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24663e+09
1707124663
1707124664 莱布尼茨的哲学跟我们今天提出的观点颇有些渊源。波恩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欧洲最好的汉学家之一的陶德文(Rolf Trauzettel,1930—)教授总是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帝在中国没有得到祭拜?这就是利玛窦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想拯救全人类的话,为什么不包括中国人在内呢?为什么他们要等好几千年,才能够听到《圣经》的福音?如果我们从莱布尼茨和利玛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可以这么回答:中国古典的哲学与历史著作中都有《圣经》的痕迹。如果我们从历史来看,这个回答肯定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卫礼贤的观点来看,不一定有问题,因为卫礼贤说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完全按照儒学生活,总在行善,那么他同一个好人、一个基督教徒一模一样。我也会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因为《论语》里有不少跟《新约》类似的地方。
1707124665
1707124666 从什么时候起欧洲人开始知道,中国历史比《圣经》的历史可能长一些呢?从1658年开始。因为这一年,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用拉丁文发表了重要的著作《中国上古史》(Sinicae Historiae Decas Prima)35。卫匡国采用中国的干支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计算出早在大洪水之前的公元前2952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伏羲大帝的统治。这本书出版后,有学者认为,它在欧洲思想史上产生了一种颠覆性的震动。如果中国历史记载是正确的话,亚当(Adam)以前已经有人存在,那么《圣经》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人应该看原文而不应该看翻译呢?德文“Sintflut”译成“大洪水”是有问题的。“Flut”是“洪水”的意思,“Sint”和英文“sin”一样,是“罪”的意思。发生大洪水是因为人有罪,所以大洪水有宗教和原罪的背景。
1707124667
1707124668
1707124669
1707124670
1707124671 4.3 卫匡国《中国上古史》书影
1707124672
1707124673 因为莱布尼茨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好多的人给他来信求教。他把自己看作中国或中国问题咨询处,有什么问题的话应该去找他,他能够予以解答。莱布尼茨似乎也希望了解中国的技术和手工业,他觉得当时中国的技术比西方的发达,另外他还希望通过中国技术,改善欧洲人的生活。非常有意思的是,耶稣会有关中国的报告不一定能够全部出版,因为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合时宜,所以在梵蒂冈的耶稣会档案馆里还有不少从未发表过的书信和著作。有学者曾告诉我,当时有不少传教士喜欢每天记录在中国的见闻,这些今天在档案馆中依然可以查到。我们如果能看到这些见闻的话,就能多了解当时的历史。另外,从今天来看,传教士所记录的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进步的。你们可能会想到,最晚从1880年代兴起的批判历史学认为,历史学家都是从男性、从国家和皇帝的角度来看历史,根本不是从女性和百姓的视角来看。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现在很多法国历史学家都开始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来看历史了。实际上,传教士到了中国以后好像早已经这样做了,只是如果要看他们给我们留下来的资料的话,我们应该掌握好多种欧洲乃至亚洲的语言。
1707124674
1707124675
1707124676
1707124677
1707124678 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 [:1707124137]
1707124679 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 五 歌德与中国
1707124680
1707124681 2011年10月19日
1707124682
1707124683 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的是歌德的《西东合集》(West-Östlicher Diwan,1819/1827)。我想先谈一下理论的问题。萨义德是来自阿拉伯世界且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几年以前去世了,但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一般来说,人们都知道他写过一本叫《东方主义》(Orientalism)36的书,但他的其他著作知名度不是很高,如他写过一本专门讨论英国小说背景的书,想说明英国殖民主义和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萨义德在德国的影响非常小,但在美国和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却很大。为什么萨义德在德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呢?因为德国人,也包括我在内,觉得他所说的并没有什么道理,特别是《东方主义》这本书中的观点。但同时应该承认,后来他的思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会重视他后期的部分思想。《东方主义》这本书的问题在哪里呢?它谈的都是文学和艺术,基本上没有涉及汉学的问题。我在1980年代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全新的思想,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大家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如果我们研究“他者”、异国的小说家和诗人等等主题的话,我们也可以借用萨义德的理论,来了解19世纪不少欧洲人到国外,去了所谓的“东方”以后,受到了那里怎样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用萨义德的思想来了解为什么19世纪的作家、音乐家和画家是如此反映东方的。但是萨义德的很多说法既有点过分同时也太绝对,因为《东方主义》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所有的西方东方学学者、东方学学家都是有罪的,因为他们把文学、文艺,特别是18、19世纪的文学与文艺跟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联系起来。所以无论是谁写中国,肯定不只是写中国,也附带一些帝国主义的色彩。由于萨义德在东方学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写汉学或者是写汉学家翻译的问题,常常会从萨义德理论出发,认为所有的译者都是帝国主义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还应该继续翻译吗?我已经翻译了大概50本书,如此说来我翻译的时候所做的都是帝国主义的行径。如果你们想看美国汉学家的书,你们应该注意他们的对象是谁,如果他们用萨义德理论的话,他们的对象肯定是欧洲而不是美国,在美国你没有办法批判美国。所以美国汉学家们批判的是欧洲、男人和白种人,而不是美国,不是女人、黑人或中国人。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政治不正确”(Political uncorrectness)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欧洲和美国之间产生了一种文化斗争。另外,从德国来看,美国在进行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如果你不像美国人一样思考问题的话,你没有办法在美国发表自己的观点,出版自己的书。
1707124684
1707124685 附录 5.1
1707124686
1707124687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中文译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德国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之一,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歌德于1749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1765年起在莱比锡、斯特拉斯堡等地学习法学,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歌德一生创作浩繁,他的各种诗歌、小说、戏剧、翻译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著作,总计有140多卷。其代表作有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1774)、《浮士德》(Faust,1808/1832)、《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1795/1796)、《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1821/1829)、自传《诗与真》(Aus meinem Leben:Dichtung und Wahrheit,1811—1833)等。德国安东及卡特琳娜·基彭贝格基金会(Anton und Katharina Kippenberg Stiftung)在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建有一座歌德博物馆(Goethe-Museum),收藏了歌德的手稿、作品集、肖像等大量珍贵文献和实物。
1707124688
1707124689
1707124690
1707124691
1707124692 5.1 位于德国魏玛剧院广场的歌德与席勒纪念雕像(左图)及歌德《西东合集》德文首版(1819年)封面页书影(右图)
1707124693
1707124694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基本上没有触及汉学,但受其影响的学者把他的理论付诸汉学研究。《东方主义》这本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的问题,即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吗?这不只是一个理解中国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人是否能理解别人的问题,这是个哲学的问题。在德国,阐释学(英文:hermeneutics,德文:Hermeneutik)是非常发达的,无论是在文学、神学,还是在宗教方面,阐释学的影响无处不在。我认为,如果我们碰到有关如何了解“他者”的问题的话,我们要从阐释学的角度,而不会从萨义德的角度来思考。受到萨义德思想影响的学者将他的思想带入汉学之中,将他的理论变为武器。例如,深圳大学有一个年轻学者王辉(1971—)专门研究苏格兰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理雅各于19世纪末将大部分中国的经典都翻译成了英文,并加上了很多注释。虽然他的翻译从语言来看已经有一点过时了,但因为他非常认真,并且著作等身,所以至今还有很多汉学家采用他的翻译和注释。理雅各的译本也不断地被印刷出版,近年来在中国内地好像也重印了他的译本。37我上面提到的王辉最近出版了一本研究理雅各的专著——《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经典翻译:理雅各及其两个版本的〈中庸〉译本》(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 a Colonial Context:James Legge and His Two Versions of the Zhongyong)38,他不仅完全否定理雅各的贡献,同时也将他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联系了起来。我为什么总反对萨义德的思想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萨义德完全没有考虑到当时所谓帝国主义之间的差异。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这些国家都有殖民地,但它们之间显然是有差别的。虽然德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开始得很早,但除了在“一战”以前,德国没有什么殖民地。可依然总是有人把德国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联系起来。历史是比较复杂的,人们往往不愿全面地思考历史。我想给大家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德国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Ⅱ.,1859—1941)曾说过一句他不应该说的话,他派士兵去中国镇压义和团起义之前对他们说,你们到了中国之后,无论碰到谁一律格杀勿论。中国人很喜欢以此说辞来作为罪证,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当时德国有很多人对皇帝的这一说法是持反对态度的,而一个威廉二世怎么能够代表全体德国人和德意志民族呢?
1707124695
1707124696
1707124697
1707124698
1707124699 5.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理雅各编译的《中国经典》5卷本(左图)及王辉著《殖民语境下的中国经典翻译:理雅各及其两个版本的〈中庸〉译本》(右图)书影
1707124700
1707124701 萨义德也感觉到了有一些人在利用他的思想来歪曲事实。所以他说,我们后来人还太年轻,我们不应该承担帝国主义的过去,但我们应该坐下来一起研究过去。比方说,我们德国汉学家和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应该一起来谈一谈德国在青岛的情况这样的话题。现在已经有一批人这样做了。柏林自由大学的女教授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1948—),她和她的学生、同事每年都要在青岛或柏林见面,并已经出了不少水平非常高的书,他们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们的书都是从冷静客观的角度写的,所以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中国人和德国人能够用冷静的方式来解释历史都是值得称道的。
1707124702
1707124703 附录 5.2
1707124704
1707124705 Mechthild Leutner(1948—)中文名:罗梅君。
1707124706
1707124707 中文译名:梅希蒂尔德·洛伊特纳。德国汉学家。毕业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获汉学博士学位。曾于20世纪70至80年代在北京大学学习。1978年起就职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中国当代政治、社会与文化。2004年起被聘为汉学系教授,同时兼任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罗梅君的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社会史、妇女史、中德关系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汉学史。她还是《北大史学》《中国研究》等多本杂志的编委会成员,“柏林中国研究”丛书(Berliner China-Studien)的主编。其代表著作有《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19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Geburt, Heirat und Tod in Peking:Volkskultur und Elitekultur vom 19.Jahrhundert bis zur Gegenwart,1989)、《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Geschichtsschreibung zwischen Politik und Wissenschaft:Zur Herausbildung der chinesischen marxistischen Geschichtswissenschaft in den 30er und 40er Jahren,1982)等。
1707124708
1707124709 《东方主义》完全否定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的歌剧。好像萨义德发现自己30岁以前对莫扎特的了解是有问题的,因为莫扎特在不少歌剧中用化妆的方式来表现他对所谓“东方”的了解,东方主义味道很浓。歌德写的《西东合集》中充满了夜莺、玫瑰、女人、酒、歌等意象,所以萨义德应该会说歌德的诗集里东方主义的味道太浓;但相反,他却认为歌德在描写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的时候,是非常开放的,他想真正了解所谓的“东方”的过去、文化、艺术等等,所以他没有立足于欧洲式的教条和民族主义。歌德的这部诗集说明,欧洲可以和所谓的东方对话,从而真正地了解东方。歌德学过一些汉字,他听说在德国专门有两个中国人给普鲁士王国的王子讲中文,于是邀请这两个中国人定期来他家里做客。歌德也学过阿拉伯语,我不敢说他学了多少,但是他曾把自己喜欢的阿拉伯语诗歌抄录下来。歌德一生对东方的语言都很感兴趣,他读过翻译成德文、拉丁文、法文和英文的中国文学作品。
1707124710
1707124711 附录 5.3
1707124712
[ 上一页 ]  [ :1.7071246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