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53388
又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輷輷:众多车辆行走的声音。】殷殷【殷殷:众多、盛大的样子。】,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憷王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祠春秋:指春秋两季贡奉,以助祭祀。】,臣窃为大王耻之。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句践、武王远矣,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孰察之。《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牦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效:指上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1707153389
1707153390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1707153391
1707153392
苏秦又去游说魏襄王,说:“大王的国土,南有鸿沟、陈地、汝南、许地、郾地、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河、颍河、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作为边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领土纵横千里。这些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是乡间的住房都十分密集,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放牧牲畜了。人口稠密,车马众多,夜以继日地川流不息,轰轰隆隆的声音,听起来像有三军人马行军的声势。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力并不比楚国差。然而那些主张连衡的人却引诱您与如同虎狼一样凶恶的秦国邦交,一起侵扰整个天下,一旦魏国遭受秦国的危害,他们谁也不会顾及您的灾祸。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内部胁迫自己的君主,所有的罪恶中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明主。现在您却甘心向西侍奉秦国,以秦国在东方属国自称,为秦国建造离宫,接受秦国的分封,采用秦国的冠服式样等礼仪制度,在春秋和季节都给秦国纳贡助祭,我私下替您感到羞耻。我听说越王句践仅用三千疲惫的士兵与吴国作战,在干遂活捉了吴王夫差;周武王只用了三千兵士,三百辆革车,在牧野之战中制服了商纣王。难道他们依仗的是兵多将广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发挥出自身的威力。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有勇士二十万,裹着青色头巾区别于众的士兵二十万,能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二十万,勤杂兵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这样的实力远远地超过了越王句践和周武王,可是,如今您却听从群臣的建议,打算向秦国臣服。如果向秦国臣服,势必要割让土地以表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还没有动用军队,国家却已经蒙受损失了。凡是群臣中主张臣服秦国的,都是奸妄之人,而不是忠臣。他们作为君主的臣子,却想着割让国家的土地,来讨好外国,偷取眼前的功效而没有顾及后果,损坏国家的利益而成就私人的利益,对外依仗强秦的势力,而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达到把土地割让出去的目的,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种情况。《周书》上说:‘铲除草木要在它刚长出微弱的嫩枝时,如果不及时加以斩除,等到枝叶蔓延时应该怎么办呢?在枝叶细小的时候不及时砍掉它,等到长得粗壮了,就必须用斧头砍了。’不把前面的事考虑成熟,事后将会招来严重的后果,那时对它该怎么办呢?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使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统一意志,就一定不会再遭受强秦侵害的祸患了。所以敝国的赵王派我来向您上呈这个不成熟的策略,奏上贤明的约定,究竟该怎么办,全赖大王的指示号召大家了。”
1707153393
1707153394
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高明的指教。如今您奉赵王的使命来使我受到教诲,我将恭敬地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1707153395
1707153396
因东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斗鸡走狗,六博【六博:一种棋类游戏。】蹋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狼顾:狼经常回头看,怕遭到袭击。比喻做事有所顾虑。】,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hè【恫疑虚猲:因疑惧虚张声势,恐吓威胁。】,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1707153397
1707153398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余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1707153399
1707153400
接着,苏秦乘便又东去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面有泰山,东面有琅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可以说齐国是四面都有险地要塞的国家。齐国的领土纵横有两千多里,军队好几十万人,粮食堆积得如同高大的山丘。三军的精锐士兵和驻守在五大城池的精兵,进攻时如同锋利的刀刃和良弓的箭矢那样勇勐迅急,战斗时如同雷霆震怒一样勐烈,撤退时如同风雨一样迅捷。自有战事以来,从未徵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横渡清河、涉过渤海去徵调兵卒。只是临菑就有七万户居民,我私下估计,每户的男子不少于三个,三七二十一万,用不着徵调远处县邑的兵源,单是临菑的兵卒就有二十一万了。临菑不但富有而且殷实,这里的居民没有不会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塞狗,以及下棋踢球的。临菑的街道非常热闹,车子多得使车轴互相撞击,人多得肩膀挨着肩膀,把衣襟连接起来,就可以围成帷幔,举起衣袖,就可以连接成为一块大幕布,大家挥洒出的汗水,如同下雨一样,家家殷实富足,人人志向高远、意气飞扬。凭借大王的英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相比。如今您却要西去向秦国臣服,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耻。况且韩国和魏国之所以非常惧怕秦国,是因为它们和秦国的边界互相连接,假如双方派出军队交战,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局势。如果韩国和魏国打败了秦国,那么它们自己的兵力就要损失一半,这样就无法守住四方的边境;如果它们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国家接着就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韩国和魏国非常看重与秦国之间的战事,不敢轻易与秦国开战,而愿意向秦国称臣。至于秦国攻打齐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秦国的背后连接的是韩国和魏国的土地,要穿过卫国阳晋的要道,跨越齐国亢父的险塞,战车不能并驶,战马不能并行,只要用一百人守在险要之处,就能使一千人不能通过,秦国的军队即使想要深入地侵犯,总是像狼一样时常回顾,顾虑重重,担心韩国和魏国在背后暗算它。所以它疑虑很重,只是虚张声势,恐吓威胁,骄横矜夸却不敢再向前进,那么秦国不能加害齐国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了。不深刻地估计到秦国根本无法对齐国采取任何措施的实情,却想要西去向它臣服,这是群臣们谋略上的错误。现在,齐国既没有向秦国屈服的丑名,又有使国家强大的实力,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我的意见,以便决定计策。”
1707153401
1707153402
齐王说:“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的国家地方偏僻遥远、紧靠大海,并且地处东方,已经没有道路了,从来没有听到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的指示来指教我,我将郑重地率领齐国听从您的安排。”
1707153403
1707153404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xún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章台:秦宫殿名,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这里代指秦国。】之下矣。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也,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蚤孰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橐驼:骆驼。】良马必实外厩。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仇也。衡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二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1707153405
1707153406
于是,苏秦又前往西南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楚国的西面有黔中、巫郡,东面有夏州、海阳,南面有洞庭、苍梧,北面有陉塞、郇阳,领土纵横五千多里,军队有上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储备足够供给十年。这是创建霸王之业的资本啊。凭借楚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相比。如今您却打算向西边的秦国称臣,那么,天下各诸侯国就没有谁不向西面拜倒在秦国的章台宫下了。最令秦国感到害怕的莫过于楚国了,楚国强大,则秦国就会衰弱;秦国强大,则楚国就会衰弱。根据这种情势判断,秦楚两国不能同时并立。所以,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与东方各国合纵相亲,使秦国孤立。如果大王不采纳合纵策略,秦国必定会出动两支军队,一支军队从武关出击,一支军队直下黔中,那么楚国的鄢郢地位就动摇了。我听说处理问题应该在未发生动乱之前,就把它治理好,在祸患没有降临之前,极早地采取行动。如果在大祸临头之后再去寻找对策,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能尽早仔细打算。大王果真能采纳我的建议,我能让山东各国一年四季向您进贡,接受您英明的领导,把国家和宗庙都委托给您,请您保护,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从大王的指挥。大王若真的采纳我这不成熟的意见,那么,韩、魏、齐、燕、赵、卫等国的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女子一定会充满您的后宫。燕国、代地的骆驼、良马一定会填满您的马厩。所以,如果合纵成功了,楚国就能成就霸业;如果连衡成功了,秦国就能称帝。如今您要放弃能够称霸的事业,承受臣服别人的屈辱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的这种做法不可取。秦国,是如同虎狼般凶狠的国家,抱着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天下所有诸侯国共同的敌人。凡主张连衡的人都想割让各诸侯国的土地去事奉秦国,这样做就是在供养仇人和敬奉仇敌。作为国君的臣子,却要割让自己国君的土地,用来同虎狼一般的强秦搞好关系,使秦国侵扰天下,而自己的国家最终也会遭受秦国的侵害,他们是不会顾及这些灾祸的。对外凭借强秦的威势,用来在国内威胁自己的君主,索取土地割让给秦国,最大逆不道的罪过也不会比这更严重。所以,如果合纵成功,各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事奉楚国;如果连衡成功,楚国就要割让土地事奉秦国,这两种策略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这二者,大王究竟要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呢?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这不成熟的意见,奉上详明的约定,全仰仗大王晓喻众人了。”
1707153407
1707153408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悬旌:指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而无所终薄【终薄:着落之处。】。今主君【主君:指赵王。】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1707153409
1707153410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1707153411
1707153412
楚王说:“我们楚国在西边与秦国接壤,秦国有夺取巴蜀、并吞汉中的野心。秦国,是个如同虎狼一般凶狠的国家,不可以与它亲近。韩国、魏国经常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可以与它们进行深入地商议,如果与它们深入地商议,恐怕有叛逆的人把消息泄露给秦国,导致计划还没有施行,而国家已经处于危难之中了。我自己估计,单靠楚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他们又不值得信赖。我躺在床上睡不好觉,吃东西也没有好胃口,心神恍惚不定,好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子,没有个着落的地方。现在赵王打算团结天下,拉拢诸侯,保存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我愿意恭敬地献出整个国家,听从您的安排。”
1707153413
1707153414
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并且集中了力量。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兼任六国的相国。
1707153415
1707153416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疑:同“拟”,比拟。】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郊劳: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委蛇:以面掩地前进,如同蛇行。】蒲服【蒲服:同“匍匐”。】,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1707153417
1707153418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从约:合纵之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1707153419
1707153420
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在回去的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以及各诸侯派来护送的众多使者,气派比得上国王出行。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赶快找人为他清除将要通行的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进行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睛不敢抬头正视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侍候他吃饭。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子说:“你以前对我是那样傲慢,为什么现在却对我这么恭敬呢?”他的嫂子以面掩地匍匐前进,向他请罪说:“那是因为季子现在地位显贵,有很多钱财。”苏秦颇有感慨,叹息地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人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亲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雒阳城边有二顷良田,我现在还能够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于是他就把千金赏赐给了同族的亲人和朋友。当初,苏秦打算去燕国,曾从别人那里借来一百钱当作路费,现在他富贵了,就拿出一百金偿还给那个借钱给他的人。并且报答了从前所有曾有恩于他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一人没有得到报偿,于是这个人上前主动申明。苏秦说:“我并非忘记了你。当初你和我一起到燕国去,在易水边上,你好几次想要离开我,那时我的处境非常困窘,所以我深深地怨恨你,所以把你放在了最后,现在你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1707153421
1707153422
苏秦已经约定六国合纵相亲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做了武安君,于是,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给秦国。从此以后秦国再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持续时间长达十五年。
1707153423
1707153424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1707153425
1707153426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1707153427
1707153428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乌喙:一种草药,又名乌头、附子,直接食用会导致心脏麻痹,呼吸急促,甚至死亡。】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仇而得石交【石交:如磐石般坚固的情谊。】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1707153429
1707153430
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魏两国,与这两国联合起来攻打赵国,想要破坏合纵盟约。齐、魏两国攻打赵国,赵王就谴责苏秦。苏秦非常恐惧,请求出使燕国,说一定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随即瓦解了。
1707153431
1707153432
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为妻。这一年,燕文侯去世了,太子继位为王,称为燕易王。易王即位不久,齐宣王趁着燕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燕国,一连夺取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到燕国来,先王曾资助您去拜见赵王,因而才能够约定六国合纵。现在齐国首先攻打赵国,紧接着又攻打燕国,因为先生的原因而被天下人耻笑,先生能替燕国收复被侵占的领土吗?”苏秦深感惭愧,说:“请让我替大王把被侵占的领土收复回来。”
1707153433
1707153434
苏秦谒见齐王,拜了两拜,低头弯腰,向齐王表示祝贺,然后又仰起头来,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你的庆贺和哀悼如此快速地相继而来?”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即使非常饥饿也不会吃乌头这种有毒的植物,因为它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但是结果与饿死没有区别。虽然如今燕国还很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贪图了他十座城池的便宜,但却长期与强秦结成仇怨。现在,弱小的燕国像领头雁一样做了先锋,而强大的秦国跟在它的后面做掩护,进而招引天下的精锐部队来攻打你,这与吃乌头充饥的道理是一样的。”齐王的神情突然变得凄怆而严肃,说:“既然如此,那我该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够变灾祸为吉祥,变失败为成功。大王如果真的听取我的建议,立即把燕国的十座城池归还给它。燕国无缘无故就收回十座城池城,一定非常高兴;秦王知道您是因为他的关系而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也一定非常高兴。这就叫作放弃仇恨而获得如同磐石一样坚固的交谊。燕国、秦国都来事奉齐国了,那么大王要号令天下,还有谁敢不听从呢。这样大王只需要在表面上做出依附秦国的姿态,实际上却是只用十座城池的代价就取得了天下,这是称霸天下的功业。”齐王说:“很好。”于是把十座城池归还给了燕国。
1707153435
1707153436
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复之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而礼之于廷。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得十城,宜以益亲。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王之福也。臣闻忠信者,所以自为也;进取者,所以为人也。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臣弃老母于东周,固去自为而行进取也。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强兵哉?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燕王曰:“若不忠信耳,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苏秦曰:“不然。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勿忧,吾已作药酒【药酒:指加了毒药的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于是乎详僵【详僵:假装跌倒。详,通“佯”。】而弃酒。主父大怒,笞之五十。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臣之过,不幸而类是乎!”燕王曰:“先生复就故官。”益厚遇之。
1707153437
[
上一页 ]
[ :1.7071533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