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59202
董仲舒,是广川人。他凭借研究《春秋》,在孝景帝时期被拜为博士。他在家中讲授《春秋》,上门求学的人很多,无法一一亲授,于是弟子之间便由早入门的学生教导新入门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到过董仲舒。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不曾到自家后园游玩,他治学专心一志到了这种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没有不符合礼仪的规矩,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董仲舒担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中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究阴阳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的时候就关闭各种阳气,放出各种阴气,止雨的方法则与之相反。这样的做法在全国推行,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在任职期间被贬为中大夫,在家中闲居,撰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由于嫉妒他,因此盗走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并拿出书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的内容。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本书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十分愚蠢。于是把董仲舒交给司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下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终于不敢再谈论灾异之说。
1707159203
1707159204
董仲舒为人非常廉洁正直。当时朝廷正向外用兵,讨伐四方边境外族的入侵,公孙弘研究《春秋》取得的成绩不如董仲舒,但是公孙弘处理事情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够身居高位,成为公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处世过于阿谀逢迎。公孙弘十分憎恨他,于是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担任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平时就听说董仲舒有德行,因此对他十分礼遇。董仲舒担心任职时间长了会惹祸上身,于是很快就称病辞官回家了。直到去世为止,他始终不曾经营家产,只是一门心思地从事学问研究、著书立说。所以自汉朝创建以来历经五朝,只有董仲舒因为精通《春秋》而闻名,他传授的是公羊学说。
1707159205
1707159206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以老归教授:因为年老而返回家乡教学。】。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1707159207
1707159208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1707159209
1707159210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正:纠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通:此指仕途通达。】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1707159211
1707159212
胡毋生,是齐郡人。胡毋生在孝景帝时期拜为博士,在年老后返回故乡教授《春秋》。齐郡讲解《春秋》的人大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孙弘也受了他的很大影响。
1707159213
1707159214
瑕丘人江生研究谷梁派《春秋》。公孙弘自从受到了重用,便收集比较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学说。
1707159215
1707159216
董仲舒的弟子中成就比较大的人有: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奉命出使决断淮南王谋反的罪案,敢于自行对诸侯王进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依据《春秋》的义理来纠正错误、公正决断,天子都认为是正确的。董仲舒的弟子中仕途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担任郎官、谒者、掌故的有数百人之多。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都因精通儒学而做了高官。
1707159217
1707159218
1707159219
1707159220
1707159222
史记(精注全译)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707159223
1707159224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齐:整顿。】之以刑,民免【免:免于有罪。】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纠正错误。】。”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1707159225
1707159226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网:法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觚:方,棱角。】而为圜,斲雕【斲雕:雕琢。斲,同“斫”。】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烝烝:德业淳厚。】,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1707159227
1707159228
高后时,酷吏独有侯封,刻轹【刻轹:苛刻对待。轹,欺凌。】宗室,侵辱功臣。吕氏已败,遂夷侯封之家。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用术辅其资,而七国之乱,发怒于错,错卒以被戮。其后有郅都、宁成之属。
1707159229
1707159230
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矫正百姓,那么百姓就可以免于犯罪,但是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对百姓用道德加以引导,用礼来加以约束,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会改正错误,走上正道。”老子说:“品德高尚,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的;品德低下,执着于形式上的德,所以实际上无德的。法令制定的越是严厉,产生的盗贼就会越多。”
1707159231
1707159232
太史公说:这些话的确可信呀!法令是政治工具,并非是导致政治清明或污浊的根源。很早以前天下的法网是非常严密的,但是奸邪狡诈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相互钻法律的空子,结果达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在这种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好比抱着柴禾去救火、泼洒沸水来阻止沸腾一样无济于事,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严酷的手段,怎么能够胜任职守并且感到愉快呢!如果让宣扬道德的人来做这种事情,一定会失职。所以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让人们不要再有诉讼之争才是最好的吧!”“愚蠢浅陋的人听到关于道德的谈论,一定会为此大笑”,这些话并不是空谈。汉朝创建后,把方正有棱角的酒器改换为圆形的酒器,将法律条文中繁复的删减为简单易行的,就如把器物表面上雕刻的花纹削去而恢复它原来的形貌一样,法律就像一张可以漏掉能吞船那样的大鱼的网那样宽疏,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盛美,不至于做出奸诈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看来,国家政治的好坏,在于宽仁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1707159233
1707159234
吕后时期,酷吏只有侯封,苛刻欺压皇族,侵犯侮辱有功之臣。吕氏彻底失败后,朝廷就诛杀了侯封全家。孝景帝时期,晁错由于苛刻、严酷,多是依靠法术来发挥他的才能,所以吴、楚等七国叛乱,把愤怒发泄到晁错身上,晁错最终因此被杀害。这以后的酷吏还有郅都、宁成等人。
1707159235
1707159236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中郎将:皇上的侍从武官。】,敢直谏,面折【面折:当面使人折服。】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上林:上林苑,为秦汉时期皇帝的围场。】,贾姬如厕,野彘卒【卒:通“猝”,突然。】入厕。上目【目:用眼示意。】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兵:兵器。】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1707159237
1707159238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十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1707159239
1707159240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发:打开。】私书【私书:私人求请的信件。】,问遗【问遗:别人赠送的礼物。】无所受,请寄【请寄:请托。】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1707159241
1707159242
陈仁锡:“《酷吏传》以中尉官贯串十人若郅都迁为中尉,若上召宁成为中尉,若赵禹迁为中尉,若尹齐为中尉,若复徙温舒为中尉又温舒复为中尉;与张丞相、御史大夫官一例。”
1707159243
1707159244
郅都,是杨县人。他在孝文帝时期担任郎官。到孝景帝时,郅都出任中郎将,敢于在朝堂上直言劝谏,使大臣们当面折服。他曾经跟随天子到上林苑狩猎,贾姬去厕所时,有野猪突然闯进厕所。皇上以目光示意郅都前去营救,但是郅都不肯行动。皇上想亲自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说:“失掉一个姬妾,还会有另外一个姬妾进宫,天下难道还会缺少像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纵然看轻自己,对朝廷和太后该怎么交代呢?”于是皇上回来了,野猪也离开了。太后听说此事后,赏赐郅都黄金一百斤,从此重用郅都。
1707159245
1707159246
济南姓瞷的族人共有三百多家,强横奸猾,济南太守无法制服他们,于是景帝就派郅都出任济南太守。郅都刚一到任,就把瞷氏家族的首恶全家都杀了,剩下的恶人都吓得大腿发抖。一年多以后,济南郡境内治安良好,路不十遗。周围十多个郡的太守畏惧郅都就像畏惧上级官府一样。
1707159247
1707159248
郅都为人勇敢、强健、公正而廉洁,从不拆看因私事求情的信件,也不收受礼物的贿赂,不听私人的请托。他常常对自己说:“我已经背弃父母而选择了出仕,那么我自身就应该在职位上奉公尽职,为节操而死,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儿女了。”
1707159249
1707159250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贵倨:傲慢、高傲。】也,而都揖【揖:作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1707159251
[
上一页 ]
[ :1.707159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