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21125
1707121126
(34) A. Azzaroli, An Early History of Horsemanship (Leiden: E. J. Brill, 1985), pp.6–20; Simon J. Davis, The Archaeology of Animal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p.164.
1707121127
1707121128
(35) S. Bökönyi, “Horse,” in Evolution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ed. by Ian L. Mason(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4), p.168.
1707121129
1707121130
(36) 翟德芳:《北方地区出土之马衔与马镳略论》,《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第33—38页。
1707121131
1707121132
(37) Mikhail P. Gryaznov,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Southern Siberia (New York: Cowles Book Co., 1969), p.131.
1707121133
1707121134
(38) A. Azzaroli, An Early History of Horsemanship, p.72.
1707121135
1707121136
(39) 田广金:《桃红巴拉墓群》,载田广金、郭素新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第218页。
1707121137
1707121138
(40)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237—238页。
1707121139
1707121140
(41)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文物工作队:《西沟畔战国墓》,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352页;《西沟畔汉代匈奴墓地》,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377页;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玉隆太战国墓》,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370页。
1707121141
1707121142
(42) 塔拉、梁京明:《呼鲁斯太青铜器墓葬》,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223页。
1707121143
1707121144
(43) 戴应新、孙嘉祥:《陕西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文物》1983年第12期,第24页。
1707121145
1707121146
(44) 唯一有猪骨随葬的是凉城饮牛沟,及同地的崞县窑子遗址。饮牛沟墓葬中,猪骨只出现在15座墓葬中的一座,报告文中称这座墓中有羊头骨1具、猪头骨1具、狐狸头骨4具,但在文后的墓葬登记表中,则记载着羊头骨1具,狐狸骨5具。崞县窑子墓地在蛮汗山北麓,25座墓中的17座有殉牲,其中两座有猪头骨随葬。这两个随葬猪骨的例子,很可能表现了区域性的生态特色。凉城地区,事实上是在我们所探讨的区域的东北角,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的西辽河上游地区很接近。在西辽河上游地区,由夏家店下层到上层文化时期,猪的畜养都很盛行。参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第27—32页;魏坚:《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第79—80页;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第182—186页;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第4期,第306页。
1707121147
1707121148
(45)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287—290页。
1707121149
1707121150
(46) 蒙文通:《赤狄白狄东侵考》,《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1—3合期(1937),第67页。
1707121151
1707121152
(47)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1707121153
1707121154
(48) 田广金、郭素新:《阿鲁柴登发现的金银器》,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350页;魏坚:《凉城崞县窑子墓地》。
1707121155
1707121156
(49)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707121157
1707121158
1707121159
1707121160
1707121162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1707121163
1707121164
以上青海河湟地区与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由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环境与人类生态变迁,造成农业与游牧两个世界的区分。类似的环境与人类生态变迁也发生在东北与华北之交的西辽河流域与燕山地带。
1707121165
1707121166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本地区大多在红山文化的涵盖范围之中。红山文化与华北仰韶文化有密切关系。无论是红山文化彩陶的器形、纹饰,或石制农具所显示的生活方式,或半地穴式居址,都是在仰韶文化中常见的。红山文化之后,普遍分布在本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也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变种。以考古文化而言,并没有明显的文化或经济生态上的边界存在。但是战国时,作为诸夏之一的燕国已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间筑长城以隔断“非我族类”。到了汉代,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已是游牧的鲜卑与乌桓的天下了。考古遗存也显示,战国到汉代,西辽河流域人群的文化与经济生态,与南方农业社会有强烈的不同。一个华夏的族群边界就此出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至汉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人类生态变化,以致战国至汉代的“华夏”将另一些人排除在我族之外?
1707121167
1707121168
本章所探讨的地理范围,北起西辽河北岸,南到燕山、京津、唐山一带,西起大兴安岭南麓、七老图山,东至医巫吕山。在这区域内,主要包括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及其支流老哈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燕山山地与南麓的京津唐地带等地理区。本区南方的燕山地区由中低山、丘陵、盆地构成。燕山以南的平原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条件良好,是主要农区之一。山地北麓干旱少雨,冬严寒。温带干旱与湿润区的分界就在燕山北的承德、锦州一线。大小凌河流域夹在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与燕山地区之间。多高山,丘陵起伏,少森林。整个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区,在目前只有少数的、点状的森林分布。但环境考古与历史文献显示,这里曾是沼泽森林密布的地区。
1707121169
1707121170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人类生态
1707121171
1707121172
约在公元前2200—前1500年之间,北起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南至海河,西起壶流河流域,东至辽河,这一广大地域人群所使用的陶器基本上相当类似。考古学家将此一地域文化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 (见图六)。
1707121173
1707121174
夏家店下层文化与龙山文化、商文化间有密切的关联。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愈早的阶段(接近龙山文化时期),磨光黑陶所占比例就愈大。类似中原龙山文化的卜骨,也曾出土于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赤峰东山嘴、药王庙、夏家店、蜘蛛山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赤峰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陶器,无论是器物形制、风格或纹饰,都有浓厚的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因素。年代较晚的夏家店下层遗址,则体现商文化的器物较多。(1)墓葬中发现的爵、簋、盉等酒器,与郑州二里岗商代陶器群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随葬陶器上的彩绘、图案,以及少数以动物面、目为主的纹饰,都是在商周青铜器上所常见的。(2)
[
上一页 ]
[ :1.7071211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