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49882e+09
1707149882 秦国并不是一个不会生事的国家,韩国灭亡以后一定会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就一定会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就一定不会攻打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假如翻越太行山,渡过漳河,途径韩国的上党去攻打强大的赵国,就是重复阏与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那么做的。假如取道河内,背对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和赵军在邯郸的郊外作战,就是重复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也不敢这样做。攻打楚国,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阸要塞,要走的路非常远,所攻之处也很难,秦国也不会那样做。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秦军的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的郊外作战,秦国也不敢。因此说秦国一定不会攻打楚国和赵国,也不会攻打卫国和齐国。
1707149883
1707149884 吕祖谦:“信陵君之谏,世家不载其从违,亦不书与秦同伐韩取故地,必以其言而止也。信陵之言,深切综练,识天下之大势。使魏能用其计,纠率楚赵竭力助韩,则韩不至失上党,赵不至败长平,六国不至为秦所吞矣。”
1707149885
1707149886 韩国灭亡以后,秦国出兵之时,除了魏国就没有可以攻打的对象了。秦国本来就拥有怀邑、茅地、邢丘,修筑垝津城池逼近河内,河内的共城、汲邑一定会很危险;秦国拥有郑国的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的水淹灌大梁,大梁就一定会灭亡。大王的使臣出使秦朝错误地毁谤安陵氏,秦国很早就想诛杀他了。秦国的叶阳、昆阳和魏国的舞阳相邻,听任使臣说安陵氏的坏话,听任安陵氏被灭掉,秦军就会绕过舞阳的北面,从东面逼近许国的故地,这样南方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这对魏国来说难道没有危害吗?
1707149887
1707149888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1707149889
1707149890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秦桡【桡:同“挠”,使弯曲,喻使人屈服。】之以讲,识亡不听,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之质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又:《战国纵横家书》作“无”。】与强秦邻之祸也。
1707149891
1707149892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天时:《战国策》与《战国纵横家书》皆作“大时”,就是大好时机的意思。】已。通韩上党于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向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1707149893
1707149894 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不忧虑秦国,不爱惜南方那就错了。从前,秦国地处河西,当时魏国的都城安邑距离大梁有千里之遥,有黄河和高山阻挡,有周和韩将它隔开。自从林乡一战直到如今,秦国七次攻打魏国,五次进入囿中,边境的城邑全部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焚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捕猎尽,而国都接着便遭围困。秦军又长驱直入至大梁以北,东边一直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一直打到平监。被秦国侵占的,包括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共有大县数十个,名都几百座。秦国在河西,魏国的都城距离大梁有一千里,然而祸患就已经这样了,更何况让秦国灭亡了韩国,拥有郑国的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挡它,没有周和韩隔断它,距离大梁仅有一百里,祸患一定会由此开始。
1707149895
1707149896 从前,诸侯间的合纵没有成功,是因为楚国和魏国对合纵表示怀疑,而韩国又不敢加入盟约。如今韩国遭受战乱的祸患已经有三年了,秦国强迫韩国屈服与它讲和,韩国知道自己要灭亡因而不肯服从秦国,送人质前往赵国,请求为天下诸侯率先进军和秦国进行死战。楚国、赵国一定会集结军队,他们都清楚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除非将天下的各个诸侯国全部灭亡,令海内的人民都臣服于自己,否则必定不会罢休。正因为这样,我愿意辅助大夫用合纵的方法抗秦,大王应该尽快接受与楚国和赵国缔结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全韩国,然后再索取从前的土地,韩国一定会归还。这样,士兵和百姓可以不受劳苦就收回从前的土地,其功利要大过和秦国一起去攻打韩国,而且没有和强秦相邻的灾祸。
1707149897
1707149898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对天下都是有利的,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大好时机。开通共城、甯邑的道路连通韩国的上党,让这条路经过安成,商贾进入必须缴纳赋税,这就相当于魏国又让韩国把上党给我们做了重要的抵押。一旦有了这些税收,就足够令国家富足。韩国就一定会感激魏国、爱戴魏国、敬重魏国、畏惧魏国,韩国就一定不敢反抗魏国,这样韩国就相当于魏国的一个县。魏国得到韩国作为自己的县,卫、大梁、河外就一定会安定。如今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安陵就一定会危险,楚国、赵国被攻破以后,卫国和齐国都非常畏惧,天下的诸侯都会向西奔赴秦国前去朝见,而称臣的日子也不会有多久了。
1707149899
1707149900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1707149901
1707149902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蒙骜:秦国名将,蒙恬的祖父。】。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曰:“公孙喜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1707149903
1707149904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1707149905
1707149906 三十四年,安厘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愍王。信陵君无忌卒。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十五年,景愍王卒,子王假立。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
1707149907
1707149908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1707149909
1707149910 安厘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抢夺了将军晋鄙的军队前去救援赵国,赵国得以保全。无忌因此留在赵国。二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
1707149911
1707149912 安厘王三十年(前247年),无忌返回魏国,率领五国军队攻打秦国,在河外打败了秦军,赶走了秦国的将领蒙骜。魏国的太子增在秦国当人质,秦王大怒,想要囚禁魏太子增。有人替太子增向秦王进言说:“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过‘请用魏军快速地去攻打秦国,秦王大怒,一定会囚禁太子增。魏王也会因此发怒,攻击秦国,秦国就一定会伤害太子增’。如今大王囚禁太子增,正中了公孙喜的计谋。因此不如厚待太子增而与魏国联合,以使齐国、韩国猜疑魏国。”秦王于是没有囚禁太子增。
1707149913
1707149914 安厘王三十一年(前246年),秦王政刚刚即位。
1707149915
1707149916 安厘王三十四年(前243年),安厘王去世,太子增继立,就是景愍王。同年,信陵君无忌去世。景愍王元年(前242年),秦军拔取魏国二十座城,将其作为秦国的东郡。二年(前241年),秦军拔取魏国的朝歌。同年,卫国迁都到野王。三年(前240年),秦军拔取魏国的汲邑。五年(前238年),秦军拔取魏国的垣地、蒲阳、衍邑。十五年(前228年),景愍王去世,他的儿子魏王假继立。魏王假元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结果被秦王发觉。
1707149917
1707149918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军用大水淹灌大梁城,俘虏魏王假,于是灭亡了魏国,将其变成秦国的郡县。
1707149919
1707149920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河沟:即鸿沟,魏国所修运河。】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1707149921
1707149922 太史公说:我曾到过大梁的旧城址,那里的人说:“秦军攻破大梁,引来鸿沟的水淹灌大梁,三个月以后城被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秦军灭了魏国。”议论的人都说魏国是因为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逐渐削弱以致灭亡,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天意正是要让秦国平定海内,它的功业没有达成,魏国虽然得到像伊尹一样的贤臣的辅佐,又有什么用呢?
1707149923
1707149924
1707149925
1707149926
1707149927 史记(精注全译) [:1707137703]
1707149928 史记(精注全译)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1707149929
1707149930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jué,从封姓为韩氏。
1707149931
[ 上一页 ]  [ :1.7071498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