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73409e+09
1707173409 燕国的相国子之和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让苏代回报燕王,燕王哙问道:“齐王大概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便让位给他,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而苏代、苏厉就再不敢回燕国,最后都投奔到了齐国,齐王以优厚的条件款待他们。
1707173410
1707173411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齐国派人去对魏王说:“齐国如果要把宋国的土地封给秦王的弟弟泾阳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秦王不是不愿在齐国的协助下获得宋国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齐王和苏代。如今齐国与魏国的矛盾已经如此严重,因此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秦国也会相信齐国,齐、秦联手,泾阳君将得到宋国的土地,这不是有利于魏国的事。所以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秦王一定会怀疑齐王而又不相信苏代。齐、秦不能联合,天下大局就不会变化,讨伐齐国的时机就成熟了。”于是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去了宋国,宋王待他友好。
1707173412
1707173413 齐国讨伐宋国,宋国危急,苏代于是写了一封信对燕昭王说:
1707173414
1707173415 “燕国是一个万乘大国,却向齐国派了人质,名声卑下而权力低微;您派出大军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使得百姓疲劳、财力耗尽;即便打败宋国,侵略楚国的淮北,也只能壮大齐国,帮助仇敌日益强大而自己的国家却遭受祸害。这三方面都是对燕国很不利的事。虽然如此,可是大王您还在继续这样,以为了取得齐国的信任。可是齐国却把不守信的罪名加到您头上,而且对燕国的忌恨也越来越深,这就说明大王的策略错了。把宋国和楚国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大国,而齐国吞并了它,就等于又增加了一个齐国。北夷纵横才七百里,加上鲁国和卫国,又抵得上一个强大的万乘大国。齐国吞并了它们,这就等于增加了两个齐国。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就惊疑恐惧而无法抵挡,如今把三个齐国的强大力量压到燕国身上,其灾祸必然很严重。尽管如此,明智的人办事,能够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齐国的紫色绸绢,本来是破旧的白缯染成的,但价格却提高了十倍;越王勾践被困栖身于会稽山,却击败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利用灾祸变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事例啊。
1707173416
1707173417 “现在大王如果想变灾祸为福,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不如怂恿各国尊奉齐国为霸主,派使臣到周王室去订立盟约,烧毁秦国的信符,宣称‘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国;其次是一定要永远排斥它’。秦国遭到各国排斥,面临被攻破的威胁,秦王一定会为此而忧虑。秦国近五代以来,都主动攻打各诸侯国,如今却屈居齐国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齐国走投无路,就会不惜倾注全国的力量。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劝说秦王:‘燕国和赵国打败宋国,壮大齐国,推崇它、甘心屈从它的原因,并不是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燕、赵得不到好处而又一定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赖的人去争取燕、赵,让泾阳君、高陵君先到燕国、赵国去呢?如果秦国背信弃义,可以把他们作为人质,这样燕国和赵国就会相信。这样一来,秦国在西方称帝,燕国在北方称帝,赵国在中部称帝,树立起三帝对天下发号施令。假如韩、魏不服从,那么秦国就出兵攻打它们;齐国不服从,那么燕、赵就出兵攻打它。如此,天下还有谁敢不服从呢?天下都服从了,就趁势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威胁它“必须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交出宋国的失地,归还楚国的淮北,对燕、赵是有利的事;三帝并立,也是燕、赵乐意的事。实际上它们都得到了好处,名分上也如愿以偿,那么燕、赵要抛弃齐国,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样容易。现在如果您不去争取燕、赵,那么齐国的霸业一定会成功。诸侯们都拥护齐国而唯独您不服从,就会招来各国的攻伐;各国都拥护齐国而您也服从它,这样您的声望就会降低。如今,您争取燕、赵,可使国家安定又可使声望尊崇;不争取燕、赵,国家就会危险而声望也会降低。舍弃尊荣和安定,却选择危险和卑下,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秦王听了这些话,一定会感觉好像匕首刺进心脏一样痛。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说客用这样的话去游说秦王呢?秦王听到了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被讨伐。结交秦国,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当的利益,这是圣王所做的事。”
1707173418
1707173419 燕昭王觉得这封信写得太好了,就说:“先王曾有恩于苏家,后来因为子之的祸乱,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没有苏氏不行。”于是就召回苏代,重新优待他,和他一起商议攻打齐国的事情,最终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出逃。
1707173420
1707173421 过了很久,秦国邀请燕王,燕王准备前往,苏代阻止燕王说:“楚国取得了枳地导致国家危亡,齐国夺取了宋地而导致国家破败。齐、楚不能因为拥有了枳地、宋地,还臣服于秦国,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凡是成功的国家,都是秦国最忌恨的大敌。秦国夺取天下,不是靠推行正义,而是靠使用暴力。秦国使用暴力,已经公开宣告于天下了。
1707173422
1707173423 “秦国曾警告楚国说:‘蜀地的军队,坐着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季的水势沿江直下,五天就能抵达郢都。汉中的军队,坐着船从巴江出发,趁着夏季的水势直下汉江,四天就能抵达五渚。我亲自在宛东集结军队,直下随邑,聪明的人还来不及谋划,勇武的人还来不及发怒,我的攻击就像射杀鹰隼一样迅速到来。而楚王你竟还想等天下的军队攻打函谷关,那不是太遥远了吗?’楚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前后十七年臣服秦国。
1707173424
1707173425 “秦国曾严正警告韩国说:‘我的军队从少曲出发,一天之内就能切断太行山的通道。我的军队从宜阳出发攻击平阳,两天之内韩国各地的局势就会动摇。我的军队经过东西两周攻击新郑,五天之内就可以攻克整个韩国。’韩国认为确实如此,所以臣服于秦国。
1707173426
1707173427 “秦国还曾严正警告魏国说:‘我国攻克安邑,围困女戟,韩国的太原就保不住。我的军队直下轵道,通过南阳,封锁冀邑,包抄东西两周,趁着夏季的水势,驾着轻便的战船,强弓硬弩摆在前面,锋利的戈矛跟在后面,掘开荥泽水口,魏国的大梁就会被洪水吞没了;掘开白马河的水口,魏国的外黄、济阳也会被冲毁;掘开宿胥河的水口,魏国的虚地、顿丘就会消失。从陆地上进攻可攻取河内,利用水攻就可毁灭大梁。’魏国认为确实如此,所以侍奉秦国。
1707173428
1707173429 “秦国想要攻打安邑,担心齐国救援它,就把宋地许给齐国。说:‘宋王无道,做了个木头人象征我,射它的面部,我的国家和宋国领土隔绝,军队距宋太远,不能直接攻打它。齐王您如果能打败宋国占有它,我将像自己占有它一样高兴。’后来,秦国占领了魏国的安邑,围困了女戟,因而又把攻破宋国说成是齐国的罪过。
1707173430
1707173431 “秦国想要攻打韩国,恐怕天下诸国救援它,便把齐国许给了各国,说:‘齐王四次与我订立盟约,四次欺骗我,并多次率领天下的军队进攻我国。这世上只要有齐国,就没有秦国;只要有秦国,就没有齐国,我一定要攻打它,一定要灭了它。’等到秦国占领了韩国的宜阳、少曲,攻克了蔺邑、离石,却又把打败齐国作为各国的罪名。
1707173432
1707173433 “秦国想要进攻魏国,就把南阳许给楚国。说:‘我本来就和韩国绝交了。摧毁均陵,围困鄳阸,假如对楚国有利,我就会像自己占有它一样高兴。’等到魏国抛弃了盟国而与秦国联合,秦国却以围困鄳阸作为楚国的罪名。
1707173434
1707173435 “秦军被围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国和赵国,把胶东许给燕国,把济西许给赵国。等到秦国和魏国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为人质,派魏将犀首组织军队进攻赵国。
1707173436
1707173437 “秦军在谯石被重创,而在阳马又被打败,因而尊崇魏国,便把叶地和蔡地许给魏国。等到和赵国和解后,就威胁魏国而不肯依照约定分割土地。随后秦军陷入了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前去讲和,一取得胜利便背弃诺言,连自己的舅舅和母亲也都受到欺骗。
1707173438
1707173439 “秦王指责燕国时说是‘因为胶东’,指责赵国时说是‘因为济西’,指责魏国时说是‘因为叶、蔡’,指责楚国时说是‘因为鄳阸’,指责齐国时说是‘因为宋地’。这样,他的外交辞令循环往复,军事手段毒辣凶狠,即使他母亲也不能制止,舅舅更无法约束。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国所杀韩、赵、魏三国百姓达几百万,现在生存下来的人都是被秦国杀死的人留下的孤儿寡母。西河以外,上洛地区,三川一带经常遭受秦国的攻打,这是晋国的灾难!秦国侵占了韩、赵、魏的一半土地,秦国制造的灾祸竟是这样严重!而燕、赵等国到秦国去游说的人,都用向秦国效劳来游说自己的国君,这是我最担心的事。”
1707173440
1707173441 燕昭王于是没有去秦国,苏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1707173442
1707173443 像苏秦在世时一样,燕国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联盟,诸侯们有的加入了,有的没加入,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得以终养天年,名声显扬于各国。
1707173444
1707173445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因游说各国而扬名,他们的本领是擅长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施行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不肯学习他的学说。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事迹有许多出入,凡和他的事迹相似的其他不同时期的事实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特地按时间顺序编列了他的事迹,以便不让他只蒙受丑恶的名声。
1707173446
1707173447
1707173448
1707173449
1707173450 文白对照史记 [:1707161169]
1707173451 文白对照史记 张仪列传第十
1707173452
1707173453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1707173454
1707173455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1707173456
1707173457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1707173458
[ 上一页 ]  [ :1.7071734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