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10202
1707110203
北宋女文学家:李清照。
1707110204
1707110205
南宋词:辛弃疾、姜夔合。
1707110206
1707110207
元明曲:王实甫、高则诚、汤显祖合。
1707110208
1707110209
元明清小说:施耐庵、曹雪芹。
1707110210
1707110211
这不过把某种文学到了最高潮的那个人列出表来。做作的时候能不能代表那种文学的全部,尚不可知。临时或增或改;不必一定遵守这个目录。
1707110212
1707110213
(2)艺术家
1707110214
1707110215
艺术家很重要,但很难作传。因为文学家遗留了著作或文集可以供给我们的资料,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散亡,不能供给我们以资料。这是一层,某种艺术的最高潮固然容易找出,但最高潮的那个人未必就能代表那种艺术。这是二层。艺术的派别最繁杂,非对于各种艺术都有很深的研究便不能分析得清楚。这是三层。因此,有许多艺术家几乎不能作传,能够作传的也不能独占一专传以代表一种艺术。到了这里,普通的史家差不多不敢动手,一人的专传差不多不合体裁。大约要对于艺术很擅长的人,把各个艺术家的作品、事迹,研究得很清楚,以科学的史家的眼光,文学家的手腕,挑剔几十个出色的艺术家,依其类别,做两篇合传,才可以把艺术界的历史描写明白。这样,也是很有趣味的事情,但作者非内行不可。
1707110216
1707110217
上面讲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三大类都是挑剔几十个第一流人物来作传,此外还有许多第二流的。经学家、史学家、理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绘画家、雕刻家和工艺的创作者,因其不十分伟大的缘故,不能专占一传;因其派别不统属于任何人的缘故,不能附入某传:专传之技术,至此几穷。但我们不妨采用纪传史的儒林传、文苑传、方技传的体裁,搜罗同类的人合成一传,以补专传的缺憾。
1707110218
1707110219
像这样,以几十篇专传做主,辅以几十篇合传,去改造郑樵的《通志》,或作成《中国百杰传》,可以比别的体裁都较好。但作得不精严时,也许比《通志》还糟。这个全看作者的天才和努力。
1707110220
1707110221
接着,本来想把专传的作法拈出几个原则来讲,却很不容易。现在倒回来,先讲我多年想做的几篇传如何作法,然后也许可以抽出原则来。那几篇传的目录如左:
1707110222
1707110223
(一)《孔子传》。
1707110224
1707110225
(二)《玄奘传》。
1707110226
1707110227
(三)《王安石传》,司马光附。(以下四传略而未讲)
1707110228
1707110229
(四)《苏轼传》。
1707110230
1707110231
(五)《王守仁传》。
1707110232
1707110233
(六)《清圣祖传》。
1707110234
1707110235
这几篇的作法各有特点,讲出来很可给大家以一个榜样。现在依照次序,先讲《孔子专传》的作法:
1707110236
1707110237
甲 《孔子传》的作法
1707110238
1707110239
孔子是中国文化唯一的代表,应有极详极真的传,这是不用说的。但我们要作《孔子专传》,比做甚么都难。欧洲方面,有法人Renau作了一本《耶稣基督传》,竟使欧洲思想界发生极大影响而纠正了许多谬误的思想。中国现在极需要这样一篇《孔子传》。也可以发生同样效果。
1707110240
1707110241
许多人的传,很难于找资料;《孔子传》却嫌资料太多,哪方面都有。古代人物稍出色点,便有许多神话附在他身上。中国人物没有再比孔子大的,所以孔子的神话也特别的多。
1707110242
1707110243
作《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资料可分二部:一部分是孔子一身行事,平常每日的生活,属于行的方面的;一部分是孔子的学说,属于言的方面的。二部都要很严格的别择,因为都有神话,都有伪迹。
1707110244
1707110245
孔子一身所经的历史,最可信的似乎是《史记·孔子世家》,不过细细看来,到底有十分之一可信否,尚是疑问。另外,《孔子家语》全记孔子,但是魏晋间伪书。其中采取汉以前的书不少,似乎虽是伪书,不无可取。不过孔子死后不数年便已有种种神话,所以汉以前的书已采神话当实事。若认真替孔子作传,可以作底本的《孔子世家》、《孔子家语》都不可靠。所以关于孔子行的方面的资料的别择很难。
1707110246
1707110247
采取资料的原则,与其贪多而失真,不如极谨严,真可信才信,无处不用怀疑的态度。清崔述著《洙泗考信录》,把关于孔子的神话和伪迹都一一的剔开,只保留真实可靠的数十事。虽然未免太谨严,或致遗漏真迹,但我们应当如此。只要眼光锐利,真迹被屏的一定少,伪迹混真的一定可以被屏。
1707110248
1707110249
崔述采取资料,专以《论语》为标准,《左传》、《孟子》有关于孔子的话也相当的择用。这种态度大体很对。但一方面嫌他的范围太窄,一方面又嫌太宽了。怎么说他太窄呢?因为《论语》以记言为主,很少记事,就是《乡党》篇多记了点事,也只是日常行事,不是一生经过。像崔述那样,专靠《论语》,不采他书,实在太缺乏资料了。这种地方,本来也很困难,放宽点范围便会闯乱子,所以崔述宁可缩小范围。譬如《论语》以外,两部《礼记》也记了孔子许多事,到底哪一种可采,哪一种不可采,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崔述既然以《论语》做标准,看见和《论语》相同或不背谬的便采用,否则完全不要。这样,不免有些真事没有采用。又如《孟子》那部书关于孔子的话是否可以和《论话》一样看待,还是问题。孔子死后百余年而孟子生,又数十年而荀子生。论理,孟子、荀子,同是当时大师,同是孔子后学,二人相隔年代并不远,所说的话应该同样的看待。崔述看重《孟子》,看轻《荀子》,《洙泗考信录》取《孟》而弃《荀》,未免主观太重罢。即使以《论语》为标准,也应该同等的看待《论语》以外的书如《孟子》、《荀子》、《礼记》等,才不致有范围太狭窄的毛病。
1707110250
1707110251
为什么说崔述采取资料的范围太宽呢?譬如他以《论语》为主,而《论语》本身便已有许多地方不可轻信。他自己亦说过《论语》后五篇很靠不住。但是他对于五篇以外诸篇和《左传》、《孟子》等书常常用自己的意见采取,凡说孔子好的都不放弃,也未免有危险。固然有许多故意诬蔑孔子的话应该排斥,但也有许多故意恭维孔子夸张孔子的话,常常因为投合大家的心理而被相信是千真万确,这种,我们应该很郑重的别择。若有了一种成见,以为孔子一定是如此的人,决不致那样,某书说他那样,所以某书不足信,这就范围太宽的毛病。
[
上一页 ]
[ :1.707110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