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62782e+09
1707162782
1707162783 太史公说:秦朝的祖先伯翳,曾在唐尧、虞舜的时代立过功勋,被封给土地,受赐姓嬴。到夏末殷初,他们就衰微分散了。西周末年,秦国兴起,在西部边境建起了都城。缪公之后,秦国逐渐蚕食其他诸侯国,最终成就了始皇。始皇自以为功业比五帝伟大、地盘比三王宽广,于是便不愿意和他们并列。关于秦王朝兴亡的事情,贾生评论的话说得多好啊!他说:
1707162784
1707162785 秦始皇兼并统一了六国,在崤山以东设置了三十多个郡。他修筑边防,占据着险要地势,派精兵强将严加把守。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一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只有锄把和木棍;没有给养,只能是看到哪有人家就到哪吃点,却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却是险阻来不及防守,关卡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来不及挥舞,强弓来不及发射。楚军深入,与秦军在鸿门交战,连篱笆一样的阻碍都不曾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兵,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秦朝群臣之不可信,由此可见一斑。子婴继位为王,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稍有一点才能,再有一个中等才智的帮手,那么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而维持秦国本土的安全是可以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了。
1707162786
1707162787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黄河环绕,这形成了坚固的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缪公以来,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总能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当时,各国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山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勇气、力量、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从匹夫起家,以利益相结合,没有远古明君的德行。他们结交不亲密,上下不齐心;他们名义上是要灭亡秦朝,实际上是想谋取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自动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子婴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最后却成了人家的俘虏,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不正确所导致的。
1707162788
1707162789 秦始皇自以为是,不听群臣的意见,错了也不求改变。秦二世沿袭了这种作风,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政治危机。子婴危境孤立,得不到亲人的帮助,却又柔弱而没有大臣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难道不应该灭亡吗?这个时期,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匡正主上的过错,就是由于秦朝有许多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处决了。所以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着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谏言。因此,三代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政路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了公卿、大夫和士,来修订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当一个帝王的统治力量强大时,他可以亲自平定叛乱,使天下人心归顺;当一个帝王的统治力量薄弱时,由霸主代表帝王进行征讨,诸侯们也能够归顺;当一个帝王的统治力量削弱时,由于旧有的法令制度尚存,所以还能维持内外不发生叛乱,国家不亡。而秦朝则不然,在它统治强盛的时候,法令严酷,人民恐惧;当它衰微的时候,人心就开始愤怒,于是四海就开始动乱了。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治国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治国理念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应该研究历史,考察国情,并参照人情事理,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历史规律,最终决策出当前到底应该怎么做,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这样,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1707162790
1707162791 秦孝公凭借崤山、函谷关地势的险要,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齐心,坚固本土的防守而觊觎周朝的政权。他们心怀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意图,有着囊括四海、并吞八方的雄心。当时,商君辅佐他,内立法度,努力耕种纺织,整治作战守备;对外实行连衡,挑起诸侯之间的争斗,于是秦国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西岸的大片土地。
1707162792
1707162793 孝公死后,惠王、武王继承原有的基业,遵循孝公留下来的策略,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夺得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占据了一些险要的郡县。诸侯恐惧,联合起来商议,谋划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珍宝和肥美的土地,来招揽天下的人才,合纵结交,相互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贤明智慧而忠实可靠,宽厚爱人,尊贤重士,重用能人,他们结约合纵,拆散连衡,聚合起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众多军队。当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联盟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为他们沟通各国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为他们统率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国的土地,百万的军队,闯过关隘攻打秦国。秦人开关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观望,四散奔逃,不敢前进。秦国没有损失一根箭杆、一个箭头,而各国诸侯却已经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了。于是东方的合纵联盟土崩瓦解,各国又继续争着割让地盘以侍奉秦国。这就使得秦国有余力乘他们困敝时制服他们,追逐败逃之敌,以致伏尸百万,血流可以漂起盾牌。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了天下,切割诸侯土地,使得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入秦朝拜。王位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也没有什么大事。
1707162794
1707162795 到了秦始皇,他继承了六代先人留下来的功业,举起长鞭驾驭各国,吞并了东周、西周,消灭了各诸侯,登临皇帝之位,统一了整个天下,用残酷的刑罚统治全国,声威震动四海。他又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使百越的君主俯首系颈,把性命交给秦国的狱吏。他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戍守边防,驱赶匈奴后退了七百多里,使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六国之士不敢张弓报仇。于是他废除先王的法度,烧毁百家的著作,想以此愚弄百姓。他拆毁名城,杀戮豪杰,收缴天下兵器聚集到咸阳,熔铸成大钟和十二尊大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他开辟华山筑成城堡,凭借黄河作为渡口,据守亿丈高城及深不可测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有良将强弩把守险关要塞,有忠诚的大臣及训练有素的部队手执锐器,谁人能奈我何?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以为关中的坚固犹如铜墙铁壁一般,自以为帝王的万世基业,可以子子孙孙永远传承下去了。
1707162796
1707162797 秦始皇已经死了,但他的余威还震慑着整个社会。陈涉,只不过是个穷人家的儿子,也是个农民,被征服役的戍卒。论才能,他赶不上一般人,没有仲尼、墨翟的贤能,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他只是被发配劳役中的一员,一个只顾低头赶路的士卒头目。他带领着几百名疲劳而又杂乱无章的士卒,转掉矛头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枝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结果天下人云集响应,纷纷背负干粮,像影不离身一样跟随着他,于是崤山以东等地的豪杰都同时起兵,最终将秦王朝灭亡了。
1707162798
1707162799 当时秦朝的天下并没有比以前变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和函谷关的坚固,仍然像以前一样。陈涉的地位,比不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各国的国君那么尊贵,锄头木棍,不如钩戟、长矛锋利;流放守边的人众,不如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不如以前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失败各不相同,功业成就完全相反。假使让崤山以东各国跟陈涉比比长短大小、量量权势实力,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然而秦国当年凭藉雍州这块小小的地盘,以一个诸侯的实力,控制了八州,使地位相等的诸侯来朝贡,已有一百多年了。后来秦统一了天下,以天下为家,以崤山和函谷关为宫殿,然而谁会想到一个普通人的带头发难,就使得秦之宗庙被毁、国家灭亡,皇子皇孙死在他人手中,让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秦不施行仁义,不懂得夺取天下跟守住天下的形势与策略是不同的啊!
1707162800
1707162801 秦始皇统一全国,兼并诸侯,临朝称帝,以此来治理天下,天下的士人如草随风一样纷纷归顺,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是:近古以来,已经很久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了。自从周王室衰微,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于是诸侯间凭借武力互相征伐,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战争连年不止,人民困苦无期。现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使天下有了天子。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希望从此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的。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朝应该保住权威,稳定功业,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1707162802
1707162803 秦始皇怀着一种贪婪自私的心思,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只注重个人私权;焚毁圣贤典籍,实行严刑酷法;只重视凭借诡诈权势,把仁义道德抛在脑后,把严刑峻法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现兼并天下,往往需要重视谋略和实力;安定国家,往往需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取天下和保有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统一了天下,但它的方针没改,它的政策没变,也就是说它夺取天下和守护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变化。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汲取前代的治国经验教训,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马上就有亡国的忧患啊。夏、商、周三代就是因为懂得取天下与守天下的不同,所以他们才能够名扬四海、功业长久。
1707162804
1707162805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希望他能改一改政策。寒冷的人穿上短袄就觉得温暖,饥饿的人吃上糟糠就觉得香甜,天下饥寒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实施德政的好机会。这就是说劳苦的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民众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分地于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以礼待天下贤士;释放牢狱里的犯人,宽缓刑罚,免除去连坐等杂乱的刑罚,让罪犯各自回到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地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四海之内,民众都能安居乐业,他们就会厌恶发生变乱,即使有狡猾的百姓,也不会有背叛主上的心思,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就无法掩饰他们的巧诈,而暴乱的奸谋也就止息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反而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自君侯公卿以下直到百姓,人人怀着自危的心理,都觉得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都不安于其位,动乱自然而然就容易发生了。因此陈涉虽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没有公侯那样的尊贵,但是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有叛逆的臣子,也一定得不到帮助的力量。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秦二世贵为天子,拥有四海,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没能及时拨乱反正。这就是秦二世最大的错误。
1707162806
1707162807 襄公即位,在位十二年。开始建造西畤。葬在西垂。生了文公。
1707162808
1707162809 文公即位,住在西垂宫。五十年后去世,葬在西垂。生了静公。
1707162810
1707162811 静公没有登位就死了。生了宪公。
1707162812
1707162813 宪公在位十二年,住在西新邑。死后葬在衙邑。生了儿子武公、德公和出子。
1707162814
1707162815 出子在位六年,住在西陵。庶长弗忌、威累、参父三人,率领贼人在鄙衍刺杀了出子,葬在衙邑。武公即位。
1707162816
1707162817 武公在位二十年。住在平阳封宫。死后葬在宣阳聚的东南。这期间三个庶长因罪伏法被诛杀。德公即位。
1707162818
1707162819 德公在位二年。住在雍县大郑宫。生了儿子宣公、成公、缪公,死后葬在阳邑。开始规定伏日,以抵御热毒邪气。
1707162820
1707162821 宣公在位十二年。住在阳宫。死后葬在阳邑。开始记载闰月。
1707162822
1707162823 成公在位四年,住在雍县的宫中。死后葬在阳邑。齐国讨伐山戎、孤竹。
1707162824
1707162825 缪公在位三十九年。天子承认他是诸侯的霸主。死后葬在雍县。缪公曾向宫中的侍卫人员学习。生了儿子康公。
1707162826
1707162827 康公在位十二年。住在雍邑高寝。葬在竘社。生了共公。
1707162828
1707162829 共公在位五年,住在雍邑高寝。葬在康公南面。生了桓公。
1707162830
1707162831 桓公在位二十七年。住在雍邑太寝。葬在义里丘的北边。生了景公。
[ 上一页 ]  [ :1.7071627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