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69726
十七年,武灵王去九门,修筑野台,以便瞭望齐国和中山国的边境。
1707169727
1707169728
十八年,秦武王和孟说举龙纹赤鼎,折断膝盖骨死了。赵王派代相赵固去燕国迎接秦公子稷,送他回国,并立为秦国国君,这就是秦昭王。
1707169729
1707169730
十九年春天正月,赵王在信宫举行盛大朝会,召见肥义一同探讨天下大事,五天才结束。武灵王到北边巡视中山国的领地,到了房子县,又去了代地,北到无穷,西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召见楼缓商议说:“我们先王顺应时世的变化,做了南边领地的君长,连接了漳水、滏水的险阻,修筑长城,攻取蔺城、郭狼,在荏地打败了林胡人,然而功业并没有完成。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然而没有强大兵力的救援,这样下去国家就要灭亡了,怎么办呢?想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我要穿胡人的服装。”楼缓说:“很好。”群臣们都不愿意。
1707169731
1707169732
当时肥义在旁侍奉,武灵王说:“简子、襄子的功业,就在于考虑到了胡、翟的利益。做臣子的,受宠时应明孝悌、知长幼、顺从明理的礼节,通达时世建立既善待百姓又有利于君王的功业,这两方面是做臣子的分内之事呀。如今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间也没有见到这样的贤臣。为了削弱敌人,用较少的兵力而收到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尽百姓的力气,而继续两位先主的勋业。一个人要建立过高的功业,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一个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如今我要穿胡人衣服骑马射箭,并来教化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议论我,怎么办呢?”肥义说:“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德行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最大功业的人不会找凡夫俗子商议。以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脱去上衣去裸国,他们并非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并取得成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还不能明白,聪明人在事情尚无迹象的时候就能看清未来发展,君主您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武灵王说:“穿胡服我没有疑虑,我恐怕天下之人嘲笑我。无知之人的快乐,也就是聪明人的悲哀;愚蠢的人所讥笑的事,贤人却能看得清。世上有顺从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即便所有世人都来嘲笑我,胡地和中山国我也一定要占有。”于是就穿起了胡服。
1707169733
1707169734
武灵王派王绁告诉公子成说:“我穿胡服,将要这样上朝,我也希望叔父您能穿上胡服。家里的事情要听从双亲,国家的事情就要听从国君,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礼仪道德。如今我制定政令,改变服装,可是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会议论纷纷。治国有常规,要以利民为根本;处理政事有原则,听从命令最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开始,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如今穿胡服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欲望和愉悦心志;事情要做到了,功业才能完成。事情完成了,功业建立了,然后才算是妥善。如今我怕叔父违背了处理政事的原则,因此来帮助叔父考虑。况且我听说过,做有利于国家的事,行为不会偏邪;依靠贵戚的人,名义不会受损害。所以我愿仰慕叔父的忠义,来成就改变胡服的功绩。我派王绁来拜见叔父,请您穿上胡服。”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本来就已听说了君王穿胡服的事,老臣不才,卧病在床,不能为君王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大王命令我,我斗胆回答,以此尽我的愚忠。我听说中原的国家是聪明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诗书礼乐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各种技艺才能可以施展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来观览投奔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如今大王抛弃了这些而穿起远方的服装,变更了古来的教化,改易了古人的道义,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晦,背离中原风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使者回去禀报之后。武灵王说:“我本来听说叔父有病,我要亲自去请求他。”
1707169735
1707169736
武灵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中,亲自请求他,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仪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应风俗,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所以可以利民富国。剪掉头发,身上刺上花纹,臂膀上绘画,衣襟开在左边,这是瓯越百姓的习俗。染黑牙齿,额上刺花,戴鱼皮帽子,穿粗针大线的衣服,这是吴国之地的习俗。所以礼制服装各地不同,而它的作用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便利。地方不同使用起来就会有变化,情况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从相同的师者继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但教化却互相有别,何况是为了偏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明人也不能一致;远近地区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其相同。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听取众人意见以求都能妥善地解决问题。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习俗,我所说的是为了驾驭习俗。我国东有黄河、薄洛津,与齐国、中山国一样。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所以如果没有舟船可以使用,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将用什么守住黄河、薄洛之水呢?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韩的边界。况且从前简子不在晋阳以及上党设置要塞,就是为了让襄子吞并戎地、攻取代国以便赶跑胡人,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白的。从前中山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践踏我们的领地,虏掠我国百姓,引黄河之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要失守了。先王以此为耻,然而此仇却还没报。如今穿上骑射的装备,从近的说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从远的说可以报中山国之仇。然而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改变服装的虚名而忘记鄗城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公子成叩头拜了两拜说:“老臣愚钝,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斗胆说出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大王您的命令呢!”公子成叩头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这时武灵王才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1707169737
1707169738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都来劝谏武灵王不要穿胡服,依照以前的习俗更适宜。武灵王说:“先王的习俗也有不同,哪种习俗可以仿效?帝王们不互相因袭,哪种礼制可以遵循?伏羲神农重视教化,不使用诛罚;黄帝、尧、舜实行刑罚,但不残暴。到了夏、商、周三王,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法令,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礼仪制度。法规政令都顺应实际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所以礼仪不必只用一种方式,而便利国家也不必效仿古代。圣人的兴起并不互相因袭却能统一天下,夏、殷的衰败并没有因为不改变礼制就没有走向灭亡。那么,违背古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遵循旧礼并不值得称道。如果说穿着奇特的人心志浮荡,那么邹、鲁一带就不会有奇特技能的人了;习俗怪异的地方百姓都轻率,那么吴、越一带也就不会有出众的人才了。况且圣人认为,只要有利于身体的都可以叫做衣服,只要方便行事的都可以称为礼制。况且进退的礼节、衣服的制度,都是为了统一平民百姓,并不是为了评论贤人。所以平民总是和旧俗相伴,贤人与变革同在。所以有古话这样说:‘按照书本赶车的人可能不知晓马的性情,用古人的制度来约束今世的人不通晓事物的变化。’遵循古法的功效,不可能高出世俗;效仿古代的学说,不足以治理今世。你们不懂这个道理啊!”最终还是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练习骑射。
1707169739
1707169740
二十年,武灵王巡察中山国地势,到达宁葭;向西巡察胡人地势,到达榆中。林胡王进献马匹。回来后,武灵王派楼缓出使秦国,派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去楚国、富丁去魏国、赵爵去齐国,并让代地的宰相赵固掌管胡地,招募胡地士兵。
1707169741
1707169742
二十一年,赵国攻打中山国。赵袑率领右军,许钧率领左军,公子章率领中军,武灵王统率三军,牛翦率领战车和骑兵,赵希一并率领胡地与代地的军队。赵希与诸军通过隘口,到曲阳会师,攻取了丹丘、华阳、鸱上关塞。武灵王率军夺取了鄗城、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出四座城池要求停战,武灵王答应了他,收兵。二十三年,又进攻中山国。二十五年,惠后去世。武灵王派周袑穿胡服辅佐教导王子赵何。二十六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夺取的土地北至燕、代一带,西至云中、九原。
1707169743
1707169744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日,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武灵王传位,将王子赵何立为新君。新王到祖庙行礼以后,出来上朝。大夫全都封为大臣,肥义封为相国,并且辅佐新王。这就是惠文王。也就是惠后吴娃的儿子。武灵王自称为主父。
1707169745
1707169746
主父想让儿子自主治国,而自己穿上胡服率领士大夫到西北巡视胡地,并想从云中、九原一直向南袭击秦国,于是他亲自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国。秦昭王不知道,等他走后惊怪他的状貌特别魁伟,不像人臣的气度,派人追赶,可是主父已经飞马奔出秦国的关口。昭王仔细询问,才知道是主父。秦人非常惊恐。主父之所以要去秦国,是想亲自察看秦国的地形,并趁机观察秦王的为人。
1707169747
1707169748
惠文王二年,主父巡视新占领的土地,经过代地,在西河与楼烦王相会,并征收了他的士兵。
1707169749
1707169750
三年,灭中山国,把它的国王迁到肤施县。开始建灵寿城,北方地区自此从属于赵国,通往代地的道路变得十分通畅。主父回来以后,论功行赏,实行大赦,设酒宴欢聚五天,将长子赵章封为代地的安阳君。赵章向来放纵,一直对弟弟被立为君王这件事感到心中不服。主父又派田不礼辅佐赵章。
1707169751
1707169752
李兑告诉肥义说:“公子章身强力壮并且心志放纵,党羽很多,野心较大,恐怕会有私心吧!田不礼的为人,也是残忍并且傲慢的。他们两个人互相投合,一定会有密谋叛乱的事情发生,一旦叛乱就希望侥幸成功。如果小人有了野心,考虑事情就会比较轻率,对事情的规划也会比较浅薄,只看到利益却不会顾及以后的危害,同谋的人互相怂恿,到时就会一起闯入祸乱之门。依我看,这种事一定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生了。您肩负重任并且手握大权,将会是动乱的开始,灾祸的集中之地,您必定最先受到伤害。仁慈之人博爱万物,智者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还拿什么来治理国家?您何不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把政事交给公子成处理呢?这样就不会成为怨恨汇集的地方,祸乱发生的阶梯。”肥义说:“不行。当初主父把新王托付给我,说:‘不要变更你的法度,不要改变你的心志,坚持岗位,一心一意,至死不变。’我接受主父的命令并记载下来。现在因为害怕田不礼作乱而忘记我曾记载的主父的命令,什么罪过比变节更大呢!在朝时接受了庄严的命令,退朝后却不能全心全意去实施,什么错误比背叛更严重呢!变节负心的臣子,刑罚是不会宽容的。古话说‘死去的人如果能够重新活过来,而现在还活着的人应在他面前不致感到惭愧’。我已经有言在先,就一定会全心全意去实现我的诺言,怎能只为了保全我的身体呢!况且如果是坚贞之臣,当灾难临头时节操就会显现,忠良之臣当遇到牵累时行事必须鲜明。您已对我赐教并给我忠告。尽管如此,我因为有言在先,始终不敢违背自己的承诺。”李兑说:“好吧,您勉力而行吧!我估计只有今年能看到您了。”说完就痛哭流涕而去。李兑因为防范田不礼作乱之事,去拜见公子成好几次。
1707169753
1707169754
有一天,肥义对信期说:“公子章和田不礼令人十分担忧。他们嘴上说得好听而实际上却很坏,他们为人不孝不忠。我听说,如果有奸佞之臣在朝执政,将是国家的祸害;如果有谗言之臣在宫中服侍,将会是君主的蛀虫。这种人不仅贪婪,野心也很大,在宫内得到君主的宠爱,在外边就会胡作非为。假传王命傲慢无礼,如果有一天擅自发出命令,也是不难做到的,那么祸害将会危及整个国家。如今我担心此事,夜里经常睡不着觉,饥饿时经常忘记吃饭。对盗贼的出没不可不防备。从今以后,如果有人请求拜见君王一定要先来见我,我要先用自身来抵挡,确保没有变故才让君王进来。”信期说:“我能听到这样的话真是太好了!”
1707169755
1707169756
四年,群臣前来朝拜,安阳君也来了。主父让新王主持朝拜,他自己从一旁暗中观察群臣和王室宗亲的礼仪。他看到长子赵章颓丧的样子,反倒向北称臣,屈身在弟弟面前,顿生怜悯之心,当时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国称王,后来这个打算还没有决定就中止了。
1707169757
1707169758
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游览,住在不同的宫室。公子章就依靠他的党徒和田不礼一起叛乱,假传主父命令说要召见惠文王。肥义先去,被杀死了。高信马上与惠文王一起作战。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过来,调集四地的军队前来平定这场变乱,杀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消灭了他们的党徒,安定了王室。后来公子成被任命为宰相,封号为安平君,李兑被任命为司寇。公子章被打败的时候,逃到了主父那里,主父收留了他,因此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主父的宫室。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由于赵章的缘故我们包围了主父的宫室,就算现在撤兵,我们也是要被灭族的啊!”于是就继续包围主父宫室,命令宫中的人“最后出来的人将被灭族”,宫里的人全都出来了。主父想出却出不来,又没有食物,只好去掏雏鸟充饥,三个多月以后被饿死在沙丘宫里。公子成和李兑确定主父死了以后,才告诉诸侯。
1707169759
1707169760
当时惠文王年龄小,公子成和李兑两人专政,他们害怕被杀,所以包围主父。主父最初立了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非常宠爱她,因此好几年都住在吴娃宫中,吴娃生下儿子赵何后,主父就废了太子章改立赵何为太子。吴娃死后,对赵何的爱也随之消减,又怜悯原来的太子,想让两个儿子并立为王,犹豫不决,所以当变乱发生之后,导致父子一同死去,被天下人嘲笑,怎不令人痛惜呢!
1707169761
1707169762
五年,赵国把鄚、易两地送给燕国。八年,修筑南行唐城。九年,赵梁率兵,联合齐军一起攻打韩国,直到鲁关之下。到了十年的时候,秦国自称为西帝。十一年,董叔和魏氏一起讨伐宋国,在魏国得到河阳。秦国夺取梗阳。十二年,赵梁率兵攻打齐国。十三年,韩徐率兵,进攻齐国。公主去世。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夺下灵丘。在中阳会见秦王。十五年,燕昭王来拜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一起攻打齐国,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淄城。
1707169763
1707169764
十六年,秦国又多次与赵国一起进攻齐国,齐国人非常忧虑。苏厉为齐王写信给赵王,说:
1707169765
1707169766
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他们的德行并非遍布于海内各地,教化也并非普及到所有的百姓,四时祭祀的供品也不是经常让祖先享用。甘露普降,下雨及时,五谷得到丰收,百姓不生疫病,众人都对此赞颂,然而贤主却要深思。
1707169767
1707169768
如今您的贤德和功劳,并非经常都施行在秦国;积蓄的怨恨和怒气,也并非向来就对齐国特别深。秦赵两国联合,强使韩国出兵,秦国真是爱惜赵国吗?还是真的恨齐国?事情如果太过分,贤主就应该察觉到。秦国并非爱赵国也并非恨齐国,而是想要灭亡韩国从而吞并东、西二周,故意以齐国为诱饵吸引天下。又担心事情不能成功,所以才出兵胁迫魏国和赵国。又担心天下都惧怕它,所以派出人质以便得到信任。恐怕天下各国很快就要一起反对它了,所以在韩国征兵以示威信。表面上说是对韩国有好处,实际上是要攻伐空虚的韩国,我认为秦国的计谋一定是从这方面考虑的。本来事情的形势就有所不同,然而祸患都是一样的,楚国长期受到讨伐而中山国灭亡了,如今齐国长期被攻伐而韩国也一定会灭亡的。攻破齐国,大王您和六国一同瓜分利益。灭亡了韩国,秦国就会单独占有它。占领二周,往西可以得到天子祭祀用的礼器,秦国独吞私占。授给田地要计算一下功利,大王您得到的利益与秦国相比谁的更多呢?
1707169769
1707169770
游说之士议论说:“韩国失去三川,魏国失去晋地,朝廷还没变化灾难就已经到来了。燕国占领齐国北部所有的土地之后,离沙丘、巨鹿就少了三百里,韩国的上党离邯郸只有一百里,燕国、秦国共同筹划准备夺取赵国的河山,经小路三百里就可通达。秦国的上郡靠近挺关,到达榆中有一千五百里,秦国凭借三郡进攻赵国的上党,羊肠坂以西、句注山以南就不再是大王您的领地了。越过句注山,截断常山并驻守在那里,仅三百里路就可通往燕国,代地的兵马、胡地的良犬从此就不再东入赵国,昆山之玉也不再运至赵国,这三种宝物也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大王长期攻打齐国,跟随在强秦的后面进攻韩国,最终祸患定会达到这种地步。希望大王您能仔细考虑。
1707169771
1707169772
“况且齐国之所以被讨伐,就是因为它侍奉了大王;各国军队联合起来,就是为了图谋祸害大王。如果燕、秦两国的盟约达成的话,那出兵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五国想把赵国的土地一分为三,齐国背弃了五国盟约牺牲自己只为解除赵国之祸,向西进兵抑制强秦,使秦国废除帝号请求屈服,把巠分、先俞还给赵国。齐国侍奉大王,应该说是最好的交情了,如今却让齐国服罪,我担心以后侍奉大王的国家不敢那么坚决了。希望大王好好考虑一下。
1707169773
1707169774
“假如现在大王不与各国一起进攻齐国,天下各国一定认为大王主持正义,齐国将捧着江山社稷尽心侍奉大王,天下各国一定都会敬重大王的正义。到那时大王就可以带领各国同秦国友好相交,如果秦国强暴,大王就可以带领各国抑制它,这样,一世的荣耀名誉都在大王您的掌握之中。”于是赵国退兵,谢绝了秦国,不再进攻齐国。
1707169775
[
上一页 ]
[ :1.7071697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