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54234
虞卿听说以后,赶到赵王那里说道:“楼先生用来帮助秦国的这个计谋实在是太危险了!这样做只能让天下的诸侯更加疑惑,怎么能够安慰秦国呢?为什么他唯独没说这样做将赵国的弱点全都展示在天下人面前了呢?而且我主张不割让土地的原因,不只是不割地而已。秦国向赵国索要六座城池,但大王却把六座城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最大的仇敌,得到大王的六座城池,就会与赵国联合起来向西攻打秦国,齐王听到您的意见,等不到您把话说完就会从命的。这便是大王在齐国那里失去六座城池,但又能在秦国那儿得到报偿。齐国、赵国的仇恨都可以报了,而且还能向天下展示赵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大王您把这件事情宣扬出去,军队还没有窥探到边境,我就能看到秦国的使者带着贵重礼物赶到赵国,反而会向大王请求讲和。大王顺从秦国的意思与他讲和,韩、魏两国听说以后,必然全都敬重大王;敬重大王,必然会拿出贵重的财宝争先恐后地献给大王。如果是这样的话,大王一下子就可以跟齐、韩、魏三个国家结为亲善之国,从而赵、秦两国之间的情势也发生改变。”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为使者到东方去拜见齐王,和齐王谋划抗拒秦国的计策。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派来送礼物的使者已经到了赵国。楼缓听到这件事,就从赵国逃走了。赵王因此赐给虞卿一座城邑。
1707154235
1707154236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赵孝成王召虞卿谋。过【过:拜访。】平原君,平原君曰:“愿卿之论从也。”虞卿入见王。王曰:“魏请为从。”对曰:“魏过。”王曰:“寡人固未之许。”对曰:“王过。”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窃以为从便。”王曰:“善。”乃合魏为从。
1707154237
1707154238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刺讥:嘲笑讽刺。】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1707154239
1707154240
没过多久,魏国就派人来请求跟赵国合纵抗秦。赵孝成王召来虞卿谋划。虞卿先去拜访了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您多说说合纵的好处。”虞卿入朝拜见赵王。赵王说:“魏国向我发出合纵抗秦的请求。”虞卿的回答是:“魏国犯了过错。”赵王说道:“我本来也没想答应他。”虞卿的回答是:“大王您也犯了过错。”赵王说道:“魏国向寡人请求合纵抗秦,您说魏国犯了过错,我不答应魏国的请求,您又说我犯了过错。既然这样,那么合纵的盟约最终可不可以签订呢?”虞卿回答赵王说:“我听说小国在跟大国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如果获得胜利,大国就能得到它带来的好处;如果失败,小国就要遭受它带来的灾难。现在魏国愿意以小国的身份接受遭受灾难的危险,大王却想以大国的身份来推却它带来的好处,所以我说大王有过错,魏国也有过错。但我私下里觉得合纵对赵国更加有利。”赵王说道:说得太好了。”于是就和魏国签订了合纵的盟约。
1707154241
1707154242
后来虞卿由于魏齐的原因,不看重封邑万户的侯爵和卿相的高位,与魏齐从小路逃走,最终离开了赵国,但却在魏国受困。魏齐死了以后,虞卿不得志,于是就写书,他从前代的《春秋》中采集史实,又考察近代的历史,写成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文章中讽刺国家政治措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这本书世代流传,后人称它为《虞氏春秋》。
1707154243
1707154244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1707154245
1707154246
太史公说:平原君这个人,可以说是那个混乱的时代里的一位洒脱、贤能的公子,但他却不能识大体。民间俚俗之语说“利益让聪明的头脑发昏”,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令赵国在长平一战中损失四十多万人,邯郸几乎沦陷。虞卿预计事态和情势的发展,为赵国出谋划策,多么巧妙啊!等到不忍看到魏齐被杀死,最终被困在了大梁,一般人都明白虞卿这样做是行不通的,何况贤能的人呢?但若不是虞卿处于穷困愁苦的地步,也不会因为写书而使自己名垂后世。
1707154247
1707154248
1707154249
1707154250
1707154252
史记(精注全译)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1707154253
1707154254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1707154255
1707154256
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1707154257
1707154258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hōng,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1707154259
1707154260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707154261
1707154262
公子与魏王博【博:古代的一种棋戏。】,而北境传举烽【举烽:点燃报警烽火。】,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1707154263
1707154264
魏公子名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魏昭王去世,魏安厘王即位做了国君,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这个时候范睢从魏国逃走,到秦国做了宰相,因为怀恨魏齐的原因,所以派秦国的军队围攻大梁,打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军队,魏军主将芒卯逃走。魏王和公子无忌非常担心。
1707154265
1707154266
公子无忌做人仁德,能够委屈自己结交贤士,士人无论是贤能的还是不贤能的,他都会恭谦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有、尊贵而轻视那些士人。士人们因为这个缘故,争相从数千里远的地方赶来归附他,招纳在门下的食客有三千人。在这个时候,诸侯因为公子无忌贤能、手下宾客众多的缘故,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敢出兵图谋魏国。
1707154267
1707154268
公子无忌正在和魏王下棋,北方边境传来了烽火被点燃的消息,说“赵国进犯的军队到了,将要进入魏国的边界”。魏王放下棋子,想要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对策。公子无忌阻止魏王说道:“赵王是在打猎,并不是要侵犯魏国。”又像之前那样下棋。魏王很惊慌,心思没有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方传来了消息说:“赵王只是打猎罢了,不是要侵犯魏国。”魏王非常吃惊,说:“您凭借什么知道这件事的。”公子无忌说:“我的门客中有能潜入赵国探听赵王秘密的人,赵王有什么行动,那门客就会报告给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情之后,魏王忌惮公子无忌的贤能,不敢把魏国的政事交给公子无忌来处理。
1707154269
1707154270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虚左:古代以左为尊。】,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摄:整理。】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俾倪:同“睥睨”,歇着眼睛侧目而视,有高傲之意。】,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抱关:守门。】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1707154271
1707154272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里非常贫穷,是大梁的东城门的守门小吏。公子无忌听说后,前往聘请,想要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侯嬴不肯接受礼物,对公子无忌说:“我修养身心、洁净品行已经几十年了,终究不会因为看守城门生活贫困而接受您的财物。”公子无忌于是置办酒席,请宾客聚会。众人都坐好之后,公子无忌就带着随从和车马,空出马车左边的座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请侯生。侯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服和帽子,直接就登上马车坐在了公子无忌空出来的尊位上,没有谦让的表现,想要借此观察公子无忌的神色。公子无忌手里拉着马缰绳,神色更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无忌说道:“我有个好朋友在集市上的屠宰场,希望您的马车能够绕道,让我去拜访他。”公子无忌驾着马车进入了集市,侯生下车去看他的朋友朱亥,侯生一边斜着眼睛看公子无忌,一边故意长时间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说话,暗地里观察公子无忌的表现。公子无忌脸上的神色更加谦和。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大将、卿相,与魏王同宗、同室的人,在公子无忌家的厅堂里都坐满了,等待公子无忌劝酒。而集市上的人都在观看公子无忌在那里手拿缰绳等待侯生。骑马随从公子无忌的人都暗地里骂侯生。侯生见公子无忌的脸色始终都没有改变,于是告别朋友上了马车。到了公子无忌的家里,公子领着侯生坐到了尊贵的座位上,并且当着每一个宾客的面赞扬了侯生,宾客全都感到惊讶。酒喝到高兴的时候,公子无忌站起来,端着酒杯来到侯生面前为他祝寿。侯生于是对公子无忌说:“今天我为您所做的事情也足够了。我是看守城门的人,但是您亲自屈尊驾着马车,在大庭广众之中来迎接我,这时我不该再去拜访自己的朋友,现在您却能特意为我去拜访朋友。然而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所以长久地让您和车马、仆从站在集市中,拜访朋友来观察您,而您的态度更加恭敬、谦和。集市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但却认为您是一位高尚的、甘愿委屈自己来结交士人的长者。”公子无忌在听了侯嬴的话之后,就撤去了酒宴,侯生成了公子无忌的上宾。
1707154273
1707154274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1707154275
1707154276
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冠盖相属:形容使节或官员在路上往来不绝。冠盖,古代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吏。】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707154277
1707154278
侯生对公子无忌说:“我所拜访的那位屠户朱亥,他是一个贤能的人,世上没有了解他的人,所以他才隐藏在屠宰场里。”公子无忌到屠宰场多次邀请朱亥,朱亥故意不回答也不表示感谢,公子无忌觉得非常奇怪。
1707154279
1707154280
魏安厘王二十年(前257年),秦昭王打败了赵国驻扎在长平的军队,继续派兵围攻邯郸。公子无忌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公子无忌送去书信,请求魏国出兵相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人去救援赵国。秦王派使者对魏王说道:“我攻打赵国,早晚之间就能攻下来,如果诸侯中有人敢救援赵国,等我消灭赵国之后,一定先派兵攻打他。”魏王害怕,派人阻止晋鄙,在邺县安营驻扎军队,表面上是救援赵国,实际上,采取首鼠两端的态度来观望形势的变化。平原君派往魏国的使者在路上连续不绝,信中责备公子无忌说:“我之所以要亲附魏国,与魏国联姻,是因为公子品行高尚而有义气,能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急事来办。现在邯郸早晚之间就会投降秦国,但是魏国却不救援,您那种把别人困难当作自己急事来办的精神在哪里呢!况且您纵然轻视我,要抛弃我,不管我是否投降秦国,难道也不怜惜您的姐姐吗?”公子无忌非常担心这件事,多次请求魏王,而且让手下的宾客、善于辩论的人士想方设法地劝说魏王。但因为魏王畏惧秦国,终究不听公子无忌的意见。公子无忌揣度自己的意见最终不会得到魏王的同意,认为自己不能独活于世而让赵国灭亡,就请来自己的宾客,约集了一百多辆车马,打算率领门客到赵国去与秦国军队决一死战,跟赵国一起灭亡。
1707154281
1707154282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馁虎:饿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间语:小声说话。】,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1707154283
[
上一页 ]
[ :1.7071542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