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21305
1707121306
辽西地区游牧化与华夏边缘的形成
1707121307
1707121308
由以上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本地华夏与非华夏间的人类生态边界已经形成。这个变化的关键有二:一是燕山以北与辽西地区人群的全面游牧化,一是南方“华夏”的形成。这两种力量相激相成。
1707121309
1707121310
辽西地区游牧化
1707121311
1707121312
春秋时期是这个人类生态变化的关键年代。在前面我们曾提及,辽西与燕山地区的春秋战国考古遗存,主要表现在一些青铜短剑墓上。在大小凌河地区,朝阳十二台营子、小波赤,喀左南洞沟、老爷庙,锦西乌金塘,都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短剑墓。凌源三官甸墓葬中的马衔、马鏕,以及五道河子墓葬中以马牙殉葬,显示在战国时使用曲刃短剑、环首刀的墓主,更能有效掌握马的使用,因而也在文化生态上人与马有更亲密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古报告中,都未见有关人类聚落居址的报道。在燕山一带也出现类似的人群;延庆军都山、宣化小白杨、怀来北辛堡与滦平炮台山,都发现他们留下的(直刃)青铜短剑墓。在墓中流行以动物殉葬;这些动物以马、牛、羊、狗为主,除了个别的例子(如北辛堡二号墓),基本上没有猪。在这些墓葬中,出土陶器少,且质地粗糙;没有发现农业工具,也没有发现居址。
1707121313
1707121314
以上燕山地区与大小凌河地区的青铜短剑墓,以及相关的遗物、动物遗骨,显示了早在春秋时期开始,在所谓“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范围内,另一波人类生态变迁在酝酿中。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这个生态变迁明确化了。那就是,大小凌河与燕山北麓一带人群的“武装化”倾向愈来愈强,人们对于草食性动物的依赖也愈来愈重。这时马的驯养、驾驭技术已成熟而普及。利用马于战争,以及作为牧人的乘骑以牧养其他动物,可增加人类的机动性与工作效能,因而得以调节家庭人力的运用,这对于草原或森林草原游牧业的产生有决定性影响。相对的,农业与养猪在人类生态上已失去其重要性。因此,定居已无必要,反而此时人们需经常迁移。迁移,无论是为追寻水、草或为逃避敌人,对于武装化与畜养草食性动物的人群而言,都是一项有利且必要的社会机能。
1707121315
1707121316
在这些地区人类社会的游牧化过程中,狗的地位不能被忽略。由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狗在辽西与燕山地区人类生态中都扮有重要的角色。前面我们曾推测,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它们曾被人们用来帮忙驱赶猪。后来,在夏家店上层文化中,由前述赤峰红山后兽骨遗存所见,它们也被用来驱赶草食性动物。当时马的利用尚未普及,因此在牧养草食性动物方面,狗有相当的重要性。后来,在春秋晚到战国的青铜短剑墓时期,马的驯养与利用已相当普及,但狗在考古遗存中仍占重要地位。甚至到了汉代,活动在西辽河地区的乌桓、鲜卑人死后仍要以狗殉葬,希望以狗牵引亡魂归于“赤山”。(69)在马被用于游牧后,狗在本地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可能是作为人类狩猎的助手。汉代辽西地区的乌桓、鲜卑,萨彦-阿尔泰地区的坚昆,贝加尔湖附近的丁零,以及许多后来在这些地区的游牧或半游牧人群,都经常在林中猎皮毛动物以出售。(70)在近代多森林的东图瓦(Tuva)地区(萨彦岭),狗也是当地人狩猎时不可缺的助手。(71)这是森林草原游牧人群的特色。
1707121317
1707121318
华夏认同的出现与强化
1707121319
1707121320
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因戎祸而亡,由此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周之诸侯国间一个主要政治活动就是“尊王攘夷”。在尊王攘夷的过程中,华夏的集体认同意识逐渐被强化。北方华夏诸国一面吞并或驱逐“戎狄”,一面各筑长城以保护南方资源。在燕国方面,《左传》中记载,春秋时山戎伐燕(公元前664年),齐国出兵伐山戎救燕。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战国时“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到了战国晚期,“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1707121321
1707121322
北方地区的游牧化,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意识的形成与强化,两者相激相成,终于造成华夏北方边缘的确立。这个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大约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因戎祸而亡,对周封建国或周文化圈内各邦国贵族造成相当的刺激(见下章)。“夏”“诸夏”“华夏”这样的自称在文献中愈来愈普遍;华夏成为极力维护自身族群边界,以保护共同资源的人群。燕国就在此气氛下,受到齐国的保护而得免于山戎入侵的威胁。华夏愈互保以垄断南方资源,愈逼使辽西与燕山山地人群更依赖畜养动物,以及进一步的武装化、移动化,以向南方争夺生存资源。并且,为了对付南方华夏的团结,此时燕山以北及辽西地区的游牧人群也结成较大的政治群体——东胡。北方人群愈武装化、移动化、畜业化,他们在华夏心目中的“戎狄性”就愈强;华夏的“异族意识”,进一步促成华夏巩固及扩张其北方边缘的政治军事行动。终于,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燕国北征,将东胡往北驱赶了千余里。(72)然后,建长城以御胡。这就是其残迹今日仍横绵于赤峰、建平、敖汉旗、北票、阜新等地的燕长城。(73)这个变化,在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与辽西燕山地区,几乎是同步发生。燕与其他北边诸国筑长城,与秦汉统一帝国的出现,便是华夏族群边缘形成的具体化、政治化象征。
1707121323
1707121324
(1) 李恭笃、高美骏、冯永谦:《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第429页。
1707121325
1707121326
(2) 刘观民、徐光冀:《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两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创刊号,第6页。
1707121327
1707121328
(3) 李恭笃:《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第9—10页。
1707121329
1707121330
(4) 李恭笃、高美骏、冯永谦:《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
1707121331
1707121332
(5) 刘廷善:《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12期,第619—620页。
1707121333
1707121334
(6)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第4期,第304页。
1707121335
1707121336
(7) 苏赫:《从昭盟发现的大型青铜器试论北方的早期青铜文明》,《内蒙古文物考古》1982年第2期,第4页。
1707121337
1707121338
(8) 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载《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第82—93页。
1707121339
1707121340
(9) 李恭笃:《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第1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第118、126页;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第224—225页;刘观民、徐光冀:《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第125页。
1707121341
1707121342
(10) 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刘观民、徐光冀:《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707121343
1707121344
(11) 李恭笃:《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第4期;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刘观民、徐光冀:《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707121345
1707121346
(12) 姿念恩:《辽宁建平县喀喇沁河东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1期,第974—975页。
1707121347
1707121348
(13)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第2期,第13—21页。
1707121349
1707121350
(14) 张镇洪:《建平水泉夏家店文化遗址兽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第57—61页。
1707121351
1707121352
(15) M. L. Ryder, “Sheep,” in Evolution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ed. by Ian L. Mason(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4), p.68; Frederick E. Zeuner, A History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p.262.
1707121353
1707121354
(16) Frederick E. Zeuner, A History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p.263.
[
上一页 ]
[ :1.7071213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