]
1707109712 分论一 人的专史
1707109713
1707109714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1707109715
1707109716 人的专史,是专以人物作本位所编的专史,大概可分为五种形式:
1707109717
1707109718 (一)列传
1707109719
1707109720 (二)年谱
1707109721
1707109722 (三)专传
1707109723
1707109724 (四)合传
1707109725
1707109726 (五)人表
1707109727
1707109728 (一)列传 列传这个名称,系由正史中采用下来。凡是一部正史,将每时代著名人物罗列许多人,每人给他作一篇传。所以叫做列传。列传的主要目的虽在记叙本人一生的事迹,但是国家大事、政治状况、社会情形、学术思想,大部分都包括在里边。列传与专传不同之点:专传以一部书记载一个人的事迹;列传以一部书记载许多人的事迹。专传一篇即翘全书;列传一篇不过全书中很小的一部分。列传的体裁与名称,是沿用太史公以来成例,在旧史中极普通,极发达。列传著法,具详二十四史,各种体裁,应有尽有。至于其中有些特别技术的应用,下文再讲。
1707109729
1707109730 (二)年谱 这种著作,比较的起得很晚,大致在唐代末年始见发达。现在传下来的年谱,以韩愈、柳宗元二人的年谱为最古。年谱与列传不同之点:列传叙述一生事迹,可以不依发生的前后,但顺着行文之便,或著者注重之点,提上按下,排列自由;年谱叙述一生事迹,完全依照发生前后,一年一年的写下去,不可有丝毫的改动。章实斋记:“年谱者,一人之史也。”年谱所述,不外一个人历史的经过。这种体裁,其好处在将生平行事,首尾毕见,巨细无遗。比如一个政治家的年谱,记载他小时如何,壮年如何,环境如何,功业如何,按年先后,据事直书。一个学者的年谱,记载某年读什么书,某年作什么文,某年从什么师,某年交什么友,思想变迁,全可考见。一个发明家的年谱,记载他们如何研究,如何改良,如何萌芽,如何成熟,事功原委,一目了然。无论记载事业的成功,思想的改变,器物的发明,都要用年谱体裁,才能详细明白。所以年谱在人的专史中,位置极为重要。
1707109731
1707109732 (三)专传 专传亦可以叫做专篇,这个名词是我杜撰的,尚嫌他不大妥当;因为没有好名词,不妨暂时应用。我所谓专传,与列传不同。列传分列在一部史中;专传独立成为专书。《隋书·经籍志》杂传一门,著录二百余部,其中属于一人的专传,如《曹参传》一卷,《东方朔传》八卷,《田丘俭记》三卷之类,亦不下十余种,可惜都不传了。现在留传下来的,要算慧立所著《慈恩三》《藏法师传》(即玄奘传)为最古,全书有十卷之多,不过我所谓专传,与从前的专传,尚微有不同。《隋志》诸传已经亡失,其体裁如何,今难确指。传就现存的《三藏传》而论,虽然很详博,但仍只能认为粗制品的史料,不能认为组织完善的专书。大概从前的专传,不过一篇长的行状。近人著行状,长至一二万字的,往往有之。——只能供作列传的取材,不能算理想的专传。我的理想专传,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比如替一个大文学家作专传,可以把当时及前后的文学潮流分别说明。此种专传,其对象虽止一人,而目的不在一人。择出一时代的代表人物,或一种学问一种艺术的代表人物,为行文方便起见,用作中心。此种专传,从前很少。新近有这种专传出现,大致是受外国传记的影响,可惜有精彩的作品还不多。列传在历史中虽不能说全以人物为主,但有关系的事实很难全纳在列传中。即如作《诸葛亮专传》与作《诸葛亮列传》便不同。作列传就得把与旁人有关系的事实分割在旁人的传中讲,所以《鲁肃传》、《刘表传》、《刘璋传》、《曹操传》、《张飞传》都有诸葛亮的事,不能把所有关系的事都放在《诸葛亮列传》中。若作专传,那是完全另是一回事;凡有直接关系的,都以诸葛亮为中心,全数搜集齐来;甚至有间接关系的,如曹操、刘备、吕布的行为举止,都要讲清楚:然后诸葛亮的一生才能完全明白。作专传又与作年谱不同。年谱很呆板:一人的事迹全以发生的先后为叙,不能提前抑后;许多批评的议论,亦难插入;一件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不能尽量纳在年谱中。若作专传,不必依年代的先后,可全以轻重为标准,改换异常自由;内容所包,亦比年谱丰富;无论直接间接,无论议论叙事都可网罗无剩。我们可以说,人的专史以专传为最重要。
1707109733
1707109734 (四)合传 合传这种体裁,创自太史公。太史公的合传,共有三种:
1707109735
1707109736 (1)两人以上,平等叙列。如《管晏列传》、《屈贾列传》,无所谓轻重,亦无所谓主从。
1707109737
1707109738 (2)一人为主,旁人附录。如《孟荀列传》,标题为孟子苟卿而内容所讲的有三驺子、田骈、慎到、环渊、接子、墨子、淳于髡、公孙龙、剧子、李惺、尸子、长卢、吁子等一二十人,各人详略不同。此种专以一二人较伟大的人物为主,此外都是附录。
1707109739
1707109740 (3)许多人平列,无主无从。如《仲尼弟子列传》七十余人,差不多都有叙述。如《儒林列传》,西汉传经的人,亦差不多都有叙述。
1707109741
1707109742 在《史记》中,合传的体裁,有上列三种。后代的正史,合传体裁,更为复杂。如《汉书》、《楚元王传》有两卷之多,楚元王交的传何以会有那样长?因为刘向刘歆都是楚元王几代的子孙,本身的事情虽少,刘向刘歆的事情就很多,这种体裁,后来南北史运用得极广。因为南北朝最讲门第,即如江右王谢,历朝皆握政权,皇帝尽管掉换而世家绵延不绝;诸王诸谢,父子祖孙,合为一传,变成家谱的性质,一家一族的历史可以由其中看出。此种合传的方法,为著历史的开了许多方便。许多人附见在一个人传中,因一个重要的而其余次要的都可记载下去。如《孟荀列传》若不载许多人,那我们顶多只知道孟苟,至于邹衍的终始五德之说,我们就不晓得了。合传体裁的长处,就是能够包括许多够不上作专传而有相当的贡献,可以附见于合传中的人。其作用不单为人,而且可以看当时状况。如《孟荀列传》就可以看出,战国时学术思想的复杂情形。此种体裁,章实斋最恭维。可合的人,就把他们合在一起。章氏并主张另用一种“人名别录”。他所著《湖北通志》屡用此法。叙某一件重要事情,把有关系的人通作一个别录。比如《嘉定守城传》,把守城时何人任何职分,阵亡的多少,立功的多少,统统列在别录上。这种可为合传体运用得最广最大的一个例子。又如《复社名士传》,先讲复社的来源,次讲如何始入湖北,又次调查湖北人列名复社者多少,以县分之,最后又考明亡以后,殉难者多少,当遗老者多少,出仕清朝者多少。这种亦可为合传体运用得最广最大的一个例子。人物专史应当常用这种体裁。
1707109743
1707109744 (五)人表 人表的体裁,始创于《汉书·古今人表》;他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所分的人并不是汉人,乃汉以前的人,与全书体例不合。这九等的分法,无什标准,好像学校中考试的成绩表一样无聊。后来史家非难的很多,章实斋则特别的恭维,以为篇幅极少而应具应见的人皆可详列无遗。我们看来,单研究汉朝的事迹,此表固无用处;但若援引其例,作为种种人表,就方便得多。后来《唐书·方镇表·宰相世系表》,其做法亦很无聊。攻击的人亦极多,一般读《唐书》的人看表看得头痛。但是某人某事,旁的地方看不见的,可在《方镇表》中查出,我们认为是很大的宝具。章实斋主张扩充《汉书·古今人表》、《唐书·宰相世系表》的用意,作为种种表,凡人名够不上见于列传的,可用表的形式列出。“人名别录”亦即可为其中的一种。章氏所著几部志书,人表的运用都很广。所以人的专史,人表一体,亦很重要。即如讲复社始末,材料虽多。用表的方法还少有人做过。若有《复社人名表》,则于历史研究上,方便了许多。又如讲晚明流寇,材料亦不少,若有一张《流寇人名表》,把所有流寇姓名,扰乱所及的地方,被剿灭的次第……等等,全用表格列出,岂不大省事而极明白吗?又如将各史儒林传,改成《儒林人名表》,或以所治之经分列,或以传授系统分列,便可以用较少的篇幅记载较多之事实。又如唐代藩镇之分合兴亡,纷乱复杂,读史虽极勤苦,了解不易。若制成简明的人表,便一目了然。诸如此类,应用可以甚广。
1707109745
1707109746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象
1707109747
1707109748 所谓人的专史的对象,就是讲那类的人我们应该为他作专史。当然,人物要伟大作起来才有精彩,所以伟大人物是作专史的主要对象。但所谓伟大者,不单指人格的伟大,连关系的伟大,也包在里头。例如袁世凯、西太后人格虽无可取,但不能不算是有作专史价值的一个人物,有许多伟大人物可以作某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有许多伟大人物可以作某种学问的思想中心。这类人最宜于作大规模的专传或年谱,把那个时代或那种学术都归纳到他们身上来讲。五种人的专史中,人表的对象不成问题,可以随便点;其余四种,都最重要。大概说来,应该作专传或补作列传的人物,约有七种:
[ 上一页 ]  [ :1.7071096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