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81966
周公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好妄加揣测,但毫无疑问的是,周公总是事实上的成功者。对于后人,他是封不住嘴的,而对于当时的人,周公却巧妙地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确立了自身在周朝的崇高地位。
1707181967
1707181968
周公的第一个策略是以先王作为庇护,使摄政名正言顺。从历史上来看,商代实行的是巫术政治,商尹的职责一般只限于在宗教祭祀方面对王进行辅佐,而周王由于在巫史方面的才能衰退,尹或宰则成了全国最重要的精神领袖。周公身为周廷之大宰,专有巫史的才能和权力,因而他可以将权力的来源假托于先王和神明。“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体现了他对自己的这项本领十分自信。武王克殷的第二年,天下尚未安定,武王病了,大臣们都非常恐惧和担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去卜问一下,而周公却说“未可以戚我先王”,于是以身为质,预筑三坛,持璧秉圭,祝告三王。结果很是吉利,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一方面,这在周朝不是小事,从此以后周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趋完好;另一方面,通过与先王的“对话”,又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他是可以沟通先王的合法代表的身份。后来管叔等人散布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的谣言,引起太公望、召公奭等人怀疑的时候,周公便充分利用了先王的威信为自己辩护,说这样做是为了向先王有个交代。东征之前的占卜、迁都之事的占卜,以及当初因成王年少患病而甘愿剪掉自己的指甲来祝告神明等等,可以看见,人们对于周公的巫术行为不持有任何异议,表明了当时人对周公占卜权力、通达先王和神明能力的认可。
1707181969
1707181970
周公的第二个策略是以现实形势为根据,利用人们的习惯思维,使摄政合情合理。也许周公自己都没有发觉,他歪曲地使用了以果寻因的方法。他说自己之所以代成王暂时处理国政,是害怕天下叛乱。这是合情合理的,想当初武王生病,便引起了恐慌,何况今日武王死了,成王还是个小孩子呢?可是,司马迁在书中说“管叔、蔡叔与武庚等后来果然率领淮夷造反”,一个“果”字,既表现了周公的先见之明,也使得人们回过头来思考周公为何摄政一事的时候,信服了周公确实是为了江山社稷、唯恐有乱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以果寻因方法的歪曲,从既定的事实出发,追溯支持该结果的一切因素,管蔡等人成了注定的反叛者。当然,周公还是以实力得胜而大获人心的。
1707181971
1707181972
周公的第三个策略是谨慎小心,肯干实事。周公在祝告先王时赞美武王“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很显然,他对自己的巫术才能非常自信,但却始终把最高领袖的政治形象凸显出来,掩住了个人的政治锋芒。对小人物而言,这是一种品德;对大人物而言,这更是一种智慧。在这其中,便体现了周公对人情方法的巧妙运用。所以才有周公遭受诬告之后,成王打开内府,看见当年祷告的册文,感动落泪的事情发生。周公好做实事,给予人们切实的好处,摄政自然顺服人心。时人与后人对他的认可,不就是因为他确实为周朝统治的稳固、中国统一历史进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吗?尤其是在尚德尚贤的周朝,舍周公其谁?
1707181973
1707181974
〔注释〕
1707181975
1707181976
[1].笃:忠实。
1707181977
1707181978
[2].翼:辅佐。
1707181979
1707181980
[3].把:握。
1707181981
1707181982
[4].夹:在两旁。
1707181983
1707181984
[5].衅社:献祭土地神。
1707181985
1707181986
[6].傅:辅助。
1707181987
1707181988
[7].集:通“辑”,安定。
1707181989
1707181990
[8].豫:安乐。
1707181991
1707181992
[9].缪:通“穆”,恭敬。
1707181993
1707181994
[10].戚:(使)忧愁。
1707181995
1707181996
[11].质:以人身为供品。
1707181997
1707181998
[12].史:史官。
1707181999
1707182000
[13].祝:祝祷。
1707182001
1707182002
[14].阻:一作“淹”,停留。
1707182003
1707182004
[15].敷:通“溥”,普遍。
1707182005
1707182006
[16].罔:没有。
1707182007
1707182008
[17].葆:通“宝”。
1707182009
1707182010
[18].许:答应。
1707182011
1707182012
[19].归:通“馈”,赠送。
1707182013
1707182014
[20].屏:藏。
1707182015
[
上一页 ]
[ :1.7071819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