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192130
1707192131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秦国更趋强盛,正准备雄心勃勃地实现统一全国的宏伟事业。在地理位置上,韩国离秦国最近,与强敌相伴就好似与虎为邻,时时刻刻得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为了避免被灭亡的命运,韩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出了一个所谓“疲秦”的策略。他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说是帮助秦国发展农业,真实目的是想以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国。刚开始,秦国并不知道韩国真正的意图,以为这位弱小的邻居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来讨好自己,欣然采纳了该项建议,开始兴修这一工程。从某种意义而言,水工郑国也是为韩国服务的间谍,修渠的同时也在暗中搜集秦国的情报。不久,秦国识破了韩国的阴谋,决定杀掉郑国,征讨韩国。临刑之前,郑国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王嬴政是位很有远见和智慧的政治家,觉得郑国说的还蛮有道理。关中地区是秦国成就霸业的基地,修渠灌田毕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有粮食产量增加了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使让敌人刺探到了一些军事情报又有什么关系呢?灭掉韩国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拖延几年又能如何?况且,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这样一位精通水利的专家。权衡利弊,秦王赦免了郑国的死罪,仍旧让他主持修渠工程,全国的人力、物力任其调遣。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世称郑国渠。
1707192132
1707192133
郑国渠沟通泾河和洛河,东起中山,西到瓠口,流经关中平原,充分利用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使渠水自然流到地势较低的田里,并尽可能多地扩大了灌溉面积。以前,关中平原雨量很少,地里缺水,盐碱含量比较高,不适宜种植庄稼。河渠修成之后,引来的泾河水含砂量高,提高了土地的肥沃度,粮食的产量自然也就提高了。“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一钟为六石四斗,这要比当时黄河中游平均亩产一石半要高出许多倍。郑国渠和都江堰为秦国带来了无数的粮食与无尽的财富,综合国力更为强盛,统一全国的时机到来了。从公元前230年起,秦王嬴政用了十年的时间,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逐渐灭掉六国,终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
1707192134
1707192135
(段炼)
1707192136
1707192137
〔注释〕
1707192138
1707192139
[1].富:使富有。
1707192140
1707192141
[2].罢:通“疲”。
1707192142
1707192143
[3].邸:通“抵”。
1707192144
1707192145
[4].觉:觉察。
1707192146
1707192147
[5].间:间谍。
1707192148
1707192149
[6].就:完成。
1707192150
1707192151
[7].命:命名。
1707192152
1707192153
[8].决:决堤。
1707192154
1707192155
[9].塞:堵塞。
1707192156
1707192157
[10].菑:同“灾”。
1707192158
1707192159
[11].应:顺应。
1707192160
1707192161
[12].事:使用。
1707192162
1707192163
[13].度:计算。
1707192164
1707192165
[14].径:直道。
1707192166
1707192167
[15].损:减少。
1707192168
1707192169
[16].穿:开凿。
1707192170
1707192171
[17].更:经过。
1707192172
1707192173
[18].偿:抵偿。
1707192174
1707192175
[19].予:给。
1707192176
1707192177
[20].限:阻碍。
1707192178
1707192179
[21].拟:堪比。
[
上一页 ]
[ :1.70719213e+09 ]
[
下一页 ]