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43306
1707143307
听音乐的人有吉有凶。音乐不可以随便演奏。
1707143308
1707143309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1707143310
1707143311
太史公说:上古时代圣明帝王中创作音乐的,不是要使内心欢愉使自己快乐,心意畅快放纵欲望,而是想要用音乐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正统的教化都从音乐开始,音乐正统,听音乐的人行为就正派。因此音乐是用来振动和激荡血脉,沟通和交流精神并调和与端正人心的。所以宫声振动脾脏并调和端正圣心,商声振动肺脏并调和端正道义,角声振动肝脏并调和端正仁德,徵声振动心脏并调和端正礼节,羽声振动肾脏并调和端正智慧。因此音乐是用来对内辅助端正心意,对外区别尊卑贵贱的;对上可以事奉宗庙鬼神,对下可以感化黎民百姓。琴身的长度为八尺一寸,是正规的尺寸。弦粗大的是宫声,居于琴的中央,象征着君主。商弦张设在右旁附近,其余的弦按大小次序排列,不超越各自的次序,那么君臣的位置就都端正了。所以听宫调的音乐,使人感到温和舒畅,胸襟广大;听商调的音乐,使人变得端庄正直,喜好道义;听角调的音乐,使人学会怜悯和慈爱他人;听徵调的音乐,使人愿意行善并喜欢施舍;听羽调的音乐,使人形貌整齐并崇尚礼节。礼仪从外部影响人们,音乐从内心产生影响。因此君子不能片刻离开礼仪,片刻离开礼仪,那么强暴傲慢的行为就完全暴露在外了;不能片刻离开音乐,离开音乐片刻,那么奸诈邪僻的行为就完全侵蚀内心了。所以乐曲和音律,君子用来培养道义。古时候,天子和诸侯听钟磬之音不曾离开庭院,卿大夫听琴瑟之音不曾离开堂前,用这种方式形成符合道义的行为习惯而防止放纵逸乐。放纵逸乐产生于缺乏礼仪的前提下,所以圣王让人们的耳朵聆听《雅》《颂》的音乐,眼睛观看威严的礼仪,双脚走路表现出恭敬的姿态,嘴里讲着仁义的道理。因此君子整天讲话,邪僻也就不能趁虚而入。
1707143312
1707143313
1707143314
1707143315
1707143317
史记(精注全译)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1707143318
1707143319
杨慎:“太史公之为《律书》,其始不言律而言兵,不言兵之用,而言兵之偃,及言兵之偃,而于汉文帝尤加详写,可谓知制律之时而达制律之意也。”陈仁锡:“大哉,王言!虽三代誓诰,无以过此。”
1707143320
1707143321
《律书》分三部分:律与兵,以及星历的关系,以及律数自身的学问。《律书》说,律“与兵械尤所重”。兵械,指军事器械,它与律的关系在今本《考工记》中还有一些体现,若只注重“望气知吉凶,闻声效胜负”,那是买椟还珠了。与星历的关系只讲了与八方、十二月、十二支、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至于数量关系的变化就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包括的了。
1707143322
1707143323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古代音律中的十二律分为“六律”和“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1707143324
1707143325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1707143326
1707143327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1707143328
1707143329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校:同“较”,较量。】,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螫:毒虫或毒蛇咬伤,引申为加害。】加,情性之理也。
1707143330
1707143331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1707143332
1707143333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暗于大较:大事煳涂。大较,大法。】,不权轻重,猥云【猥云:唠唠叨叨地说。猥,絮烦的样子。】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遂执不移:终于陷于不可挽回的地步。】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1707143334
1707143335
帝王管理各种事务,创立各项法规,使万物各有节度,朝一定的方向发展,一切都受六律的控制,六律是所有事物的根本。
1707143336
1707143337
六律对于战争尤其重要,所以说“观察敌人的动向就能知道吉凶,闻听对方的声音就能效验胜负”,历代帝王都不会改变这一法则。
1707143338
1707143339
周武王讨伐纣王,吹响律管聆听回声,从早春一直推算到深冬,肃杀之气相并而出,而武王的军声与宫声相合。同声的事物相互依从,这是万物的自然规律,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1707143340
1707143341
战争,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横暴戾,平定混乱之世的,铲除艰难险阻,拯救危亡局面的工具。连口含利齿头生尖角的野兽在受到侵犯时都知道反抗,更何况是怀有喜怒哀乐之情的人呢?欣喜就会产生爱心,愤怒就会施加暴力,这是人性情感中的自然道理。
1707143342
1707143343
从前黄帝发动了涿鹿之战,取代了五行属火的炎帝;颛顼布阵对抗共工,平定了五行属水的祸害;成汤发动了南巢之攻伐,平息了夏朝的混乱。兴盛与荒废相交替,胜利的人执掌政事,权力是上天授予的。
1707143344
1707143345
从此以后,崇尚刑名的人相继出现,晋国任用咎犯,齐国任用王子成父,吴国任用孙武,他们都申明军中规范,奖赏和惩罚一定让众人信服,终于成为诸侯的霸主,兼并列国的土地,即使赶不上夏、商、周三代由天子发布诰命给予的封赏,却也使自身得到荣宠,国君受人尊奉,在当时就名声显扬,能说不是荣耀吗?难道与那些庸俗儒生不能识大体,不能权衡利弊,妄言道德教化,反对动用武力,从大的方面说会让君主受辱国土失守,从小的方面说则会使国家遭受侵犯而被削弱,还要固执到底的做法相等同吗!所以家庭不能够废掉教导子孙的鞭笞,国家不能够放弃管制人民的刑罚,天下不能够偃息用来平定暴乱的诛伐,只不过是在动用武力的时候有巧妙和笨拙的区别,执行的时候有顺利和坎坷的不同罢了。
1707143346
1707143347
1707143348
1707143349
1707143350
律度量衡图,选自《钦定书经图说》。
1707143351
1707143352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四马:即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宿军:驻扎重兵。】无用之地【无用之地:指边疆地区。】,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祸【祸:招祸,惹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1707143353
1707143354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畔:通“叛”。】;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1707143355
[
上一页 ]
[ :1.7071433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