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84776e+09
1707184776 荀子是战国时期另一位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与孟子截然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人有满足欲望的本能,“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然而,现实世界始终存在着物质有限而欲望无限的矛盾,为了满足欲望人必然会发生争斗,这就是性恶的原因。既然人性恶是先天就有的,那必须对人性进行改造。荀子秉持着“人定胜天”的理念,相信通过教育,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修养,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而完全改变恶的天性。
1707184777
1707184778 儒家主张治国要依靠礼义道德。礼可以很好地消除人性恶这种危险,使人对物欲有一定的节制,从而避免彼此之间的争夺。荀子以“性恶”立论,必然强调外在强制力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因此,礼义道德一定要建立在刑和法之上。“治之经,礼与刑”,他把礼与刑视为治国的根本,又把礼赋予法的含义:“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者也。”显然,荀子思想中也包含着法家学说合理的成分。
1707184779
1707184780 与孟子一样,荀子的目的也是想建立一个“上下有序,贵贱有等”的理想社会。既然性恶论否定了个体可以凭借自身力量实现循道成圣的可能性,外在权威便名正言顺地担当起了完成这一使命的神圣责任。“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老子、庄子认为,具有无为之德者“天下乐推而不厌”;孔子、孟子认为,具有仁爱之心并能推己及人者才能“王天下”;荀子则认为,只有“至强”、“至辩”、“至明”的“圣人”才能担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相对于个人的道德品质,荀子更注重君主的智慧和能力。在西方,由性恶论和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前提产生了分权制;在东方,性恶论和“圣人为王”却推导出了君主专制。这一政治理论,最后又由荀子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在秦国变成了血淋淋的政治现实。
1707184781
1707184782 〔注释〕
1707184783
1707184784 [1].原:源头。
1707184785
1707184786 [2].放:追逐。
1707184787
1707184788 [3].事:辅佐。
1707184789
1707184790 [4].适:到。
1707184791
1707184792 [5].果:实现。
1707184793
1707184794 [6].阔:不切实际。
1707184795
1707184796 [7].弱:削弱。
1707184797
1707184798 [8].朝:朝见。
1707184799
1707184800 [9].务:致力于。
1707184801
1707184802 [10].从:通“纵”。
1707184803
1707184804 [11].属:类。
1707184805
1707184806 [12].干:求见。
1707184807
1707184808 [13].整:内化。
1707184809
1707184810 [14].施:推广。
1707184811
1707184812 [15].消息:消长起伏。
1707184813
1707184814 [16].迂:大而无当。
1707184815
1707184816 [17].经:平常。
1707184817
1707184818 [18].术:通“述”。
1707184819
1707184820 [19].禨:同“吉”。
1707184821
1707184822 [20].殖:生长。
1707184823
1707184824 [21].治:治理。
1707184825
[ 上一页 ]  [ :1.7071847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