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73759e+09
1707173759 甘茂逃离秦国投奔齐国,恰巧碰上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怕遭殃祸便逃了出来,没有地方容身。我听说有一个穷人的女儿和富人的女儿一起纺织,贫家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还有剩余,请您分给我一点余光,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也得到一点便利。’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却正出使秦国并且当权了。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能用余光来拯救他们。” 苏代答应了,于是出使到达秦国。完成任务后,苏代借机劝说秦王道:“甘茂是个不平常的士人。他在秦国居住多年,连续几世受到重用,从崤塞至鬼谷,地形的险恶和平坦他都了解得很清楚。如果他用齐国的名义约定韩国和魏国反过来算计秦国,对秦国可不是好事呀。”秦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贵重的礼物,提高他的俸禄来迎接他,假如他回来,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准出来。”秦王说:“好。”就赐给甘茂上卿的官职,并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他。甘茂执意不回秦国。苏代对齐湣王说:“甘茂是个贤人。现在秦国赐给他上卿,带着相印来迎接他了。甘茂由于感激大王的恩赐,喜欢做大王的臣下,所以推辞没去。现在大王用什么礼遇来对待他呢?”齐王说:“好。”立即安排他上卿官位,把他留在了齐国。秦国也赶快免除了甘茂全家的赋税徭役,同齐国争着收买甘茂。
1707173760
1707173761 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了亲,很高兴。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问范蜎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谁合适呢?”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出谁合适。”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可以吗?”范蜎回答道:“不可以。那个史举,是下蔡的看门人,大的方面他不能侍奉国君,小的方面他不能治好家庭,他因苟且、卑贱和不廉洁名闻于世,可是甘茂侍奉他却很恭顺。因此凭秦惠王的贤明、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甘茂侍奉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甘茂确实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以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所以楚国才能在南边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做郡县。算起来大王的功绩达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越国动乱而楚国太平。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而忘了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那么大王要想在秦国安置一个丞相,没有比向寿更合适的了。向寿对于秦王来说,是亲戚关系,少年时与秦王同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一辆车子,因此在国事上言听计从。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到秦国做丞相,那对楚国是好事啊。”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王终于让向寿做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回到秦国,最后死在了魏国。
1707173762
1707173763 甘茂有个孙子叫甘罗。
1707173764
1707173765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1707173766
1707173767 秦始皇帝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去,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想要和燕国一起讨伐赵国来扩大河间的土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攻打赵国,赵国因此怨恨我,曾放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一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去。”文信侯听了很不高兴,但也不能勉强。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如此闷闷不乐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做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文信侯叱责说:“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肯去,你又怎么能让他去呢?”甘罗说:“伟大的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十二岁了,您就让我去试试,为什么急于叱责呢?”于是甘罗就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大呢?”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了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被秦国重用,和文信侯相比谁专横呢?”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横。”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横吗?”张卿说:“确实知道。”甘罗接着说:“应侯想要进攻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离开咸阳七里就马上死在了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张唐说:“那就请让我根据你这小孩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理行装,准备上路。
1707173768
1707173769 距离启程还有几天,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告诉给赵国。”文信侯就入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甘茂的孙子甘罗,现在年纪很轻,可是他是有名人家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希望先把张唐去燕国的事通报赵国,请您允许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派他出使赵国。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游说赵王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的事了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了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这是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要是共同攻打赵国,那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啊。大王不如赐给我五个城邑来扩大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与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割让五个城邑来给秦国扩充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了燕太子。赵国攻打燕国,取得了上谷三十个城邑,而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个城邑。
1707173770
1707173771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秦王,秦王于是封甘罗为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甘罗。
1707173772
1707173773 太史公说:樗里子因为是秦王的骨肉兄弟而受到尊重,固然也有它的道理。但是秦国人称赞他的智慧,所以较多地采录了他的事迹。甘茂从下蔡的民间发迹起家,名声显扬于诸侯,为强大的齐国、楚国所推重。甘罗年纪很轻,可是出了一条妙计而名垂后世。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尤其趋向使用阴谋诈术啊!
1707173774
1707173775
1707173776
1707173777
1707173778 文白对照史记 [:1707161171]
1707173779 文白对照史记 穰侯列传第十二
1707173780
1707173781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
1707173782
1707173783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而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1707173784
1707173785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1707173786
1707173787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1707173788
1707173789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1707173790
1707173791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讲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此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1707173792
1707173793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1707173794
1707173795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于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仇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仇,不利于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楚,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癕也,必死,安能弊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敌。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韩氏必无上党矣。取天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1707173796
1707173797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竈,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
1707173798
1707173799 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1707173800
1707173801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1707173802
1707173803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芈。
1707173804
1707173805 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于是立他的弟弟做了国君,就是秦昭王。秦昭王的母亲原被称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后,芈八子才称为宣太后。宣太后不是武王的生母。武王的母亲称惠文后,在武王去世之前逝世。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长弟就是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华阳君。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称为高陵君,一个称为泾阳君。而魏冉最为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就已任职处理国事。武王死后,诸兄弟争着继位,只有魏冉有能力拥立了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做将军,护卫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驱逐武王后到魏国,昭王各兄弟中存心不良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任用魏冉执政。
1707173806
1707173807 昭王七年,樗里子去世,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赵国人认为这对赵国不利,于是派仇液到秦国游说,请求用魏冉做秦国的丞相。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假如秦国不听信您,楼缓一定会怨恨您。您不如对楼缓说:‘请允许为了您的原因,不要急于向秦国提出要求。’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将会不听您的。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可以让楼缓感激;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因此会感激您的。”于是,仇液听从了宋公的意见。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而魏冉做了丞相。
1707173808
[ 上一页 ]  [ :1.7071737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