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21319e+09
1707121319
1707121320 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因戎祸而亡,由此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周之诸侯国间一个主要政治活动就是“尊王攘夷”。在尊王攘夷的过程中,华夏的集体认同意识逐渐被强化。北方华夏诸国一面吞并或驱逐“戎狄”,一面各筑长城以保护南方资源。在燕国方面,《左传》中记载,春秋时山戎伐燕(公元前664年),齐国出兵伐山戎救燕。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战国时“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到了战国晚期,“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1707121321
1707121322 北方地区的游牧化,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意识的形成与强化,两者相激相成,终于造成华夏北方边缘的确立。这个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大约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因戎祸而亡,对周封建国或周文化圈内各邦国贵族造成相当的刺激(见下章)。“夏”“诸夏”“华夏”这样的自称在文献中愈来愈普遍;华夏成为极力维护自身族群边界,以保护共同资源的人群。燕国就在此气氛下,受到齐国的保护而得免于山戎入侵的威胁。华夏愈互保以垄断南方资源,愈逼使辽西与燕山山地人群更依赖畜养动物,以及进一步的武装化、移动化,以向南方争夺生存资源。并且,为了对付南方华夏的团结,此时燕山以北及辽西地区的游牧人群也结成较大的政治群体——东胡。北方人群愈武装化、移动化、畜业化,他们在华夏心目中的“戎狄性”就愈强;华夏的“异族意识”,进一步促成华夏巩固及扩张其北方边缘的政治军事行动。终于,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燕国北征,将东胡往北驱赶了千余里。(72)然后,建长城以御胡。这就是其残迹今日仍横绵于赤峰、建平、敖汉旗、北票、阜新等地的燕长城。(73)这个变化,在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与辽西燕山地区,几乎是同步发生。燕与其他北边诸国筑长城,与秦汉统一帝国的出现,便是华夏族群边缘形成的具体化、政治化象征。
1707121323
1707121324 (1) 李恭笃、高美骏、冯永谦:《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第429页。
1707121325
1707121326 (2) 刘观民、徐光冀:《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时代的两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创刊号,第6页。
1707121327
1707121328 (3) 李恭笃:《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第9—10页。
1707121329
1707121330 (4) 李恭笃、高美骏、冯永谦:《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
1707121331
1707121332 (5) 刘廷善:《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12期,第619—620页。
1707121333
1707121334 (6)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第4期,第304页。
1707121335
1707121336 (7) 苏赫:《从昭盟发现的大型青铜器试论北方的早期青铜文明》,《内蒙古文物考古》1982年第2期,第4页。
1707121337
1707121338 (8) 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载《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第82—93页。
1707121339
1707121340 (9) 李恭笃:《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第1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第118、126页;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第224—225页;刘观民、徐光冀:《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第125页。
1707121341
1707121342 (10) 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刘观民、徐光冀:《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707121343
1707121344 (11) 李恭笃:《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第4期;徐光冀:《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刘观民、徐光冀:《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1707121345
1707121346 (12) 姿念恩:《辽宁建平县喀喇沁河东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1期,第974—975页。
1707121347
1707121348 (13)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第2期,第13—21页。
1707121349
1707121350 (14) 张镇洪:《建平水泉夏家店文化遗址兽骨研究》,《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第57—61页。
1707121351
1707121352 (15) M. L. Ryder, “Sheep,” in Evolution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ed. by Ian L. Mason(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4), p.68; Frederick E. Zeuner, A History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p.262.
1707121353
1707121354 (16) Frederick E. Zeuner, A History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p.263.
1707121355
1707121356 (17) 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年来北京考古的新成果》,载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1,第4页;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近文化的初步探讨》,载《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第264页;张忠培等:《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载苏秉琦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第58—78页。
1707121357
1707121358 (18) 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年第1期,第9—10页。
1707121359
1707121360 (19) 李经汉、梁宝玲:《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第881—886页。
1707121361
1707121362 (20)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第11期,第1—8页。
1707121363
1707121364 (21)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载苏秉琦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第129—155页;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第257—275页;江上波夫:《ユウラシア古代北方文化》,东京:山川出版社,1948,第7—10页。
1707121365
1707121366 (22) 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载苏秉琦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第79页;喀左县文化馆:《记辽宁喀左县后玟村发现的一组陶器》,《考古》1982年第1期,第109页。
1707121367
1707121368 (23) 郭大顺:《西辽河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的新进展》,载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1983》,文物出版社,1985,第185页。
[ 上一页 ]  [ :1.7071213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