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24518e+09
1707124518
1707124519 中国的皇帝和欧洲的贵族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觉得如果宫殿里头有好多外国来的艺术品、书籍等等的话,可以说明自己很有文化,并且很有权力。你们大概知道,为什么故宫里头到现在还会有这么多的艺术品。也可以说,北京的故宫可能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品收藏地。原来通过艺术品收藏,皇帝可以表示他和天的关系。那么一个巴伐利亚的公爵也想通过艺术品收藏来表示他和天的关系吗?不是,他没有这个观念。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说过,知识就是权力。所以为什么当时公爵对中国那么感兴趣呢?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的中国比欧洲在不少地方发达得多。所以如果他了解中国的文化,就表明他知道为什么中国会这么发达,他也可以用他得到的知识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本书说明,当时对巴伐利亚公爵最重要的是,要求从中国带来的东西不一定是瓷器或是图画、家具,甚至不是物质方面上的东西,他们更需要的是书籍。所以最晚从17世纪,慕尼黑的图书馆就开始收藏从中国来的书籍了。这说明那个时候肯定已经有能看懂汉字的学者。那中国明朝、清朝的皇帝他们需要外国的书吗?他们基本上不要。但是巴伐利亚的公爵还会送给他们拉丁文写的书。耶稣会士会把这些书翻译成中文,给皇帝看。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呢?他们希望得到欧洲的钟表,还希望得到欧洲的玻璃,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没有办法制造很好的钟表,他们在制作玻璃上也有困难。
1707124520
1707124521 附录 3.4
1707124522
1707124523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中文译名: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与克里斯托弗·马丁·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1733—1813)、歌德和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并称为魏玛古典主义四大奠基人。主要代表作有戏剧《强盗》(Die Räuber,1781)、《阴谋与爱情》(Kabale und Liebe,1784)、《华伦斯坦三部曲》(Wallenstein-Trilogie,1800),诗歌《欢乐颂》(An die Freude,1786)等。
1707124524
1707124525 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们要研究当时的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史的话,在1778年以前,老会遇到Indian一类的说法。中国来的文物怎么可能都有这么一个形容词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605年以前,欧洲人(也可能包括美国人在内,我不太清楚)根本不知道Cathay(契丹)和China不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而是一个国家。从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的13世纪开始,到1605年以前欧洲人觉得Cathay是中国的北方,China是中国的南方。到了1605年,由于耶稣会士到过这些地区,才把中国叫成China,把Cathay这个名字取消了,并且将地图中的相应名称做了修正。但今天艺术品收藏者还是保留了Cathay这个名字,因为习惯了,这个词在欧洲已经用了快100年。为什么到了1778年以后,人家不再用这三个形容词了,我不太清楚。所以,如果你们研究这方面的历史的话,你们一开始不要糊涂,不要一看到中国来的东西,因为有Indian这个形容词在前面,就怀疑这个不一定是中国的东西。这个Indian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1450/1451—1506)那里来的。那哥伦布为什么1492年开始航海呢?他为什么能够发现美洲呢?是因为他看了马可·波罗的书(《马可·波罗游记》早期的版本)以后,和许多其他的冒险者一样,想去找Cathay,德语说Kitan,为什么不止他一个人,还有很多比他早的人想去Cathay呢?因为马可·波罗在书里描述的那个Cathay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发达的国家。所以原来哥伦布并不想发现美洲,他想发现的是中国的北方。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以后,他觉得自己到了印度。印度,英文说India,形容词是Indian,所以是哥伦布的原因,欧洲人会把从中国来的东西说成是印度来的。
1707124526
1707124527
1707124528
1707124529
1707124530 3.7 《马可·波罗游记》抄本第123—124章节书影
1707124531
1707124532
1707124533
1707124534
1707124535 3.8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与中国:中国与巴伐利亚400年》书中插图——艺术楼内景
1707124536
1707124537 巴伐利亚公爵有一座艺术楼,德语里有一个专门的词Kunstgebäude,这个词现在的德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1550年他们在慕尼黑盖了一座艺术楼,那里面一共有6 000件国外来的东西,包括300件中国的艺术品。他们是这么说的,这个德语词很奇怪,他们在那里上演一种“智慧戏剧”(Weisheitstheater)。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没办法到中国旅游,所以他们开始进行一种眼睛的旅游——他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句式:我用我的眼睛旅游去。因为他们没办法去中国,如果他们到艺术楼去,他们好像能看到这样一种戏剧,有人给他们排戏,在排戏的过程中他们好像能学到好多知识。所以他们把艺术楼叫作一种有智慧的、或者说是智慧性的剧院。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是美丽的,是有异国情调的,是奇怪的;这里的“奇怪”是褒义,不是贬义。巴伐利亚公爵非常重视中国人。比方说1572年,当时的巴伐利亚公爵说,中国人有文化,他们是白种人,但是有一点点颜色。他这么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单从皮肤的颜色来看不少中国人比德国人还要白。我刚刚发现16世纪时公爵他们的图书馆一共有16 000本图书,大部分是从国外来的。他们说我们在那里收集了所有世界上有的知识,也包括葡萄牙商人到中国以后写的报告。巴伐利亚的贵族之所以要赞助耶稣会,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们这样做了之后,耶稣会士会向他们报告更多有关中国的事情。此外,巴伐利亚公爵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觉得天主教是唯一的真正的宗教,所以中国人也应该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巴伐利亚公爵不能去中国,中国皇帝不能来巴伐利亚,怎么办呢?那就由耶稣会传教士作为纽带,向明、清皇帝报告巴伐利亚公爵的想法,把中国皇帝的情况报告给巴伐利亚公爵。有些传教士的名字你们都熟悉,比如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有些人中文名字怎么说我不太清楚,你们也不一定听说过,但是我们可以这么说,巴伐利亚公爵能够跟最重要的传教士见面。他们之中有一个人——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他的法语名字是Trigault。他1616年去找当时的巴伐利亚公爵,告诉他Cathay和China是一个国家,都是中国。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巴伐利亚公爵听到这个消息会这么高兴。不过我想,对巴伐利亚公爵来讲,如果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的话,这就意味着中国更加重要了,中国更有权力、更有文化了,中国是个大国,等等。
1707124538
1707124539 附录 3.5
1707124540
1707124541 Nicolas Trigault(1577—1629)中文名:金尼阁。中文译名:尼古拉·特里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1594年11月9日入耶稣会,是第一位来华的法籍耶稣会士。1607年3月他完成了教会规定的学业后,被派赴远东传教,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启程,1610年抵达澳门,1611年初,他经由肇庆抵达南京,真正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生涯。1615年6月,金尼阁获得教皇诏谕,允许中国教士用本国文字举行宗教仪式,准许当地人士任神职,并可用中文翻译《圣经》。他极力维护利玛窦“补儒易佛”的传教方针,并整理《利玛窦札记》,编写《中国年鉴》4卷,翻译《中国五经》1卷。
1707124542
1707124543 我现在给你们看一看巴伐利亚公爵给中国皇帝写的信。这封信他写了不止一次,为什么呢?因为书信在路上会丢失。反正这封信中国皇帝肯定收到了。这封信我们现在还可以在慕尼黑的图书馆里找到。这里有拉丁文,有人把它翻译成德文。德文的翻译可能是18世纪出现的。原来公爵想赠送给万历皇帝一个柜子,这个柜子虽然送到中国来了,但是到了澳门以后便失踪了。那个柜子里头有什么东西呢?有信件、书籍,还有很多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当时公爵的妻子也给中国的皇后写了一封信,专门向她介绍圣母玛利亚(Blessed Virgin Mary)——耶稣(Jesus)的母亲。后来这个巴伐利亚公爵想送给万历皇帝的柜子被找到,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才被送到北京的朝廷,而那个时候万历皇帝早已经驾崩了,崇祯皇帝接受了巴伐利亚公爵寄给朝廷的东西。如果当时在巴伐利亚有一个贵族,他在宫殿里面会有中国式的房子,公爵的卧房中有来自中国的壁纸,其他人看到后会做什么样的联想?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美丽的女人,这个人大概是老师。如果一个贵族当时会有这么一个卧房的话,那别人知道,这个人一定很有权力,英文说power,这个人很成功。这是一个原因,到现在还是这样,为什么你们无论在德国、法国、奥地利去古老的宫殿,你们都会发现它里面肯定有中国式的房子。如果没有的话,可能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原来有,现在没有了。比方说,巴伐利亚的贵族于18世纪初在波恩和科隆之间的布吕尔(Brühl)建的城堡:奥古斯都堡与猎趣园(Schlösser Augustusburg und Falkenlust),整体环境由奥古斯都城堡建筑物与巴洛克式狩猎花园所组成,而室内装潢则完全是洛可可风格。虽然那里并不属于巴伐利亚,但巴伐利亚的贵族也会在德国境内其他的小国生活,所以那里到现在还保存有中国式的房子。如果你们看它的历史的话,原来在公园里面也有过一个Indian House, Indian House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式的房子——中国楼。
1707124544
1707124545 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只能给你们有选择地介绍这本书里重要的内容。左派,特别喜欢否定贵族、神父和牧师的批评者们,说这批人都很懒,什么知识都没有,只有权力,他们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但是如果你认真地研究历史的话,你会发现,有可能会这样,但并不一定都是这样。比方说我最近发现,1745年,巴伐利亚公爵请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到他的朝廷来,这个哲学家名叫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沃尔夫是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的弟子,而莱布尼茨本人我下次要给你们介绍。莱布尼茨给耶稣会士一共写了2 000多封书信,只有一部分有人看过。因为莱布尼茨几乎不用或很少用德语写信,他主要用拉丁语和法语写信,他的书信很难看懂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老提到中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并不太了解他用的是哪种拼音。所以2 000多封信,到现在我们能够看懂的只有400封,这些今天已经得到编辑出版的书信我下次想给你们介绍。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学生,所以他对中国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哲学的了解是比较深入的。1726年沃尔夫出版了一本书《论中国人的实践哲学》,拉丁语名字叫Oratio de Sinarum Philosophia Practica。这说明,最晚德语国家1726年便有了有关中国的书;也可能比这本书还早,就有人写过中国当时的情况、当时的历史,等等。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Oratio是说话,Sinarum是中国人,Philosophia是哲学,Practica是实用的。沃尔夫通过这本书,来介绍中国实用的或者说是实践哲学。他在这本书里面说什么呢?他认为,中国的皇帝代表了建立在自然力量(Naturae viribus)之上的实践哲学(Philosophia practica)。对于沃尔夫来讲,“自然力量”导致理性,以理性为基础设计出来一个实践哲学。另外,孔子是中国的弥赛亚,我估计当时的巴伐利亚公爵看到了这本书以后想,他应该每天和这么一个人谈中国的哲学,所以请他住在他的朝廷里。那时候在中国会有什么文人,对德国的哲学感兴趣,写一本书吗?不会。但是我们都知道,明朝、清朝的皇帝对欧洲的科学非常感兴趣,这是他们为什么会请这么多耶稣会的会士来帮助他们整理历法的原因之一。
1707124546
1707124547
1707124548
1707124549
1707124550 3.9 位于德国布吕尔的奥古斯都堡花园(左图)与猎趣园室内景(右图)
1707124551
1707124552 附录 3.6
1707124553
1707124554 Christian Wolff(1679—1754)中文译名: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德国18世纪哲学家、法学家、数学家,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言人,莱布尼茨的学生。1679年生于布累斯劳。1707年担任布勒大学数学及哲学教授,由于受到神学家们的攻击和告密,沃尔夫被驱逐,后被召回,担任柏林大学副校长。其著作涉及哲学、神学、心理学、植物学和物理学。他还把英国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莱布尼茨和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合理思想应用于阐述自己的哲学体系,即沃尔夫哲学。唯理论和数学的方法论是这一哲学的精髓所在。他的哲学体系是德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707124555
1707124556 沃尔夫的这本书里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图画。有一幅画,我本来也不相信是真实的,但在看了说明以后,觉得这幅图画也不一定那么可怕。画面上的人在卖什么东西呢?他卖老鼠。他卖老鼠干吗呢?这个说明太有意思了。它说,从唐朝起,就有人把这种特殊的老鼠送到朝廷去,因为有人要吃它们。特别是这些老鼠刚出生后,加一点蜂蜜生着吃,这样人的头发会长得多。《本草纲目》提到,吃了老鼠以后人能够更健康,这种动物的中文名字叫水鼠29,我没有听说过。
1707124557
1707124558
1707124559
1707124560
1707124561 3.10 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左图)及其著作《论中国人的实践哲学》书影(右图)
1707124562
1707124563 我还应该给你们看看翻成中文的公爵寄给万历的书。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把公爵寄给万历皇帝的一本书翻成中文后出版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中提到了玛利亚,有一个天使告诉她,你会生上帝的儿子。汤若望的中文很不错,但我估计会有中国的文人帮他看一看他的翻译,润色一下,因为他的中文程度不太可能和中国的文人完全一样。
1707124564
1707124565
1707124566
1707124567
[ 上一页 ]  [ :1.7071245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