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7839e+09
1707178390
1707178391 回转车头归来啊,走到不周路断绝,在幽都会餐。呼吸沆瀣而餐食朝霞啊,咀嚼灵芝花,稍食玉树花朵。抬头仰望而身体渐渐高纵啊,纷然腾跃疾飞上天。穿过闪电的倒影啊,涉过丰隆兴云制作的滂沛雨水。自长空而降驰骋游车和导车啊,抛开云雾而疾驰远去。迫于人世社会的狭隘啊,缓缓走出北极的边际。在北极之山把屯骑遗留啊,超越先驱在天北门。下界深远而不见大地啊,上方空阔而看不到天边。视线看不清模糊,听觉恍惚无所闻。腾空而上到达远处啊,独自长存而超越无有。
1707178392
1707178393 司马相如既已献上《大人之颂》,天子非常高兴,飘飘然有凌驾云天的气概,心情爽快好似遨游天地之间那样。
1707178394
1707178395 司马相如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取回他的全部书;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司马相如已经死去,家中也没有书。询问司马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就没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所以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其他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只见那书上写道:
1707178396
1707178397 上古开始之时,由天降生万民,经历君王各代,一直到秦。沿着近代君王的足迹进行考察,聆听远古君王的美名遗风,繁多而纷乱,名声和事迹被淹没而不称道者,数也数不尽。能够继承舜、禹,崇尚尊号美谥的,封禅泰山而稍可称道者只有七十二君。行事顺从善道,没有谁不昌盛;违逆常理,行事失德,谁能生存?
1707178398
1707178399 轩辕以前,时间长远,事物邈茫,其详细情况自不得而知。五帝三王的一些事迹,都记载在六经典籍和一些传说之中,可以看到大概的情况。《尚书》上说:“君王贤明啊,大臣杰出。”根据这一记载可以得出,君王的圣明没有超过唐尧的,大臣的贤良没有比得上后稷的。后稷的业绩在唐尧时创建,公刘发迹在西戎之地,文王改革制度,使周隆盛,太平之道于是形成。其后子孙政绩虽衰微,但千年以来并无怨恶之声,这就是善始善终。但是周王朝所以能这样,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前代先王能谨慎地从事他们所考虑和规划的事情,又能够严谨地垂教于后世子孙罢了。所以前人开拓的道路平坦,容易沿路走去;深恩广大,容易丰足;法度显明,容易效法;传续法统顺乎情理,容易继承。所以周公的业绩隆盛于成王时代,而其功德之高超越文王和武王。揆度其所始,考察其所终,并无特别超凡优异的业绩,可与当今汉朝相比。然而,周人尚且走上梁父山,登上泰山,建立显贵的封号,施加尊崇的美名。伟大汉朝的恩德,像源泉奔涌而出,盛大扩散,广布四方。如散布云雾,上通九天,下至八方极远之地。一切生灵,皆受恩德,和畅之气,广泛散布,威武之节,飘然远去。近者如同畅游于恩泽的源头,远者好似泳浮在恩惠的末流。湮没领头作恶的,连各种动物都欢畅喜悦,掉转头来,面向中土朝廷。然后,驺虞之类的珍贵之兽聚于苑囿,白麟一类的怪兽进入栅栏之中,在庖厨中选择出一茎六穗的嘉禾以供祭祀,用角分枝叉的白麟做牺牲,在岐山获得了周朝遗留的宝鼎和蓄养的神龟,从沼泽里招来了神马乘黄。鬼神迎接神仙灵圉,在闲馆中待以宾客之礼。珍奇的物品,奇异超凡,变化无穷。令人钦敬啊,祥瑞的征兆都显现在此,还认为自己的功德微薄,不敢称道封禅之事。从前周武王渡河时,有条白鱼跳到船中,武王认为是美好的祥瑞,就用这白鱼燎祭上天。其实这种符兆十分微小,但却因此登上泰山,不是太惭愧了吗?周朝本不该封禅而封禅,汉朝应该封禅却不封禅,进让的原则,相差何其遥远呢?
1707178400
1707178401 于是大司马进谏说:“陛下以仁德来抚育天下百姓,凭借道义征伐不肯顺服者,华夏诸侯愿意进贡,蛮夷皆手持礼物朝拜天子,美德与往初的圣君相等,功业也无二致,美好的功德政绩普遍融洽,符瑞的征兆变化众多,应验的时期将相继而来,不仅仅是初次呈现。我想大概在泰山、梁父山设立祭坛,是希望天子到来,加封尊号,以此与前代圣君比光荣,上帝降恩和福,是准备用成功荐告上天,陛下谦让而不封禅,是断绝了上帝、泰山、梁父山的欢心,使王道的礼仪缺失不全,群臣对此感到很惭愧。有人说那天道是质朴暗昧的,因此珍奇的符兆本来是不能够拒绝的。如果这样推让它,这是使泰山没有作表记的机会,而梁父山也没有祭祀的希望了。如果古代帝王都是一时荣耀,毕世而绝灭,那么叙说者还有什么可以向后世陈述的呢,而且还会有七十二君封禅的说法吗?若修明道德则天赐祥瑞,顺应祥瑞来做封禅之事,不能算作越礼。所以圣明的君王不废除封禅之礼,而是修行礼仪,尊奉土地神,诚恳地谒告天神,在嵩山刻石记功,以表彰最尊贵的地位,宣扬盛明的德行,显示尊号与荣耀,授与厚福,使百姓沾光。封禅之事堂皇伟大啊,是天下的壮观,称王者的大业,并不能贬低。希望陛下保全它。然后综合荐绅先生们的一些道术,使他们获得日月余光远炎的照耀,以施展当官的才能,专心办好政事。还要叙列人事、兼正天时,阐述大义,其文校订润色,作成像《春秋》一样的经书,将沿袭旧有的六经,增为七经,并传布无穷,使万世之后仍能激发忠义之士,扬起微波,飞扬英明之声,传送茂盛的果实。前代圣贤所以能永远保持伟大名声而常常被称赞的原因,就在于行封禅之礼,应当命令掌故把封禅的大义全都奏报陛下,以备观览。”
1707178402
1707178403 于是天子有所感悟般地改变了神色,说:“好啊,我就试试看吧!”天子想去思来,归纳了公卿们的议论,询问了封禅的一些具体情况,记述博大的恩泽,推衍富饶的符瑞。于是写了颂歌,说:
1707178404
1707178405 我的苍天被覆盖,云朵油然飘荡。普降甘露和及时雨,可以其地遨游。滋润万物的水液渗透土壤,一切生物得到滋养。好谷物一茎生出六穗,我收获的谷物何不蓄积?
1707178406
1707178407 不但降下雨水,又把大地润泽;不但我一人沾濡,而且广泛散布。万物熙熙和乐,既怀恋又思慕。名山当有显赫的地位,盼望圣君到来。君王啊,君王!为何不行封禅之礼!
1707178408
1707178409 文彩斑烂的驺虞,喜欢我君的苑囿;质地白色,花纹黑色,它的仪表令人喜爱。和睦恭敬,宛如君子之态。从前只听到它的名声,如今目睹它的降临。那路上没留下什么足迹,这是天降祥瑞的征兆。此兽也曾在虞舜时出现,虞舜因此才兴旺。
1707178410
1707178411 白麟肥壮啊,曾在五畤戏游。正是孟冬十月,皇上前往郊祀。白麟奔驰到君王车前,君王用它燎祭苍天,幸福天降。夏商周三代以前,大概不曾有此奇事。
1707178412
1707178413 宛屈伸展的黄龙,因遇圣德而升天。色彩夺目闪耀,光辉灿烂。龙体显现,必能使众民觉悟。在《易经·彖传》中曾有记载,这正是所谓天子授命所乘之车。
1707178414
1707178415 已经明白显示天的符瑞,不必再谆谆告诫。应当依类寄托,告诉君王举行封禅大典。
1707178416
1707178417 翻开典籍可以看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经有什么关系发生,两者相互启发而和谐。圣明君王的美德,就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行事。所以说“在兴旺时要考虑到衰微,在太平安乐之时要想到危难”。因此,商汤、周武王虽然位居至尊,美德却仍然保持严肃恭敬。虞舜在大典之中,仍然观察、反省缺点和失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707178418
1707178419 司马相如已死五年,天子才开始祭祀土地神。司马相如死后八年,天子终于首先祭祀中岳嵩山,后又封泰山,再到梁父山,禅肃然山。
1707178420
1707178421 司马相如其他著作,如《遗平陵侯书》、《草木书》、《与五公子相难》篇没有收录,收录了他在公卿中特别著名的作品。
1707178422
1707178423 太史公说:《春秋》能推究到事物的极隐微处,《易经》原本隐微但能阐释得浅显,《大雅》说的是王公大人却德及百姓黎民,《小雅》讥刺卑微作者的得失,其流言却能影响朝廷政治。所以言辞的外在表现虽然不同,但是其和柔的教化作用却是一致的。相如的文章虽然多假托的言词和一些夸张的说法,但其主旨却回归于节俭,这同《诗经》讽谏之旨有何不同?扬雄认为司马相如的华丽辞赋,鼓励奢侈的言词与倡言节俭的言词是一百比一的关系,这就如同尽情演奏郑、卫之音,而在曲末之时演奏一点雅乐一样。这不是降低了相如的辞赋价值吗?我采录了他的可以论述的一些文字,写在这篇文章中。
1707178424
1707178425
1707178426
1707178427
1707178428 文白对照史记 [:1707161218]
1707178429 文白对照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707178430
1707178431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1707178432
1707178433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
1707178434
1707178435 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1707178436
1707178437 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1707178438
1707178439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 上一页 ]  [ :1.707178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