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21058
长城的建立,与长城外的全面游牧化互为因果。这个过程可能是:当北方“戎狄”难以生存于其原领域,或其原有领域被华夏北方诸国占领时,他们有些往内地流窜,后来被诸夏之国消灭或同化,另一部分则进入农业资源匮乏的鄂尔多斯及其他地区。在因战争的流离迁移中,他们能够移动的财产主要是牲畜,因此他们可能常被迫在一段时间内依赖动物的乳、肉,以及偶尔对其他定居或半定居人群掠夺为生。这些被掠夺的人群,原来就生活在农业的边缘地带,一点点经济生业上的波动,对他们而言即可能是致命打击。因此,当农业获利不多,而定居所冒风险过大时,他们的选择可能是投入南方能保护农业的华夏中,或放弃农业加入游牧劫掠人群之中。对南方的华夏而言,人口增长带来对土地新的需求,使得他们也向北方争夺边缘农业地带,将之纳入本身的资源区加以保护。然而值得保护的,应是农业资源可以预期而所付出的代价尚可忍受的地区。由于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此时已出现捉摸不定的游牧人群,因此即使某些地区或仍然有农业聚落,或其农业资源能支持华夏移民,但要保护这里的定居聚落已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长城的建立,可以说是北方华夏诸国在扩张资源的需求与保护资源可能付出的代价这二者间的折中选择。长城代表这时华夏愿意积极保护的资源领域在北方的极限。华夏形成与长城建立之后,长城外游牧世界也相应形成。由于游牧是一种无法自足的经济生态,因而从此游牧与农业人群沿着长城展开绵延2000余年的资源竞争与维护之战。
1707121059
1707121060
(1) 石蕴宗:《内蒙古农业地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第18、30—31页。
1707121061
1707121062
(2) 汪宇平:《清水河县台子梁的仰韶文化遗址》,《文物》1961年第9期,第13—14页;崔璇、斯琴:《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初探》,载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1983》,文物出版社,1985,第174页。
1707121063
1707121064
(3) 汪宇平:《清水河县台子梁的仰韶文化遗址》,《文物》1961年第9期。
1707121065
1707121066
(4) 杨中强、马耀圻、吉发习:《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10期,第487—491页。
1707121067
1707121068
(5) Kwang-chih Chang,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4th ed.,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112.
1707121069
1707121070
(6) 江上波夫:《アジアの民族と文化の形成》,东京:平凡社,1985,第46页。
1707121071
1707121072
(7) 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复查》,《考古》1966年第3期,第146页;汪宇平:《清水河县台子梁的仰韶文化遗址》,《文物》1961年第9期,第13页。
1707121073
1707121074
(8) 杨中强、马耀圻、吉发习:《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10期。
1707121075
1707121076
(9) 吉发匀、马耀析:《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79年第4期,第311—319页。
1707121077
1707121078
(10) 崔璇:《内蒙古中南部石佛塔等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创刊号,第133—142页。
1707121079
1707121080
(11) 崔璇:《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遗存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69页。
1707121081
1707121082
(12) 杨泽蒙、胡延春、李兴盛:《内蒙古包头市西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4期,第306页。
1707121083
1707121084
(13) 刘幻真:《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第6期,第485—487页。
1707121085
1707121086
(14) 阿善、西园、佳木莎、威俊的城墙及其他相关遗迹,都属于阿善三期晚段。崔璇与崔树华曾推测其年代在公元前2755—前2300年左右(崔璇、崔树华,1991:78)。但由于老虎山石城堡遗存经碳十四测定(树轮较正)所得的绝对年代为前2301—前20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1:59),因此前述阿善等石城堡的时代下限也可能接近公元前2100年。板城、大庙坡相关遗址遗物与老虎山遗存相似(崔璇、崔树华,1991:78)。马路塔未经正式发掘,文化性质不详,据称其城堡及部分采集遗物属于大口一期文化,它的年代据推测也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崔璇、崔树华,1991:79)。
1707121087
1707121088
(15) 崔璇、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的原始城堡及相关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75—80页。
1707121089
1707121090
(16) 约当二里岗上层,而不晚于殷墟商文化一期。参见田广金:《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第33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第60页。
1707121091
1707121092
(17) A. M. Khazanov, 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95.
1707121093
1707121094
(18)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竺可桢全集》,科学出版社,1979。
1707121095
1707121096
(19) 赵松乔:《中国沙漠、戈壁的形成和演变》,载赵松乔编《中国干旱地区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5,第7页。
1707121097
1707121098
(20) 赵松乔:《中国沙漠、戈壁的形成和演变》,载赵松乔编《中国干旱地区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5,第5—7页。
1707121099
1707121100
(21) 朱士光:《评毛乌素沙地形成与变迁问题的学术讨论》,《西北史地》1986年第4期,第25页。
1707121101
1707121102
(22) 杨中强、马耀圻、吉发习:《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10期。
1707121103
1707121104
(23) 这一阶段遗存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经树轮较正)所得三个数据为:公元前1838—前1632年,公元前1668—前1462,公元前1703—前1497年,相当于夏代的晚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88:317—22)。另外,一个朱开沟二期(第二至四段)木炭遗存的碳十四测定(经树轮较正)所得年代为公元前1731—前15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1:60)。
1707121105
1707121106
(24) 田广金:《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1707121107
[
上一页 ]
[ :1.7071210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