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185261e+09
1707185261
1707185262 [47].烛:照亮。
1707185263
1707185264 [48].相失:彼此乱跑。
1707185265
1707185266 [49].道:谈论。
1707185267
1707185268 [50].蚤:通“早”。
1707185269
1707185270 [51].刻:苛刻。
1707185271
1707185272
1707185273
1707185274
1707185275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1707180395]
1707185276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张仪列传
1707185277
1707185278 〔选文〕
1707185279
1707185280 张仪至秦,详[1]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2]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3]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4]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5]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6]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7]秦,与之并[8]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9]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10]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11]。
1707185281
1707185282 秦要[12]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13]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14]以商于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15]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16]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17]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18]于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19]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20]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21]矣。不若为言而出[22]之。”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23]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24]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1707185283
1707185284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25]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26]难乐死,主[27]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28]者先亡。且夫为从[29]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30]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31]也。
1707185285
1707185286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32],梁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1707185287
1707185288 “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33]辩虚辞,高[34]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35]有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孰[36]计之。
1707185289
1707185290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37]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38]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39],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40]也。夫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41]也。
1707185291
1707185292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存[42]民苦矣。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43]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44]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45]之。
1707185293
1707185294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46]天下之心。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47]汉中。楚王大怒,兴兵袭秦,战于蓝田。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危于此者矣。愿大王孰计[48]之。
1707185295
1707185296 “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匈[49]。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50],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
1707185297
1707185298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乃详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51]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1707185299
1707185300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52]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53]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1707185301
1707185302 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54]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55]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56]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1707185303
1707185304 选自《史记》卷七十
1707185305
1707185306 〔赏析〕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魏国贵族的后代,与苏秦同拜于鬼谷子门下。他曾为了自己的前途,去赵国寻找苏秦,而苏秦为了刺激张仪尽施才华,便故意将他羞辱,这成为张仪人生的转折点。张仪负辱至秦,受到秦惠王的重用,遂以“连横”之术游说各国,瓦解了“合纵”联盟,为秦国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武信君。可是好景不长,至秦武王时遭到同僚的谗言陷害,跑到魏国做了一年宰相就死了。但张仪的连横之术,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妙语连珠、传世不绝。本文所选片段乃张仪两次说服楚怀王之事例,细细品味,足晓其才。
1707185307
1707185308 张仪第一次说服楚怀王,明显使用的是欺诈手段。他先向楚怀王许以六百里的土地,怂恿楚国与齐国断交,以达破坏齐楚联盟、孤立楚国之目的,待事成之后却又改口说愿献地六里,结果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孰料楚国力弱,败北而去。整个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张仪敢于这样做是需要考虑很多东西的。既是欺诈,必有败露之时,然而何时败露呢?败露之时应该如何应对呢?这些都是容不得张仪忽视的问题。我们今天通观整个事件,可以看出张仪对两件事情的准确把握。一是对于秦、楚两国实力的准确衡量,当他实施欺诈策略之时,即有迎接两国战争之心理准备;二是对于楚怀王性格和心理状态的准确把握,这点实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尤其是张仪路途假装跌落一事,没有引起楚怀王的警觉,反而加速了楚国的断交行动,可见张仪算计之到位。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啊。
1707185309
1707185310 如果说第一次骗楚成功可算侥幸的话,那张仪的第二次对楚策略,便毫无疑问是他聪明才智的体现了。楚国战败后,死了大将、丢了土地,而楚怀王却依然沉浸在愤怒之中,一心只想杀死张仪。真是心无大局,短见之至!且看那张仪,当秦王想将他送出去而嘴上却不忍说出来的时候,他竟自己请求前往楚国,因为他已胸有成竹。他知道谁可以说动楚怀王,更知道可以收买谁去说动这个人。人们的弱点已经被他看得清清楚楚,于是贪图钱财的靳尚、害怕失宠的郑袖皆为所用。再看他面对楚怀王的那番说辞,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两个特点:一是张仪自信满满,不难想象其谈论时的泰然;二是言语中充满了恐吓,把秦国的优势吹得天花乱坠,把楚国的劣势说得多如牛毛、猛如洪水。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张仪的自信是有所根据的,而他更把恐吓的话语说得像肺腑之言一样,这就是他的水准和艺术所在。如果将苏秦劝说六国合纵的说辞拿过来进行对照的话,张仪这样做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便更加清晰了。苏秦的开场白一般都是鼓舞人心的言语,甚至不惜夸大游说对象的优势,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六国联合起来,自然需要激发它们的信心。而张仪是要搞“破坏”的,当然要把六国讲到地上,而把秦国吹入云霄。这就叫作对症下药。其实张仪的话归结起来,无非是分析形势、陈说利害,一则言秦、楚是天下强国,正常情况下两国交战必为俱伤,然秦国积蓄多年、时势更优,若其抢先行动则必然得胜,所以“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战国策·韩策》);二则言六国虚弱,合纵联盟不可能长久。紧接着许愿诱导,言以太子作为人质,算是给楚怀王吃了一颗定心丸。
[ 上一页 ]  [ :1.7071852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