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23271e+09
1707123271
1707123272 (23)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Norbert Elias, The Established and the Outsiders: A Sociological Enquiry into Community Problem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
1707123273
1707123274 (24) 张沆纂、赵德林修:《道光石泉县志》卷十艺文《白草歌》(姜炳章),道光十四年刻本。
1707123275
1707123276 (25) 《道光石泉县志》卷十艺文《白草歌》。
1707123277
1707123278 (26) 杨钧衡等修,黄尚毅等纂:《民国北川县志》,巴蜀书社,1992,第524—525页。
1707123279
1707123280 (27) 杨钧衡等修,黄尚毅等纂:《民国北川县志》,第391页。
1707123281
1707123282 (28) 参见《道光石泉县志》卷五,武备志三。原文为:“俗囚首无冠,茂元具汉官易其姓名书冠间,届日启军门,铙吹数部,枞树鼓、大钲,令诸番鱼鳞入。羌闻鼓钲,望见汉冠及朱杆彩旗,皆大喜。举足盘跳舞欢呼震天。茂元出汉冠冠诸羌。诸羌跪起,各互视其首。踊跃东西走,既而又跪捧其首以谢。”
1707123283
1707123284 (29)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1936,第142页。
1707123285
1707123286 (30)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1996,第4、 286—287页。
1707123287
1707123288 (31) 闻宥:《川西羌语的初步分析》,《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2卷,第58—90页。
1707123289
1707123290 (32) 北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川羌族资料选集》,第168页。“走马岭”之名在何卿的时代就已出现在文献上,因此“走马”不应是“佐玛”的误称。
1707123291
1707123292 (33) Harrell Stevan, “Introduction,” i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1707123293
1707123294 (34) Norma Diamond, “Defining the Miao,” i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p.100.
1707123295
1707123296
1707123297
1707123298
1707123299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1707119820]
1707123300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结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1707123301
1707123302 华夏,这个人口庞大、文化多元、历史久远的族群,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一个罕有的族群现象。不仅对于许多研究者而言,华夏是个难以理解的“民族”,对于现代许多自称或被称为中国人的华夏而言,究竟什么是中国人(或华夏)也经常是个困惑或有争论的问题。在本书中,我由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记忆——来诠释这种族群现象。我所阐释的也就是,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背景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以及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来凝聚、扩张,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非华夏,或成为二者间的模糊边缘。
1707123303
1707123304 这种华夏边缘的观点,与传统上华夏形成的一元或多元起源论观点有相当差别。从比较古典的黄河流域中心论来说,华夏似乎起源于“中原”核心,然后由此华夏民族或华夏文化向四方传播、扩散,终于造成广大地区有相同或相似血统、语言、文化的华夏民族。近数十年来,由于大陆各地域性考古文化的重大发现,华夏多元起源论抬头。于是,如今对于华夏形成的新解释便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开始,由于各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彼此互动,逐渐凝聚、形成广大地区有相似特征的夏商周三代文化。在本书中,我几乎完全没有提到文化的传播、接触与融合的问题。因此,最后我必须对此提出解释,并说明我对于华夏形成的一元传播论与多元融合论的看法。
1707123305
1707123306 无论是由一个中心扩散,或是多中心凝聚,这些对华夏形成的解释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学者似乎认为无论是文化传播、扩散还是凝聚,都发生在一限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也就是华夏在东亚大陆上的分布范围。第二,他们都强调“相似”文化特征的形成在华夏形成上的重要性。事实上,首先,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东亚、北亚与中亚各地区文化的传播、接触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地理界线。以商周时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化来说,这种青铜器文化与南西伯利亚某些考古文化间有密切的关系;有些学者还认为这种青铜器传统的部分因素源于中国北方。(1)如此,一元传播论者可以将此处当作一个中心,建立起此种青铜器文化的扩散网,来说明某一分布在华北与南西伯利亚的民族之由来。多元融合论者也可以将此当作一个中心,来说明这个分布在华北与南西伯利亚的民族,如何由许多文化中心人群交互融合而成。学者们没有这么做是因为现在,或是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这样一个“民族”存在,而非是考古资料不支持这种历史重建。因此,显然现实存在的中国边缘与历史上的中国边缘,都成为研究者意识上的边缘界线。这种边缘界线,常使他们忽略边缘内外的文化接触、传播与融合,以符合其华夏形成之说。
1707123307
1707123308 其次,关于各地“华夏文化”的相似性。毫无疑问,文化传播与地域性文化互动、融合,都造成广大地区文化间的相似性。但是,我不认为这种文化的相似性必然会形成一族群。事实上是,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整个东亚、北亚、中亚的各地域文化都有相似与相异的地方;客观说来,有些地域间相似点多些,有些地域间相异点多些。但是客观的文化相似与相异程度,并不是造成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的标准。造成族群认同的共同语言、文化,常是该人群中精英分子的主观想象或创造。它不一定符合或经常不符合语言学者、考古学者与民族学者的语言、文化分类系统。因此,在商周之际,事实上华北与南西伯利亚之间有足够的文化相似性,可以使华北的人群与南西伯利亚的人群结为更大范围的“华夏”;渭水中游与其他华北地区也有充分的文化相异性,使渭水中游人群视其他华北地区人群为异族,而单独形成一个小范围的“华夏”。因此,华夏边缘所在与地域文化的相似与相异并没有绝对的关联。
1707123309
1707123310 我并不完全否认文化传播、接触与融合所造成的“文化相似性”在华夏形成上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商周之际,逐渐被黄河、长江中下游各社会上层人群接受的共同文字书写系统,与由此传递的历史记忆,成为了凝聚华夏的文化共性基础。但是,这种客观的“文化相似性”以及由共同文字所传播的历史记忆,只是华夏主观选择共同“文化”与“历史”的客观基础。也就是说,在此客观基础上,华夏也可能主观选择更狭义的共同“文化”与“历史”来造成较小范围的华夏。无论如何,我们终需面对的问题是:华夏的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
1707123311
1707123312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1)特定环境中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是一群人设定族群边界以排除他人,或改变族群边界以容纳他人的基本背景;(2)这种族群边界的设定与改变,依赖的是共同历史记忆的建立与改变;(3)历史记忆的建立与改变,实际上是在资源竞争关系下,一族群与外在族群间以及该族群内部各次群体间,对于“历史”的争论与妥协的结果。
1707123313
1707123314 资源竞争与族群边缘的形成和变迁
1707123315
1707123316 在人类学族群研究中,许多学者都强调“族群”是人类在资源竞争中为了追求集体利益,并限定可分享资源的人群范围,进而产生的以主观认同凝聚的社会人群;这也就是所谓的“工具论者”观点。在华夏认同的形成、维持与变迁中,我们都可见到某种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的形成、维持与变迁背景。
1707123317
1707123318 公元前2000—前1000年间气候的干冷化,对当时华北地区人群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在黄河中下游农业人群中,普遍形成由统治贵族阶层剥削农人的社会,造成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关系(社会阶层化)。同时许多分散的群体兼并成较大的、权力集中的政治群体(政治集中化),以与其他政治群体争夺资源。另一方面,这种气候变迁又造成华北农业边缘地区人群的畜牧化以及因剧烈资源竞争而产生的武装化。在商周之际,由于适于农牧混合经济的环境南移,造成晋陕冀三省之北山岳地带激烈的人群资源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各周邦国贵族开始自称华夏。被排除在华夏之外的农牧混合经济人群,便在这一过程中全面地游牧化。
1707123319
1707123320 华夏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它的边缘仍往西、往南扩张;其主要背景仍是为争夺农业资源。到了汉代,华夏在亚洲的扩张已达到其农业经济、政治组织与社会文化所能存在的生态地理极限。从此,华夏边缘大致确立;华夏也从此努力维持其四方华夏边缘。在华夏边缘的扩张与维持中,华夏所宣称的领域主要是华夏政治力可及的农业区。在这些农业区中,早已存在着阶级剥削关系。因此在利益的抉择下,当地统治贵族也愿意成为华夏,以巩固,或至少能维持他们在当地资源分配体系上的优越地位,或能满足他们争夺更大范围资源的野心。吴越的华夏化,便是这样的例子。
[ 上一页 ]  [ :1.7071232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