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23718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707123719
1707123720
王道还:《史语所的体质人类学家:李济﹑史禄国﹑吴定良﹑杨希枚﹑余锦泉》,载王汎森、杜正盛等主编《新学术之路(上)》,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第164—170页。
1707123721
1707123722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载《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硏讨会论文集》,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第125—146页。
1707123723
1707123724
王明珂:《什么是民族:以羌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志与民族史研究上的关键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4年第65本第4分册,第989—1027页。
1707123725
1707123726
王明珂:《台湾地区近五十年来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载徐正光﹑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台北:民族学研究所,1999。
1707123727
1707123728
王明珂:《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新史学》1993年第4卷第2期,第95—120页。
1707123729
1707123730
王明珂:《西周夨国考》,《大陆杂志》1987年(第75卷)第2期,第1—16页。
1707123731
1707123732
王明珂:《周人的族源与华夏西部族群边界的形成》,《大陆杂志》1993年(第87卷)第2期,第1—20页。
1707123733
1707123734
王明珂:《华夏化的历程:太伯传说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载《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整合之研究》,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
1707123735
1707123736
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4年第65本第2分册,第375—434页。
1707123737
1707123738
王明珂:《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新史学》1994年第5卷第3期,第119—140页。
1707123739
1707123740
王明珂:《辽西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兼论华夏边缘的形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67本第1分册,第195—238页。
1707123741
1707123742
王仁湘:《崧泽文化初论——兼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相关问题》,《考古学集刊》1984年第4期,第278—306页。
1707123743
1707123744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3—17页。
1707123745
1707123746
王世庆:《台湾地区族谱与古文书之搜集与应用》,《中国民族学通讯》1983年第19期,第7—15页。
1707123747
1707123748
王天元(王元辉):《近西游副记》,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
1707123749
1707123750
王永光:《宝鸡县贾村原发现夨王簋盖等青铜器》,《文物》1984年第6期,第18—20页。
1707123751
1707123752
王玉哲:《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3期,第1—24页。
1707123753
1707123754
汪宇平:《清水河县台子梁的仰韶文化遗址》,《文物》1961年第9期,第13—14页。
1707123755
1707123756
魏坚:《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第57—81页。
1707123757
1707123758
魏正瑾:《南京浦口出土的一批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8期,第10—11、34页。
1707123759
1707123760
魏正瑾:《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与分期》,《考古》1983年第9期,第822—828页。
1707123761
1707123762
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第135—155页。
1707123763
1707123764
乌恩:《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第409—436页。
1707123765
1707123766
吴汝祚:《有关湖熟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1982年第1期,第38—40页。
1707123767
[
上一页 ]
[ :1.7071237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