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21141
1707121142
(42) 塔拉、梁京明:《呼鲁斯太青铜器墓葬》,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223页。
1707121143
1707121144
(43) 戴应新、孙嘉祥:《陕西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文物》1983年第12期,第24页。
1707121145
1707121146
(44) 唯一有猪骨随葬的是凉城饮牛沟,及同地的崞县窑子遗址。饮牛沟墓葬中,猪骨只出现在15座墓葬中的一座,报告文中称这座墓中有羊头骨1具、猪头骨1具、狐狸头骨4具,但在文后的墓葬登记表中,则记载着羊头骨1具,狐狸骨5具。崞县窑子墓地在蛮汗山北麓,25座墓中的17座有殉牲,其中两座有猪头骨随葬。这两个随葬猪骨的例子,很可能表现了区域性的生态特色。凉城地区,事实上是在我们所探讨的区域的东北角,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的西辽河上游地区很接近。在西辽河上游地区,由夏家店下层到上层文化时期,猪的畜养都很盛行。参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第27—32页;魏坚:《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第79—80页;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第182—186页;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第4期,第306页。
1707121147
1707121148
(45)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287—290页。
1707121149
1707121150
(46) 蒙文通:《赤狄白狄东侵考》,《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1—3合期(1937),第67页。
1707121151
1707121152
(47)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1707121153
1707121154
(48) 田广金、郭素新:《阿鲁柴登发现的金银器》,载《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第350页;魏坚:《凉城崞县窑子墓地》。
1707121155
1707121156
(49)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707121157
1707121158
1707121159
1707121160
1707121162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1707121163
1707121164
以上青海河湟地区与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由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环境与人类生态变迁,造成农业与游牧两个世界的区分。类似的环境与人类生态变迁也发生在东北与华北之交的西辽河流域与燕山地带。
1707121165
1707121166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本地区大多在红山文化的涵盖范围之中。红山文化与华北仰韶文化有密切关系。无论是红山文化彩陶的器形、纹饰,或石制农具所显示的生活方式,或半地穴式居址,都是在仰韶文化中常见的。红山文化之后,普遍分布在本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也被认为是龙山文化的变种。以考古文化而言,并没有明显的文化或经济生态上的边界存在。但是战国时,作为诸夏之一的燕国已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间筑长城以隔断“非我族类”。到了汉代,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之间已是游牧的鲜卑与乌桓的天下了。考古遗存也显示,战国到汉代,西辽河流域人群的文化与经济生态,与南方农业社会有强烈的不同。一个华夏的族群边界就此出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至汉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人类生态变化,以致战国至汉代的“华夏”将另一些人排除在我族之外?
1707121167
1707121168
本章所探讨的地理范围,北起西辽河北岸,南到燕山、京津、唐山一带,西起大兴安岭南麓、七老图山,东至医巫吕山。在这区域内,主要包括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及其支流老哈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燕山山地与南麓的京津唐地带等地理区。本区南方的燕山地区由中低山、丘陵、盆地构成。燕山以南的平原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条件良好,是主要农区之一。山地北麓干旱少雨,冬严寒。温带干旱与湿润区的分界就在燕山北的承德、锦州一线。大小凌河流域夹在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与燕山地区之间。多高山,丘陵起伏,少森林。整个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区,在目前只有少数的、点状的森林分布。但环境考古与历史文献显示,这里曾是沼泽森林密布的地区。
1707121169
1707121170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人类生态
1707121171
1707121172
约在公元前2200—前1500年之间,北起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南至海河,西起壶流河流域,东至辽河,这一广大地域人群所使用的陶器基本上相当类似。考古学家将此一地域文化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 (见图六)。
1707121173
1707121174
夏家店下层文化与龙山文化、商文化间有密切的关联。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愈早的阶段(接近龙山文化时期),磨光黑陶所占比例就愈大。类似中原龙山文化的卜骨,也曾出土于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赤峰东山嘴、药王庙、夏家店、蜘蛛山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赤峰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陶器,无论是器物形制、风格或纹饰,都有浓厚的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因素。年代较晚的夏家店下层遗址,则体现商文化的器物较多。(1)墓葬中发现的爵、簋、盉等酒器,与郑州二里岗商代陶器群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随葬陶器上的彩绘、图案,以及少数以动物面、目为主的纹饰,都是在商周青铜器上所常见的。(2)
1707121175
1707121176
1707121177
1707121178
1707121179
图六 夏家店下层文化重要考古遗址
1707121180
1707121181
使用相同的陶器,并不表示此广大区域人群经济生态相同,也不表示在长期发展中他们的经济生态没有变化。以下我们分三个地理区——老哈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与燕山地区——来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的经济生态及其长期变迁。
1707121182
1707121183
老哈河流域
1707121184
1707121185
老哈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出土有墓葬、房屋与石城遗址等,显示当时在这一带有相当活络的人群活动。考古学者在内蒙古的敖汉旗南台地遗址,曾发掘夏家店下层房屋三座,在塔山也发掘了两座。南台地发现的房屋(F12)有一柱洞,柱洞四周贴一圈陶片,防止柱头腐烂。塔山一房屋(F1)内有三层堆积,可见房子沿用的时间较长,或曾被人们重复占居。(3)赤峰东山嘴遗址的南缘,有残石墙遗迹。东山嘴遗址的屋内有两个大柱洞,柱洞底与璧均贴上碎陶片,以防柱头腐烂。(4)这些对房屋柱头的防腐蚀措施,石砌围墙,以及重复铺陈的居住面,都显示当时人的长期定居生活。类似的石墙,重复沿用的房屋居住面,也见于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5)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夏家店文化墓葬有800多座,排列紧密而有序,且无墓口相叠现象,(6)这也显示使用这墓地的人群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赤峰东山嘴与宁城小榆树林子遗址所发现的残石墙,显示当时这类聚落有石墙防护。这种以石墙防护的聚落,据调查,仅在昭盟敖汉旗三个公社就发现380多处。(7)在英金河、阴河流域,也曾调查过43座这种石城。(8)
1707121186
1707121187
什么样的经济生业,能使他们的聚落分布密集,且过着长期的定居生活?在这一带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中,普遍发现石锄、石铲、石刀(鎌)、石杵等,表明农业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业之一。(9)另外,以刮削器为主的细石器,也普遍出现在这一时期各遗址中;(10)这种小型石器应与动物性资源的利用有关。当时的人也留下一些动物遗骸。赤峰东山嘴遗址的房址与灰坑填土中,出土了大量的猪、狗、羊、牛等兽骨。大甸子墓地中有埋牲习俗,以猪、狗埋入殉葬。药王庙夏家店下层遗存中,有狗、猪、斑鹿、羊等动物骨骼。夏家店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属于狗、羊、鹿科、牛科动物,其中可能有黄牛。蜘蛛山遗址的夏家店下层遗存中,有牛、羊、猪、狗、兔等动物骨骸,其中牛、羊、猪较多。宁城南山根遗址的夏家店下层遗存中,动物骨骼有猪、狗、牛、羊、鹿、兔、狐、鸟类等,其中猪、狗的个体较多。(11)大甸子墓葬以猪、狗作为葬礼中的埋牲。敖汉旗小河沿略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遗存中,已有陶制的猪头、狗头。这都说明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老哈河流域,猪与狗是人类聚落中相当普遍的驯养动物。
1707121188
1707121189
大小凌河流域
1707121190
[
上一页 ]
[ :1.7071211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